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发布: 7:00am 02/12/2024

教育部

学生

旅行

学习

孩子

成长

学校

出游

挑战

毕业旅行

意义

南益华小副校长

黄世潮

【旅行的意义/02】Mission Impossible:带学生去旅行,没有想像中那么简单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黄冰冰、受访者提供

在物资丰饶的现代,的校园生活更丰富多彩,会组织参观博物馆、观光旅游等形形色色的课外活动,而的地点和费用更几乎是每年的话题。

学校在为挑选旅游目的地时,会优先以什么为考量?带学生出门旅游又面临什么?离开父母的,能教会他们什么?

ADVERTISEMENT

【旅行的意义/02】Mission Impossible:带学生去旅行,没有想像中那么简单
黄世潮表示,学校旅行有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师生之间的了解。

分享,每间学校主办校外旅游的次数均有不同,教育局也无相关规定,一切视乎校方想用哪种方式给学生留下怎样的纪念。

对他而言,每次策划类似的活动时,价格与学生年龄是决定行程的两个关键因素。

“其实最重要、最现实的就是价格,要先从价格方面来考虑;第二就是年龄的问题,因为毕竟是小学生,三年级、四年级的学生还很小,所以往往是一日游,如此比较方便。”

“六年级的学生可能就会有过夜的安排,两天一夜、三天两夜等等。”

有时候他们亦会问学生的意愿,让学生在班上投票表态选出最想去的地点,如果大部分学生表示想出国如新加坡,可能也会列入考虑之内。

“同学都会很期待的。”

尽管会尊重学生的意愿,但老师也了解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毕竟出国费用不低,因此会先纳入考虑,随后校长与老师开会深入讨论再做决定。

“首先我们的流程是先询问学生的意见,学生大概选了一些地点之后,我们再看那个地点适合进行怎样的活动。”

比如雪隆区巴生河流域一带的商场,会有偏向探险类的游戏;提前体验多种职业的儿童游乐中心;或是到乡下地区体验乡村生活等等。

他展示了数本由各家旅游社提供的教育旅游配套宣传册,行程从一日游、两天一夜到三天两夜,最多不超过4天,价格自一百多令吉至八百多令吉不等。

结合参考旅行社建议,选择适合学生去的地点,再经过一轮比价后再敲定目的地。

“我们也会看哪些真的适合他们的,我们就会去,像是到适耕庄抓泥鳅,我记得还有一次到十八丁去看养殖场。”

他提到,一般这类的出游活动是交给旅行社安排,因为旅行社能协助准备很多文书工作、交通、住宿安排,确保景点或活动场地具备执照,保障师生的安全。

【旅行的意义/02】Mission Impossible:带学生去旅行,没有想像中那么简单
黄世潮说,每次策划类似的出游活动时,价格与学生年龄是决定行程的两个关键因素。(摄影:本报 黄冰冰)
规划行程不简单──需要审核批准,行程不可随意更改

“安全”是教育局对学校组织学生旅游的首要条件和要求。

当行程中出现水上活动或探险活动项目时,该部门会要求相关公司呈上符合规范的执照,校方需要连同那些执照、行程表、价格等文书,以及家长同意书一并提交、审核。

只有经过教育局审核批准后,他们方能成行、出发。

“有时如果费用太高了,他们也会退回给我们,叫我们重新衡量。”

他提到,就在2023年7月,教育部推出了新规范,要求校方一一列明行程的费用,以每人收费500令吉的行程为例,包括多少餐,膳食费、交通费、入门票分别是多少钱等等,都必须清楚详细列明。

“其实以前一直都有规范,去年重新检讨后,又再更新一份。”

亲子出游时可以随心所欲停靠休息站,或发现意料之外的桃花源,想多停留一会儿,享受多一分惬意亦未尝不可。

然而学校组织的学生旅行,则称得上“一板一眼”。

当校方呈交的行程经过教育局批准后,就不得私自更改,亦不能临时加插或更动地点。严格来说,从离校到返校,每个停留的地点都得报备,还得精准掌握时间。

“要考虑到回程的时候会不会塞车?如果塞车,就变成过夜的行程,那又是不同的说法了。他们(教育局)要非常详细地了解时间、行程等细节。”

“其实教育局现在一直在更新作业程序和流程。”

【旅行的意义/02】Mission Impossible:带学生去旅行,没有想像中那么简单
亲子出游时可以随心所欲停停走走,但学校组织的学生旅行,则称得上“一板一眼”,行程经过教育局批准后,就不得私自更改,亦不能临时加插或更动地点。。
带学生出游不简单──安全和纪律是最大挑战

许多父母之所以不愿意带着年幼的孩子出门,最主要原因莫过于“麻烦”,试想想带1个或2个孩子出门就头疼不已,学校老师要在同一时间带一大群同龄孩子出游,所需面对的难度大概是“地狱级别”。

若一对夫妻出游,最多可能带3到4个孩子,那么他们的比例大约为1:2。从前教育局给予校方的比例是1:10,后来就改成1:7,即一个老师带7个学生,工作量之重不言而喻。其中,“安全”和“纪律”就是首当其冲的挑战。

“只要纪律不严就会影响安全。”比如曾有其他学校组织外地旅行,有学生想趁着午夜时分大家入睡之际戏弄同学,打算从自己房间的阳台跨到隔壁阳台,幸好老师及时发现,成功阻止一场可能发生的悲剧。

因此,如何为学生分配房间也大有学问。

“我们分配房间时,也要知道把比较调皮的学生和个性文静的学生分配到一个房间,不能将调皮的孩子全分到一个房间里。”

“所以安全真的是(挑战),因为意外不是我们能预料的,我们只能够一直不断地提醒学生 。”

【旅行的意义/02】Mission Impossible:带学生去旅行,没有想像中那么简单

还有一次是该校学生的怡保之旅发生了一起事故,当时酒店工人刚完成厕所的清洁工作,下水道的盖没有盖上,结束行程后学生回酒店准备休息,冲澡时不慎滑倒,脚趾被割伤流血,最后送医缝针。

“真的要重视安全,毕竟是人家的孩子。”

此外,年幼的孩子自理能力可能不足,老师可能还要操心长发的小女孩是否已经吹干了头发,否则会着凉;尤其是小朋友最常丢三落四,老师往往需要提醒学生是否带齐东西。

再来,每个孩子的饮食习惯不同,除了荤、素、清真,部分学生也许对鸡蛋或花生敏感;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等等,均是校方需考虑在内的范围。

“有一些家庭可能经济真的不允许,那他们去不了,我们也要照顾他们的心情。其实我们也很关注这个问题。”

他透露,若只有一位学生或两位学生的家境窘迫,其实老师都会与行政人员协调商讨旅费是否可以豁免,又或是家教协会可否资助。

“如果家长真的很想让他去,可以视乎家长的能力范围内能支付多少钱,剩下的我们可以商量,是具备伸缩性的。”

【旅行的意义/02】Mission Impossible:带学生去旅行,没有想像中那么简单
每一个环节都是孩子成长的养分,看似吃喝玩乐,无形中也在吸收和学习。
学生旅行的──一趟吸收与的旅程

黄世潮认为,“旅行”之于学生,实际上就是与一群朋友出门,加强彼此关系纽带的时刻。

他将“旅行”二字拆解开来,“旅”即是一群人;而旅行指的就是团体的一大群人一起出去行走,一来会在他们的小学生涯里留下一段特别难忘的回忆,再者与同学、朋友出游的感觉有别于家庭旅行,会让他们的友谊更加坚固。

师生亦能在旅途中增进感情,有助于老师发现孩子离开课堂后的另一面,从而找到“对”的方法教导学生。

“我们好像放下(师长)身分去跟他们一起玩,我们可以更了解他们到底喜欢什么,想要的是什么?因为有时在课堂上,我们要完成课业,也没有很多时间跟他们交谈,有时候反而借着出游(促进了解),老师跟学生的关系变得更紧密。”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旅行,都能开阔孩子的视野,看见其他地方不同的风貌。如果说家庭旅游是亲子互相陪伴的时光,学校旅行则会为孩子提前做好迎接“长大”的准备。

他说,很多参加学校旅行的孩子,可能是第一次离家在外住宿,出发时会感到很兴奋,到了晚上就会开始想家,可以说是提前预习离乡背井的游子心情;没父母在侧,必须自己收拾行李,结果可能会遗漏物品导致被父母责备,深刻的教训会让他们记得不再重犯;还得学会守时,准时与大部队集合,否则可能赶不上车,耽误下一个行程。

“有的父母会给他们零用钱去买手信,这时老师就会提醒他们该给父母买东西,他们就会想起自己的父母,不会只买自己想要的物品。”

每一个环节成为孩子的养分,看似吃喝玩乐,无形中却也在吸收和学习。

【旅行的意义/02】Mission Impossible:带学生去旅行,没有想像中那么简单
学校旅行是许多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身边,开始学习自理、自立、自律的机会。
“毕业旅行”真的有必要吗?

黄世潮是砂拉越人,他坦言当地学校并没有“毕业旅行”的概念,这是由于路程遥远,出游成本更高的缘故。

“从美里到古晋,就是开车从南到北需耗费12个小时,如果你坐飞机,加上酒店住宿,其实费用非常高昂。”

“所以至今在砂拉越,毕业旅行并不算普遍。当然在古晋比较大的城市,可能有一些学校是有举办,不过我自己是在诗巫即中区长大的,我们小时候没有毕业旅行。”

他形容,“毕业旅行”如同维他命,即便不吃亦能开心长大,有固然最好,倘若没有也无关紧要。

“你有能力你可以多吃,如果经济能力不许可,其实也没有强求了。若是三餐营养均衡的话,其实(不吃维他命)对你的整体的身心灵的发展,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相关报道:
【旅行的意义/01】无价的陪伴,学习成长的旅程──带孩子旅行的意义
【旅行的意义/03】出游不一定要出国游,用深度游发掘大马的魅力

延伸阅读:
【逛博物馆/01】你会逛博物馆吗?怎么逛才不白逛一场?
【逛博物馆/02】借助科技互动,博物馆也能很好玩
【逛博物馆/03】博物馆空间,如何化身说故事高手?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15pm 30/03/2025
【爱华文】笔尖上的华文情怀/张雅芳(古晋中学国民型华文教师)
1.这回轮到我“被教育”了!

“老师,罚你写3篇文章。”

平时学生犯错,我总是让他们写文章长知识。这次轮到我“犯事”,他们岂会轻易放过?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明明是星期三,我却把时间表记成了星期四。按照“错误的记忆”,4A原本没有华文课,我却安排了一场辩论比赛。而本该有课的4E直接成了“弃婴”。

等我辩论结束后神清气爽地走到4E教室门口,他们起哄说:“老师,你的课已经过了。”我当场石化,脑袋里一连串问号:“我的课不是第三、第四节吗?”回过神来,才明白是自己记错了时间表。

我试探性地问他们:“那刚才两节课,你们都干嘛了?”

他们同声同气:“站着朗读了3篇文章。”

嗯,真乖。

“老师,我去办公室找你3次,都找不到。你的闺蜜还打电话给你,你都没接。”

就是那么恰巧,我当天没带手机出门。因为担心辩论赛激烈声会吵到SPM考生,所以我们在会议室进行,他们当然找不到我。

接着,判决书下达——“老师,罚你写3篇文章。”

全班热闹起来,像似支持同学的建议。哦,这回轮到我感受“被教育”的力量了。我对他们回眸一笑,僵硬得像断了电,然后瞬间消失在课室门口。课室里传出笑声。我心里嘀咕:行,我写,反正我天天都在写!写完再让你们写读后感,看你们后悔不后悔。于是,有了这篇文章。既然是华文课引发的,就当抒发我对华文的深厚情怀吧!

2.华文让我踏上写作之路

28年前的小说处女作。
29年前的投稿剪报。

当年,我在他们的这个年龄,便对华文情有独钟。在那个没有手机、少有诱惑的年代,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阅读中。青涩的青春年华里,我怀抱着金庸和古龙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绝代双骄》、《楚留香传奇》……每天清晨4点就设闹钟起床,点起油灯细细品读。后来,在二姨家第一次接触到《马来西亚日报》。由于家里没有订报纸,我便经常跑去二姨家读报。那时,我特别喜欢追读报章上刊载的严沁小说——《鬼屋》。

偶然间,我又发现了报纸上的“莘园”版投稿天地。那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流连忘返。渐渐地,一颗写作的种子在我心中悄然萌芽,开始激发我提笔写作的渴望。从此,我对华文的热爱更加深厚,为写作迈出了初始的一步。于是,我用笔名“雅雅”开始了写作之路,用笔尖把文字爬成一格一格的小世界,投稿给《马来西亚日报》的“莘园”版。幸运的是,不少作品被录用刊登。这让我备受鼓舞,加上稿费的激励,写作变得格外勤奋。起初,我的文章大多是虚构的小故事,后来,我尝试写小说。或许是因为对小说的热爱让我拥有许多天马行空的遐想,非常幸运,那时创作的小说《错过》被连载刊登,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这些作品的剪报,我已经小心保存了30年,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如今回头读那些稚嫩的文字,总会忍不住莞尔一笑。

3.用华文书写青春与梦想

中六那两年,学校未开设华文班,这让我感到十分失落。但我和另外4位同学决定自修华文。回忆起那段日子,手中常常捧着厚厚的《三国志》。那是文言文版的,阅读起来十分艰难,也不容易理解。为了更好地明白三国的故事,我通过父亲的朋友借来一套《三国演义》的戏剧,反复观看。此外,每周二晚上,我都会准时收听电台广播的三国故事,再通过写作投稿的方式,加深对三国人物的理解。除了《三国志》,巴金的《寒夜》和《文选》中的经典篇章也深深吸引了我,它们的文字让我回味无穷。这些自学华文的经历,不仅磨炼了我的意志,也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最终,凭借中六成绩,我被师范学院录取。少女情怀总是诗。在师范学院时,我以“杨过”、“小龙女”为笔名创作了许多关于亲情与爱情的小说,收录于《凿石集》。这些文字承载了我的青春记忆,记录了我与华文文字相伴的美好时光。因为热爱华文,我选择成为一名华文老师。回首这段历程,虽充满挑战,却让我更加珍视学习华文的初心与收获。

问我为何爱华文?都是因为阅读小说和写作这两件事。

巴金说:“我之所以写作,不是因为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我想,我也一样,生活中拥有不一样的感情,触动书写的灵魂。

对我而言,热爱写作或许源于对丰富生命足迹的感悟,抑或是因在平凡生活中捕捉到了那些不平凡的瞬间。青年时期,我逐渐学会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捕捉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身边隐藏的美好与自己独特的生活故事。在这一阶段,以笔名“寒心”写作投稿,内容从小说转向散文,因为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将心中所想化作文字倾泻,用文字交流情感,记录点滴心绪。后来,我参加了傅承得老师的讲座。记得傅老提到,写作要为自己的文字负责,因此他始终以真名投稿。从那次讲座之后,我也放下了笔名,开始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投稿。这段期间写作逐渐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我开始勇敢地表达自己。这时我发现,写作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理解自我、关怀世界的心灵实践。通过写作,我得以深入探索内心,同时与外界建立更深的联结,让生活的点滴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写着写着,我拥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散文集——《记忆·卷起千层浪》,字里行间记录着自己的真实故事。

4.推广华文写作 传承文字之美

海外华裔青少年阅读写作大赛。
印象福州大赛获奖者。

能继续用华文写作,是我最大的快乐。

我深感庆幸,自己遇到了许多愿意执笔写作的学生。这些年来,因为对写作的热爱,我在校内积极推广写作的风气,与学生们一同踏上这条文字之旅。从最初的不情愿、不知如何下笔,到如今他们愿意写、能够写,这一点一滴的小蜕变,思维的逐步成长,总是让我由衷地欣慰与欢喜。

每年都有多项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写作比赛。我常对学生们说:“写吧,得不得奖并不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参赛,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只有不断练笔,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我相信,每一篇文章都会成为他们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流。

砂拉越星座诗社主办,“烟火”青少年文学营 全体学员与砂华作家前辈合影。
砂华新生代文集:“烟火燎原“推展礼。
砂华新生代文集 烟火燎原。

尽管有些比赛未必受到教育部的正式认可,但我坚信,学生们正是通过参赛,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写作技巧。他们不仅丰富了写作题材,拓宽了视野,还增长了见识,提升了对生活的观察力。那些愿意写的学生,总能让我看到他们在不断进步;而那些抗拒写作的学生,却始终停滞不前,即使勉强拿起笔,也难以下笔。这就是差距所在。写作的路,需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而真正的关键在于坚持。这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心之所向。

在校园推广写作并不太容易,繁琐的审核工作常让我感到疲惫。然而,每次有学生递交作品,我总会全力以赴,或许是因为珍惜他们的努力。每当看到他们在比赛中获得,脸上洋溢着喜悦,我内心也充满难以言喻的满足。这份满足感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在推广华文教育的路上倾注更多心力。

因为华文,我们相遇,这是一场心灵的共鸣,更是一份传承的使命。因为热爱华文,我们携手踏上写作的旅程,用文字记录心声,用故事点亮生活,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独特篇章。写到这里,我才发现,这篇文章早已超越了被学生“惩罚”的初衷,而是自己对华文的深厚情怀在学生的激发下重新涌现。愿每一个文字,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每一次书写,化为创造未来的起点。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