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件晶潤溫亮的古玉,此刻正靜靜躺在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輝映出中國玉器發展簡史的縮影,等你來細細品閱。
由大馬國家美術館、大馬華人文化協會主辦,馬中友好協會、西泠印社、平湖璽印篆刻博物館、馬來西亞篆刻協會、東京中央拍賣支持,《璀璨千年——不朽與繁榮之美》古玉展即起開放至2024年12月23日。
ADVERTISEMENT
跟隨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張尉、省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劉雲輝的介紹,步入跨越數千年的璀璨玉文明。
史前時代:神秘玉石,祭天地的禮器
中國古代玉器最早見於新石器時代。
遙遙天地,先民發現,那些用來加工石器的傳統工序,包括磨光、鑽孔,碰到玉石便行不成,“由此瞭解,這個材料和普通石器有別,所以對玉產生一種神秘感,認為它非常珍貴。”
從事古代玉器研究30年的劉雲輝娓娓道來。
史前玉文化分野南北兩大區域,北區以紅山文化為首,距今至少5000年;南方則有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
劉雲輝指出,紅山文化玉器屬展覽重頭戲,原材料多屬遼寧透閃石玉和蛇紋石玉,“代表玉器有C型龍、J型龍,還有獸面勾雲紋佩,在牛河梁出土很多,有兩隻眼睛在上面,”形狀特殊。
同樣從事中國古玉研究的張尉介紹,南方良渚文化玉器則多見玉琮、玉璧,是用於祭天神祭地神的禮器。
“在古代,玉稀少珍貴,不是一般人能使用,所以被上層貴族視為身分地位的象徵,代表最高身分,所以皇帝用來象徵權力的印章叫做玉璽,而非其他材料。”
商代首創掏膛工藝,戰國玉龍飛揚流動
來到夏商周三代,玉器主要仍用作禮器,祭祀天地。值得關注的是,張尉說,彼時的治玉技術也見突破。
以商代玉簋為例,“簋是仿青銅器的器材,先秦的‘金’其實是指青銅,青銅和玉都很珍貴,只有上層貴族可以擁有。”簋作為器皿,製作過程涉及掏膛工藝,挖出凹口裝放穀物飯食,“玉的硬度很高,挖空要花費很多力氣、時間,不像現代工具都是機械動力,古代工具屬於人工動力,鑿孔估計至少幾個月。”
過渡春秋戰國,玉器的造型和紋形又有變化。劉雲輝介紹,“戰國時期流行著各種龍(的造型),有人叫S型龍,線條流暢,飛揚流動,是這個時期的特徵。”
也是在這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張尉指出,孔子儒家學說的發展,又為溫潤堅韌的玉石添裹一層美德的意涵。
“最初是因為美,少數人能佔有它,戴在身上表示身分高貴,進入階級社會後成了地位象徵。後來,孔子賦予玉‘十一德’,凡是君子都要戴玉,象徵好品德。”
漢代引入優質玉,打破正面對稱形式
漢朝盛世,張騫出使西域,開通內外文化交流,將優美玉質引入中原,加上工具的進步,劉雲輝說,“所以漢代精彩的可多了,有韘形佩,有玉帶鉤,玉容器也很發達,可以裝酒裝食物。另有圓雕動物玉器,雕的多是漢代流行的神獸,用來辟邪。”
沿著朝代順行觀覽,可見漢代玉器雕琢的動物神態更顯生動,劉雲輝解釋,“因為當時的工匠打破早期那種正面對稱式的,形式上的藩籬,有的把頭做得偏一偏,看來更靈動。”
唐宋玉器商品化,彰顯吉祥寓意
邁入唐宋時期,玉器不再只有貴族可以擁戴。張尉說,“此時的玉已經商品化,市場上有專門賣玉的商店,有錢就能買,這在唐宋以前並不允許。”
玉器面向社會大眾後,題材、用途也須變得雅俗共賞,迎合老百姓喜好。“比如圓雕動物,夏商時代一般呈片狀,帶有抽象、變形、誇張的手法;唐宋以後基本都很寫實。”
玉器上的圖飾也更講究,張尉用8個字概括:圖必有意,意必吉祥。
“不管什麼圖,肯定有意思,而且這個意思肯定表示吉祥。玉器民間化,如果圖案沒意思,也不吉祥,就沒人買。這種吉祥圖紋,漢代以前很少見,當時常見的是表現禮儀身分的東西。而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包括龍鳳是恆久主題,鹿表示官祿,龜象徵長壽,這些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
展覽區末端,擺有一系列乾隆年制的玉佩,玉料白潤剔透,雕工也更顯精緻。張尉說,“這是肯定的規律,來到明清時代,生產力進步了,技術也比以前好。尤其乾隆號稱古今中外愛玉第一人,最喜歡收藏玉器,所以這個時期製作的玉器不惜工本,玉質好,工藝好,沒有瑕疵。”
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特性
玉,從來都是美好的象徵,也是美好的載器。中華民族將很多美好願想都寄情在玉石上。
研究古玉好多年,劉雲輝感嘆,玉是大自然傑作,材質溫潤緻密,如同中國人的性格,內斂仁厚。“所以中國人對玉有著特殊情感,中國玉文化也是世界獨一無二的現象,飽含中國人的價值觀、審美觀。”
這次在馬展出上百件中國古玉,張尉認為,此次展覽還有一層意義,“玉是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特性的東西,所有優良品德都凝聚在玉上面。對外作為一種文化,它宣揚著以和為貴、和諧共存的精神”,是華馬兩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鑑的難得機會。
相關文章: 收集植物種子,玩出藝術新花樣 走進八零剃頭鋪 邂逅老Barber理髮院 憑高顏值彩繪蛋糕出圈,自學烘焙師Keem紅到海外授課 超溫暖療愈的羊毛氈作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