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迪在政坛已经失去影响力,但依然不断制造具争议性的话题。他任首相时曾推动大型基建计划和国家改革,如今却当起县议员关心起鸡毛蒜皮的小事。
ADVERTISEMENT
马哈迪曾经是我国政治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但长达20多年的首相任期,很多理想并未实现。大权在握时没有好好把握,卸任后却对一些琐碎的议题(例如中英文招牌的使用)过度关心,不禁让人省思,退休老人是否应该学会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否则曾经被誉为“国家建设者”,也可能从一位政治领袖退化成“招牌管理员”。
这样不堪的现象,让我想起李光耀如何在退休后延续影响力,用从政累积的经验对国家做出正面贡献。
马哈迪的退休生活: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
马哈迪2003年首次卸任,退出政坛后从未离开公众的视野。第二次掌权(2018到2020年)卸任后,仍然汲汲营营的对国家事务发表意见;钜细靡遗地从种族宗教课题到路边的招牌都插上一脚。或许他认为这是对国事的关心,对马来文的维护,但普通百姓难以理解,总觉得他在扰乱政坛,意图分裂族群和谐。
最近一年,他质疑印裔不忠于国家、批评多元文化政策破坏族群和谐、批评华人剥夺马来人的土地,最后将目光聚焦在吉隆坡街头招牌的中英文字体过大等课题。
国内评论员开始质疑:是不是敦马身边的朋友一个个走了,或者政治影响力已经式微,不能容忍“昔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甘心领受从辉煌到落寞的孤独。
否则他该关心的议题是国家大政方针或国际时事,举凡以巴冲突、以黎停火,或者特朗普议程47对全球局势的影响,而不是首都街头的商店招牌挂歪了。
对于一位曾经推动“2020年宏愿”的政治领袖,今天却把招牌话题小题大做,他宁可挑起族群对立,也要明确表态马来人优先。这时,我开始羡慕美国人,候任总统特朗普天天强调“美国优先”,而不是白人优先。
马哈迪在政坛已经失去影响力,但依然不断制造具争议性的话题。他任首相时曾推动大型基建计划和国家改革,如今却当起县议员关心起鸡毛蒜皮的小事。角色的转变让他在历史定位中失去高度,这是政治人物的悲哀!
李光耀:从政治领袖到国家导师
相比敦马,李光耀退休后的生活更有意义。1990年卸任后,并未完全退出权力核心,他以“内阁资政”和“国家高级顾问”的身分,继续为新加坡政府提供政策建议;频繁出访演说,推广新加坡成功模式;撰写回忆录以传递治国经验,将影响力向国际舞台延伸。
他成了新加坡亮丽的名片,加强外资流入新加坡的信心,所以,Google母公司Alphabet、Meta、微软、阿里巴巴、腾讯、TikTok等科技巨擘,都把新加坡作为区域或全球总部。
李光耀退休后从不对琐碎议题发表看法;他专注的是如何协助新加坡面对未来的挑战、如何提升经济竞争力,以及带领新加坡适应快速变化的国际环境。他将自己定位为一位“国家导师”,而非“退休官僚”或者“招牌管理员”!
李光耀的回忆录(如《李光耀观天下》、《李光耀观新加坡》)展现了他对国际局势和国家政策的深度见解;他在巩固国际级思想领袖形象的同时,告诉世人新加坡如何从一个没有天然资源、没有土地、没有淡水的弹丸之地,靠“人才资本”华丽转身成为世界顶尖的强国?
今天的新加坡是靠5大核心竞争力成就许多世界第一。人才资源、经济自由、国际金融中心、高效率廉洁的政府、严谨的法律和完善的制度,缺一不可。但绝对不是路边的招牌、新经济政策或马来人优先。
两位领袖退休后的角色对比
马哈迪和李光耀分别代表了两个国家领导人退休后的角色扮演。敦马选择积极介入国内舆论,来者不拒,什么都不挑。李光耀则着眼于为国家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为新加坡塑造效率与清廉的国际形象。
马哈迪关注范畴局限在国内族群议题、语言政策、频繁对具争议的国内细节性议题发声,长期下来将自己的形象与影响力消耗殆尽。而李光耀则选择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让给继任者,自己只以顾问身分提供指导。这反映了两人对“领袖权力交接”的不同深度。
所以,新加坡的领导人轻易的从李显龙过渡到黄循财,大马政坛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如果敦马当年信守承诺,在任两年后交棒安华,他可以当一个让人怀念的历史人物。但今天就算不再发声,将视野从短期争议中移开,重新聚焦于如何对国家发展做出贡献?无奈时不我予,这只怪自己缺乏漂亮下台的智慧,从政治领袖到“招牌管理员”仿佛只是咫尺之遥。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