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本报特约

|
发布: 7:30am 04/12/2024

马哈迪

林连玉基金

华教节

中文招牌

马哈迪

林连玉基金

华教节

中文招牌

謝錫福.多語包容讓世界更溫柔

兴华中学人文教育研究与发展组组长

我們必須主動暢開胸懷、踏出“開放”這條路,努力走進各民族的圈裡,促進溝通和了解,以達到林先生生前念茲在茲的各民族互助友愛與共存共榮的理想,進而把維護華教的精神昇華至維護多語、文教、捍衛弱勢、民權的精神。

ADVERTISEMENT

前首相敦馬哈迪日前再度發出聳動批評,指某購物中心的招牌“清一色是華文字”,讓他感到彷彿置身中國。由此可見在馬來西亞,非國語文,尤其是華文的使用,至今仍是牽動種族情緒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臺北搭乘捷運、高鐵或其他交通工具,常會聽到華英閩客四語的達點或提醒報告,相信一些人可能會覺得不耐煩或多此一舉。在大部分人都聽得懂華語的情況下,閩客語是否可以省略,以免聽覺疲勞。身為馬來西亞的華校生,長期在單一語言的國策凌霸下生活,我對這種多語廣播報告,並不覺厭煩,反而覺得那是多語包容的溫柔。

臺灣在擺脫威權政治後的三十餘年,實施鄉土語言教學,尊重各族群語文,促進族群融合、社會和諧的開放理念,值得那些強行單一國族語言霸權的國家學習。據悉,世界上有90%以上的人民處於雙語或多語社會中,但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國家將兩種或多種語言定為官方語言。能夠多語共存共榮的國家如比利時、瑞士、加拿大,不同族群都可以彼此獨立地生活,境內都有不同語言的學校,公共服務也提供多語選擇而不以為煩,人們則在各自條件下學習第二或第三語言。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體系的存在,華文源流的學校可以堂堂正正的以華語作為教學媒介語,這些權利,都脫離不了林連玉和以他為首的前撲後繼的華教志士努力換來。

從1988年開始頒發的林連玉精神獎,是發揚林連玉精神的重要平臺,從原本表揚對馬來西亞華教發展有功人士、團體,逐漸發展成長期默默耕耘、維護各弱小族群母語、地方文化、捍衛人權等領域有功人士和團體。我們可以看到過去眾多獲獎名單中,有林碧顏律師、謝太寶(新加坡政治犯)、楊貴誼(馬來語文、華馬詞典專家)、淡米爾基金會、沙末賽益(國家文學獎得獎人)、砂拉越敦朱加基金會(長期維護及發揚伊班人的文化遺產)、黃崇銳、譚麗屏夫婦(畢生遍訪丹州鄉區華人村落,發掘、整理、保護及研究先民遷徙史蹟)、陳彥妮(長期拍攝、出版、導覽、國際串聯、發動成立故事館、協助雙溪毛糯麻瘋病院院民找回親屬,使院民重拾自信和尊嚴)、卡達山杜順語言基金會、納拉雅納薩米(捍衛及促進淡米爾語文和淡米爾文學校發展)等國內外、各族人士的獲獎者。今年得獎者為日本沖繩琉球大學名譽教授高嶋伸欣、慧音社創辦人莊耿康、公正黨巴西古當區國會議員哈山卡林、資深教育工作者及作家陳應桐(田思)和著名舞蹈家及編舞家黃結遊,亦讓人眼前一亮。

我們深知,華教運動這條路不能變成單一族群、純華教的事。我甚至主張我們可以在維護華教的同時,也努力推動國語文的學習,讓許多無法掌握國語文的非巫裔人士有機會再學好國語。我們必須主動暢開胸懷、踏出“開放”這條路,努力走進各民族的圈裡,促進溝通和了解,以達到林先生生前念茲在茲的各民族互助友愛與共存共榮的理想,進而把維護華教的精神昇華至維護多語、文教、捍衛弱勢、民權的精神;儘量去發掘、肯定、團結那些長期默默耕耘、努力、犧牲的善良正義人士和群體,以壯大華教的力量,以讓林連玉的精神和母語教育的存在與發展更具說服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