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微隐于学

发布: 7:10am 05/12/2024

宋明家

微隐于学

掠夺性期刊

伪科学

宋明家

微隐于学

掠夺性期刊

伪科学

宋明家.“撒大网、抓小鱼”的掠夺性期刊

大学真想要提升学术水平,就应该和这些猫腻期刊划清界限,把它们列为“拒绝来往客户”。而不是每年“朝贡”论文发表费给它们。

ADVERTISEMENT

存在于学术界已有数十年历史。但近十多年来,某些出版社藉世界大学排名的大流行,趁机以伪劣学术期刊牟取暴利,不但助长和错误讯息,更破坏人们对科学的信赖。

如何识别“掠夺性期刊”,一直是学界热议话题。比如今年初刊载UPM有关马来帆船论文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Business and Social Sciences》(IJARBSS)巴基斯坦期刊,自发生“马来帆船论文”争议后,就一度成为镁光灯下焦点。笔者上个月在理大(USM)一场以“掠夺性期刊”和“论文撤稿”为主题的学术论坛,向与会者解释了为什么IJARBSS“很大可能”是掠夺性期刊的原因,此文简略重述相关论点。

根据UPM高层于今年1月公布的论述,因为“马来帆船论文”已通过双盲审阅(double blind peer review,即评审和作者都互不认识),而且IJARBSS被收录在澳洲《Excellence in Research for Australia》(简称ERA)“权威”期刊索引,所以各界不应质疑期刊论文的素质。

诚然,同侪审阅过程,是一般用来鉴定期刊是否掠夺性的关键。一般掠夺性或商业性期刊会有两种做法:没有评审,或随便给几个字当审核。如IJARBSS真拥有“双盲审阅”程序,最简单做法就是,公开同侪专家给予的意见和评论。如无法给出这些证据,那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期刊所谓的“双盲审阅”,是“虚晃一招”而已。

至于说该IJARBSS期刊被收录在权威的ERA期刊索引,所以我们不应质疑它是掠夺性期刊,这说法其实不正确。

在澳洲大学系统里,ERA十余年前确实有过“权威索引”辉煌过去,但它地位已大不如前,索引内也有许多低素质期刊,澳洲高水平大学都不再使用它为KPI标准,而改为采用Scopus和Web of Science这种国际认可的学术数据库。这意味着,若期刊被这些真正权威的索引收录(另一个是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通常表明该期刊不是掠夺性期刊,而IJARBSS并没有被收录在这些索引。

其实,掠夺性期刊发展至今,也都学会了钻入这些权威数据库的方法,即便收录在Scopus或Web of Science,也不足以保证其质量。

学界多以Beall’s List为标准,来判断它是否掠夺性期刊;该IJARBSS的确在10年前已列入此黑名单。但Beall’s List不一定准确,因为负责发出该名单的Jeffrey Beall(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退休教授)也可能会出错。所以期刊如果出现在这份名单,学界不会马上判它死刑,但一般会提高警惕。

另一点是该IJARBSS学术范围“包山包海”,符合掠夺性期刊范围过于广泛的特征。掠夺性期刊的另一特征,是超高的论文数量,同时以低廉发表费吸引作者投稿(发表费82美元),期望以“薄利多销”赚取庞大利润。

比如IJARBSS其中多期刊载高达百多篇论文,最离谱的一期高达404篇。像这样一个月内要找数百位专家来审核论文,而且必须于三周内回复编辑,在这样声誉欠佳的期刊来说,是不可能的事。

还有另一个出现在掠夺性期刊的特征,是“论文打包”现象。

有些掠夺性期刊会允许大学(或大学某系)“打包”收录单一期(或卷)所有文章,比如使用某一届所有本科毕业论文,统统“打包”进入某卷或某期发表。这种“打包”策略,在社会科学领域很普遍,所有文章都会被接受,还享有发表费折扣,更可一个作者一次过发表几篇论文,比如某UPM讲师就在IJARBSS某期发表了13篇论文。这种“打包”策略一般没有同行评审,也可以自家大学自己人审核文章。

IJARBSS的行销策略,似乎锁定我国公立大学为大客户。只要进入期刊旧档案,就可以发现许多猫腻;比如2023年第13卷第161718期共99篇论文,全部都来自博大(UPM)。随机检查其他年份,也发现绝大多数论文都来自马来西亚,尤其是这几年内,期刊论文几乎都由我国大学包办。例如,2023年卷13第15期,里头35篇论文,18篇来自UPM,其余17篇来自玛拉工大(UiTM)、工大(UTM)、北大(UUM)、吉隆坡大学(UniKL)、USM、马大(UM)等大学。

这种“撒大网、抓小鱼”的营销方式,让该出版社旗下所有期刊每年赚取逾百万美元,而其部分钞票,来自马来西亚纳税人的口袋。

以上所谈只是掠夺性期刊的几个特征。其他特征容后再议。

大学真想要提升学术水平,就应该和这些猫腻期刊划清界限,把它们列为“拒绝来往客户”。而不是每年“朝贡”论文发表费给它们。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