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华社

|
发布: 4:36pm 08/12/2024

林连玉纪念馆

林连玉纪念馆

10年风雨洗礼展望未来 林连玉纪念馆迈新征途

李成友报道 黄冰冰摄影(部分照片由林连玉纪念馆提供)
创馆10周年的林连玉纪念馆,建设华教重要交流平台,散发时代魅力。(林连玉纪念馆提供)

(吉隆坡8日讯)创立于2014年的,经历10年风雨洗礼,累积10年时光抚育,在时代中更显朝气,10年的创馆史也来到一个小总结的分水岭,回顾过往,展望未来,更令人期待这座综合人物、教育、文化和历史的馆场,迈向新的征途。

该纪念馆也掀开国内民间文物馆如雨后春笋设立的新序,特别是在多元化的国度,拥有其捍卫母语教育、弘扬多元文化、推进民主人权平台的独特任务,这也是林连玉一生奋斗的核心精神,同时主张致力保存被排除在国家主流以外的历史记忆。

ADVERTISEMENT

林连玉基金委员会在1986年1月的首次会议中,计划创设林连玉纪念馆,属于国内华社民间文物馆的先例,不过基于各种原因,该计划拖延至2007年启动,并在2014年正式开馆。

适逢每年12月举行华教节,林连玉纪念馆刚好创馆10周年之际,本报约访多位熟悉创馆、了解历史脉络和投身设计和管理的纪念馆同仁,分享这些年的管理和推展工作的成果。

徐威雄:回顾10年边做边摸索

现任馆长徐威雄博士说,回顾10年成果,当年大家凭着热情和想法,没想太多日后的具体计划,边做边摸索,该馆最早由建筑师张集强设计,再由策展人杨两兴团队融和,设计空间虽小,但五脏俱全,目前馆藏分5个部分,包括林连玉的生平、林连玉的事务、林连玉和其同道及战友、200年华教史及介绍林连玉基金的状况。

他说,当初的设计概念是通过林连玉这位重要的华教人物来理解50年代华文教育的实况,即华教运动。原先只是单纯想让大家进来参观,后来慢慢变成一个教育场所,尤其成为中学生加深认识华文教育的平台,以及早期华人的历史,这个历史跟当时50年代建国独立有关,可以让学生反省马来西亚的建国,这些在课本上是读不到的,所以设法主动的走入中小学宣导,同时发函给各学校邀请他们来参观纪念馆。

他指出,成立了纪念馆,须以专业的态度管理,包括林连玉的丰富文献,须展开文物保护,开始学习文献的保养、保护和修复工作,因为林连玉留下最多的是手写稿、著作、油印本、同时他的文字创作很多,除了代表华教、华人社会所发表的各种各类文告、请愿书、抗议书等,还有大量的杂文、演讲稿、诗作,还有一些回忆录和收集的许多剪报,这些资料都须要更好的保护。

“于是开始开办一些工作坊,让本地华团,或者学校的图书馆管理员来学习,可说是国内华团或纪念馆最早展开这方面的工作。”

推出刊物也推动导览工作坊

他指出,该馆推出的《通讯》刊物,也成为全国民间文物馆或纪念馆的一个交流平台,;另外,纪念馆也重点推动导览工作坊,设立志工团队,毕培养了许多纪念馆的导览志工。

“回顾这10年,推动了很多工作,这些任务相对来说是很有意义的教育、历史和文化工作。当然,林连玉基金的一个重要宗旨是宏扬其精神,希望能在纪念馆中呈现出来,可以这么说,纪念馆的前5年是打好一个基础,后5年则展开各项实质的工作。”

林连玉纪念馆最新导览志工团活动,由4名新晋志工加入。(林连玉纪念馆提供)
姚丽芳:纪念馆凝聚华教力量

第二任馆长姚丽芳指出,2007年6月她离开教总,转到林连玉基金负责硬体建设,构思成立纪念馆工作,在陆庭谕、吴建成校长及多名董事奔波下,跑遍全国华校,包括小学、中学和独中展开筹款,凝聚了国内华教的力量。

“早在80年代,已萌起创立林连玉纪念馆的念头,只是条件不够成熟,很多人会问纪念馆是否像建一座庙,把林连玉视为神来祭拜,有些则认为为何不在学校或会馆设立纪念馆,而要另行建馆,总之出现很多不同的看法,后来,筹款成绩不错,筹到400万令吉,加上装修全部费用约700万令吉。”

她指出,当时曾物色了30多个地方,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适合的地点来建馆,后来曾寻求政府(希盟)协助,获得1名议员协助可在巴生落实这个计划,所有的图测已准备好,最终仍无法实现。

开先河最早培训导览志工

她说,后来在市中心物色到建馆地点及完成创馆后,开始推出许多活动,包括举行文物修复工作坊和导览志工培训,这也是国内最早的导览志工培训,2014年培养了第一届,迄今共办了4届,可说为国内文物馆、纪念馆开先河,有本身培训的导览志工。

2018年3月,林连玉基金举办图书文献保护及修复工作坊,获得热烈反应。中握麦克风者为主讲人竺静珍。(林连玉基金提供)
张集强:与默场相对具意义

林连玉纪念馆建筑师张集强说,回顾和林连玉纪念馆结缘,起初接触的是林连玉墓园,因基金会收到澳洲寄来的设计图,协助提供意见,不久,听到基金会要创立纪念馆,当时设立墓园的设计师同时设计了纪念馆设计图,非常宏伟的建筑,开始和董事讨论,一起寻觅地点,结果在市中心物色到现有的建筑物。

他说,这栋建筑物正对面刚好是默迪卡体育场,具有特别意义,是重要的历史位置,因为林连玉在国家建设过程中,参与很多工作,与当时的国父东姑阿都拉曼多次会面,讨论国家纲领,特别是在教育政策多番努力争取, 所以这栋建筑物和默廸卡体育场相连,可以提醒大家记得国家大事。

设计表现出林连玉正直气节

“林连玉在历史事件上,算是走在非常前锋的人物,在那个时代背景,特别是在1950年代马来亚正在争取独立,当时社会的氛围是这个国家会朝向新的方向发展,建筑设计就参考了教总大厦,是一个简洁明亮的版本,纪念馆不适合太过花俏,当时跟建委会讨论时,必须符合几个条件,包括必须要跟上时代、空间要让人感受到简洁明亮,像林连玉一样一生秉持光明磊落,不会拐弯抹角,其正直的气节透过这个建筑物的设计来表现出来。

“因为越来越重视历史,觉得林连玉纪念馆不妨可以做成一个样本示范,用旧建筑改造,展现新概念,林连玉基金董事基本上都有很先进的思维,不把这视为单纯的纪念馆,而需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平台,就造就了目前纪念馆活动缤纷,充满朝气的场所,而在创馆10年后,正好可以反顾过去,同时展望未来的时机,以便把林连玉精神,用一座建筑物具体传播下去 。

“目前整个纪念馆的空间几乎处于饱和状态,只能维持目前的活动需求,如果未来要开拓新的空间,可能要找其他的方法。”

未来或打造为世界级纪念馆

他说,林连玉纪念馆有很多学生和学者来交流,不过还未形成旅游打卡景点,未来发展的趋势可能会往这个方向前进,因为越来越多的海外旅客,他们都想多了解本地的多元文化,这个纪念馆刚好可以很好的呈献,有机会打造为一个世界级的代表,例如很多人去英国,都会去莎士比亚纪念馆,所谓的名人故居,在中国也很普及,是值得细心思考的发展项目。

2021年拓碑工作坊,由林连玉基金和Lostgens’ 当代艺术空间联办,掀起学习热潮。左为讲师杨两兴。(林连玉纪念馆提供)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