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真情告白

|
发布: 4:49pm 10/12/2024

李振城 | 探寻马六甲建筑形态的历史脉络

马六甲这座历史悠久的海上贸易重镇,承载着多元文化交汇的历史。从15世纪初的苏丹统治到葡萄牙、荷兰、英国及日本相继占领,马六甲的城市形态经历了显著的演变。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不同政权对城市规划的理念,也彰显了马六甲在区域和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苏丹统治下的马六甲城市面貌并没有留下详细的马来文献记录,例如《马来纪年》等史料虽然叙述了诸多事件,但对城市布局的具体信息却鲜有提及。然而,通过考古学研究和早期文献的推测,我们得以拼凑出当时城市的一些基本轮廓。

ADVERTISEMENT

最早的记载来自明朝郑和使团的通事翻译官马欢,他在1433年的《瀛涯胜览》中描述了马六甲河流经皇宫前的场景。他指出,城市的权力中心设在圣保罗山的山坡上,旁边是一座大清真寺,象征着宗教和政治的核心地位。马欢还提到,当中国宝船队抵达时,苏丹会迅速搭建临时防御工事,包括围栏和鼓楼,进行重要军事策略。住宅区主要分布在山脚和河流两岸的低洼地带,其中包括土著的高脚木屋和外来商人的住宅。这些住宅既是生活场所,也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这是马六甲作为贸易港口的特点。

1511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后,实施了与其海上贸易战略相符的城市改造政策。葡萄牙人在马六甲山脚修建了著名的“法摩沙堡”,以巩固其军事据点。堡垒建在一座清真寺的原址上,旁边的港口可停泊200吨级的船只,为贸易和防御提供了便利。

葡萄牙统治时期的城市分为两部分:山坡周边为葡萄牙人的生活和宗教中心,包括教堂、总督府和市政厅;而河流西北的郊区则保留为外来商人和本地居民的居住地。这种分区方式继承了苏丹时期的传统,但种族分隔更为显著,显示出殖民统治的深刻影响。

葡萄牙史官埃雷迪亚于1600年绘制的《马六甲城镇和郊区规划》为我们揭示了葡属马六甲的早期城市布局。这幅地图显示,城市的核心区域被防御性的栅栏包围,葡萄牙建筑群与传统的马来建筑形式在此共存。地图中的细节,反映了马六甲作为东西方交汇点的独特历史地位,也为研究马六甲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地图中标注的 Bendahara Residence(官邸) 位置,与今天鸡场街工委会的所在地非常接近。加上详细的堡垒,炮台,土墙,圣心教堂等考古线索,不但提供马六甲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价值,还探讨明代马六甲的郑和官邸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郑和七下西洋期间,马六甲是其航线中的重要一站,马六甲官邸作为当时的行政与贸易枢纽,见证了郑和在马六甲的深厚联系。官邸不仅是郑和船队驻扎的重要据点,也为推动文化交流与商贸往来发挥了关键作用。借助这些历史线索,今日的我们更能清晰地重温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历史。而郑和官邸的存在,既象征着马中友好的历史根基,也为我们这一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