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株巴辖10日讯)“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这句话是《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TR35)的一段引言,也是今年唯一获此殊荣的马来西亚人——江欣莹博士(32岁)的最佳写照。她同时是过去10年来,第4名获得这个奖项的马来西亚人。
ADVERTISEMENT
TR35旨在表彰来自亚太地区的35名卓越的年轻创新者,认可他们在生物技术、材料、电脑硬体、能源、交通、通讯及互联网等领域取得的显着突破,展现其创新贡献和创业敏锐度。
这名在国际科研领域大放异彩的大马之光,是来自柔佛州峇株巴辖永平,目前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光耀博士后的研究员,她以塑料升级再造的研究,对可持续能源收集和环境修复做出开创性贡献,因而获奖。
此外,江欣莹也入选史丹佛大学评选的“2023年全球顶尖2%科学家”,同时是2023年默迪卡国际实习计划(Merdeka Award Grant)的5名获奖者之一,她当时同样是以转化塑料作为可持续替代能源的研究项目获奖。
降解塑料从千年缩至1天
江欣莹拥有一颗关怀自然环境的心,尤其特别关注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问题。她为此研究出一种新颖且绿色的方案,缩短不可生物降解塑料的降解历程,并将之转化为高价值化学品。
她和团队所研发出的绿化技术,能够在常温常压下,利用可见光作为唯一的能量来源,通过光催化作用将一系列不可生物降解的塑料升级为有价值的化工原料,如化学试剂、氢载体、防腐剂、食物添加剂及香精等。
在这项技术下,传统上需要上百甚至上千年才能被降解的不可生物降解塑料,降解过程可缩短至一天。
她凭着这项研究,在全球众多年轻科学家当中脱颖而出,成为35名获奖者之一,她已于今年9月9日赴往位于上海的亚太区颁奖典礼领奖,并在会上分享本身的研究。
江欣莹:获奖激励更努力
江欣莹接受《星洲日报》专访时除了畅谈她获奖的心情,也谈及她关注的塑料污染课题,以及从事科研路上的苦与乐。
她表示,TR35是一个国际科学界都认可的奖项,能够入榜并不容易,获奖对她来说更是不可思议,她谦虚地说:“这当中有很大的幸运的成分。”
“当下当然觉得很开心,这个奖项是对我的研究的认可和肯定,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激励,要我更加努力。”
她说,她与团队专注于研发催化剂,他们的研究除了应用于降解塑料,还可以进行二氧化碳还原,把二氧化碳转化为能源,也可以将水分解产生氢气以及有机合成高价值的化学品等。
她透露,光催化降解塑料还是一项很新的技术,目前尚处于实验阶段,他们放眼未来能与更多企业合作,希望有朝一日此技术能够被投入企业运用。
海洋塑料垃圾启发研究
拥有潜水执照的江欣莹,一有时间就会到世界各地潜水,但每每看见美丽的海洋充斥着塑料垃圾,就令她备感难过,这也是促使她展开上述研究的原因之一。
她说,若在陆地上看见塑料垃圾,要捡起来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在海里一切都变得不容易,而这些被丢入海底的塑料,其实已影响了海洋生物。
“以我国的仙本那为例,若你走入当地居民居住的地方,就会发现大量的垃圾堆积在海边,海面上也漂浮着塑料,这严重的塑料污染亟待解决。”
她希望更多人能意识到,塑料污染已是全球共同面对的严峻课题,这并非危言耸听,人们应该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并且尽可能让塑料循环。
她表示,全球许多国家包括马来西亚,在垃圾分类及回收方面的设置不够便利,使得人们对于垃圾分类与回收的意愿降低。
她呼吁相关单位增设更多回收垃圾桶,以养成民众进行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2050年海洋塑料或超鱼类
江欣莹引述联合国的一项预测指出,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数量将超过鱼类,这一数据显示,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她指出,塑料便宜又好用,是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但事实上全球只有9%塑料被循环,11%被焚烧,其余80%的塑料则累积在地球上。
“塑料最常被填埋(landfill),但下雨的时候微塑料会渗入水中造成污染,已有多项研究显示,这些微塑料已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
她说,目前降解塑料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热解塑料及将塑料压碎再循环,但这两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比如热解需要在300至1000摄氏度下进行,这不仅会耗费大量的能源,还会释放温室气体,对环境不友善。
当研究员是使命非赚钱
江欣莹不否认科学研究之路的艰辛,这份工作也非如外界所想能赚取很多钱,但她将研究员这份职业视为一份使命感,想要对人类的未来有所贡献,是支撑她继续走下去的目标。
她说,她这些年花了许多时间待在实验室里做研究,熬夜工作早已成为常态,即使是出外旅行,她也是手提电脑不离身,以防万一。
即使已日以继夜地忙碌,江欣莹仍不忘提升自己,即使工作到深夜,她仍会抽出时间大量阅读全球各地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等,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
“做研究的心情,时常就像坐过山车一样经历高低起伏,成功的时候当然很开心,但也有沮丧、辛苦,甚至是陷入自我怀疑的时候,但这些都是研究员会面对的常态。”
盼努力贡献社会
江欣莹说,她非常喜欢“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这句话,这也是她的自我期许。
“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一些贡献,即使这个贡献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是微乎其微的。”
家人支持逐梦无后忧
江欣莹出生成长于永平一个小康之家,她能够无后顾之忧地逐梦筑梦,一路上少不了父母与家人在身后默默支持与陪伴。
江欣莹的父亲江先发(72岁)是一名小园主,母亲叶玉萍(71岁)则是一名家庭主妇,她排行老幺,家中还有两名姐姐与一名哥哥。
她受访时特别感谢父母,从小给她很多自由,总是让她自由选择所要所想,不会过多干涉她的决定。
她表示,由于实验工作繁杂且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她平时少有时间陪伴家人,有时答应了母亲要回家,却因工作临时有状况而被迫“放飞机”,令她感到内疚。
“像我最近已经告诉母亲要回家,她满心欢喜煮了一桌子菜,但最后我却只能告诉她没办法回去。”
父母不了解工作却引以为荣
她表示,虽然父母并不完全了解她的研究内容,但两人都以她为荣,常常向身边人提起女儿的研究内容与成就。
此外,江欣莹也感谢她的两名科研导师,即南洋理工大学的罗德平教授与莫纳士大学的蔡尚彪教授,在不同的阶段给予她指导及信任,让她能放胆去实践她的研究。
另外,她也特别感激她的小学班主任及启蒙导师——永平一校的陈吉郿老师。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