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记者心视线

|
发布: 10:19am 10/12/2024 352点阅

记者心视线

水灾

陈咏琪

记者心视线

水灾

陈咏琪

陈咏琪︱又水灾

根据灾难管理中心以及社会福利局的数据,今年累计受灾人数已达到23万5706人,成为我国史上受灾人数最多的一次。气象局的预测显示,可能还会迎来第二波水灾,因此尽管一些州属的灾情有所缓和,然而民众依然不能放松警惕。

上周,我在脸书上看到一段关于怡保美园红鹰园水灾的视频,画面中,受困的灾民正等待船只救援,努力搬离家中物品。视频下的一条留言让我深感震惊:“每年逢雨季就水灾,也许我们早该习惯了。”这句话引发了我深深的疑问:从何时开始,年末的水灾频发变成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了我们去习惯?

ADVERTISEMENT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水灾成了每年都需面对的困扰。每当季候风来临,暴雨和洪水似乎就成了“预定节目”,许多人仿佛已习惯了年末大雨过后的水灾,不再感到惊讶和愤怒。

这一现象令人深思,为什么人们会将水灾视作常态?有些人甚至衍生“每年都这样,也许早该习惯”这种接受灾难的心态,背后是对灾后恢复的无力感,也是对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叹息,这种“习惯”背后反映出消极心态。

面对频繁的水灾,我们不能再依赖习惯和无奈的接受,必须从根本上反思和改变。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洪水排水系统和堤坝建设,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个人和社区也应提高防灾意识,增强应急预案和自救能力。灾后恢复不仅是物质重建,也是心理修复,需要提供更加完善的灾后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灾民度过难关。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再将水灾当作“习惯”去接受。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科学规划和技术方案减少水灾影响,增强抗灾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习惯水灾”中走出来,不再让年杪的水灾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1:54pm 15/02/2025 48点阅
记者心视线 | 马晓娟 · 学蛇的灵动

自古以来,蛇不是深受欢迎的动物,甚至是“恶毒”的动物代表。

无论如何,从龙年──神圣的生肖年,变成蛇年,许多人还是发挥创意,将“蛇”发挥得淋漓尽致,不得不让人佩服,人类或市场应对改变所做出的调整。

记得上一个蛇年,电视台节目索性把“蛇”用马来文“Ular”来诠释,马上变成“有啦”(福建话)的好意头;今年从事歌曲创作者,直接将“蛇”音译为“Sir”,又唱又跳“yes sir yes sir”!还有“蛇”全“蛇”美、“share” 出去,大家把蛇变得什么都有可能。

今年农历新年落在1月份,和学校长假期碰在一起,这已是第二次学校大假期不是落在年杪,而是在年头,这也让许多学子和家长感到无所适从,因为学校的课程普遍上在年杪已教完了,但在1月份学生还需要回到学校上课。

过往学校假期后才迎来农历新年,但这两年是农历新年假期后,才迎来开学日。这是因为4年前一场冠病疫情,打乱了课程和假期的编排,为了弥补上课时间,将假期调动至年头。

随着疫情过去,学生可正常上课,但教育部要用数年的时间,重新将课程纲排到正轨,过程难免让人感到有些难于适应。

例如2025/2026年新学年,学生在2月16日(柔佛、吉打、吉兰丹、登嘉楼)或17日开学,年终假期则是在12月19日至2026年1月10日(柔佛、吉打、吉兰丹、登嘉楼),而其他州属的年终假期则是在12月20日至2026年1月11日。

一年的课程变成只有10个月的时间,对老师和学生而言,要在这期限内完成课程,有不小的压力,特别是要应考大马教育文凭考试的学生,必须快马加鞭。

面对人生常态的转移,生活上的变卦,人类只能用创意和情商来自我调整或调适;凡是没有一定,只有通过灵活的心境来面对一切,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也许这就是蛇的象征,就让我们来学会蛇那“智慧、灵动、生命力”的精神吧!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