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中砂

|
发布: 10:35am 11/12/2024

老街老行业四之二:从理发说起.不管技艺多精湛 顾客满意最重要

剪得好的头发,顾客满意会再来,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好手艺。

在海唇街的巷弄,江桥栍从一个青涩的学徒成长为经验丰富的理发师,伴随着岁月流逝,见证理发行业的传承与变迁。尽管世事变迁,他依然用手中的剪刀,为顾客勾勒出时光的印记。

17岁走入理发业

ADVERTISEMENT

江桥栍出生于1948年,是广宁客家人,现年76岁。1965年,年仅17岁的他在香江美容院学习理发。当时,诗巫到加拿逸一带有多达八十余名理发师傅,但理发店工作机会有限,他不得不外出谋生,先后前往古晋、美里和亚庇寻找机会。

他在古晋工作两年,随后在亚庇待了一年。1968年,他回到诗巫,并在1971年赴林梦工作6个月,再前往汶莱工作一年,随后又到美里工作两年。1975年,他返回诗巫,与另外3人在京华戏院合开一家理发店,该店一直营业到1989年。

随着京华戏院的关闭,江桥栍再次前往亚庇工作,之后返乡。1996年,他又一次前往亚庇,并于2000年回到诗巫。自此,他不再漂泊,在市区大众银行附近的一家理发店工作约15年。

2016年,江桥栍迁至海唇街的后巷,开设“江发铺”,至今已经8年。年过七旬的他回首往事,曾经的合伙人已经离开人世,而他仍在理发行业上见证时代的变迁。

江桥栍在海唇街的后巷开设“江发铺”,年过七旬的他从一个青涩的学徒成长为经验丰富的理发师。

江桥栍追随师傅学艺,多年来离家又返乡,在不同地方从事理发工作。理发是一项需要不断实践的技术,并非一旦学成就万事俱备,而是随着时间的磨练,技艺才能日渐纯熟。“年轻时,我一个人拿着皮垫和工具四处奔走。刚开始学习时,基本上只知道一个模样,还需要反复理发,才能熟能生巧,这就是所谓的工多艺熟。”

理发收费1元

回忆起1965年学习理发的经历,他提到当时的学费是200元,学艺时间视个人聪明才智而定,大约需要6至8个月。那时使用传统的手压理发刀,考究手腕运转、手起刀落,光是这个技术需要3个月才能掌握,否则可能不是在帮人剪发,而是拔头发。

传统的手压理发刀,考究手腕运转、手起刀落,光是这个技术需要3个月才能掌握,否则可能不是在帮人剪发,而是拔头发。

手压理发刀的售价仅为6至7元,而理发一次的收费为1元,小孩则收费50至70仙。如果一天能为10位顾客理发,老板抽取三成,理发师可拿七成,一个月下来可收入约180至200元。

“我对于现代的理发技术和潮流并不熟悉”,江桥栍说道,“现在理发成椰子头是一种时尚;如果在以前,帮小孩理成椰子头,会被大人质疑是新手理发师。时代和潮流不同了,顾客的满意才是最重要的,不管你的技艺多么精湛,顾客只在乎他们喜欢的效果。”

他说,60、80年代已经过去,现在的年轻人不太会找“过时”的理发师傅,只有老顾客还会来找老理发师。江发铺的顾客多数是年长的华裔老顾客,稍微年轻一些的是四五十岁的伊班顾客,年轻人则很少光顾。

江桥栍的“镇店之宝”是两张日本制造的理发椅,其中一张已有70至80年的历史,质量沉重。他曾拥有七、八十年代较新款的理发椅,但已卖给收藏家。

闻人顾客不少

年轻时的江桥栍,一个人拿着皮垫和工具四处奔走,在不同地方从事理发工作。

他细叙80年代的“发”展,那时有许多诗巫的闻人和警官级别的人物来到京华戏院理发,其中包括已故拿督陈仁华。如今,大星老板拿督刘义华已经让他理发超过20年,早在江桥栍在中街理发铺打工时,刘义华就成了他的顾客。

江桥栍感慨地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差距很难找到平衡点。现实是,年轻人经过他的理发铺,看到他年纪已大,通常不会有进去理发的意愿,这是自然反应。“因为你老了,过时了,他们或许不相信你的手艺”。相反地,年长的顾客不愿找年轻理发师,怕理得太时髦。

他笑言,无需强调自己做了多少年就很本领,不倚老卖老。剪得好的头发,顾客满意会再来,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好手艺。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