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拉工艺大学(UiTM)60名巫裔学生周末相约品茶,在源远流长的历史熏陶下,用心体会中华文化之美,与茶文化有了个写意的“邂逅”。
11月30日,玛拉工艺大学60名巫裔学生到访大益茶总部,参与《茶文化之旅:品茗与心交流》茶艺体验课程。此次活动由玛拉工艺大学沙亚南总校华文学会主办,大益茶(马来西亚)有限公司协办,旨在向友族同胞推广中华茶文化,同时进一步促进大马多元民族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ADVERTISEMENT
值得一提的是,玛拉工艺大学作为马来人和土著的高等教育机构,校内的华文学会却十分活跃,多次举办跨种族、跨文化的活动,大受学生欢迎,其知名程度甚至一度跨越校区,在全国内广受好评!
茶文化活动 名额早早爆满
此次茶文化体验活动兼具理论与实践,大益茶(马来西亚)有限公司商务经理王秀嘉,深入浅出地为学生们讲解了“茶”在中华文化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介绍了中国茶的主要种类。
也是职业茶道师的王秀嘉也将指导学生们一步步学习正确的沏茶方式,再品尝自己亲手沏出的普洱茶,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光里感受无限的茶香魅力,沉浸在茶文化、制茶与品茗的慢节奏中。
事实上,这已不是该校华文学会与大益茶的首次合作。上次双方合作举办的茶艺体验活动获得热烈回响,成功受到许多巫裔、土著学生的关注,第二次体验课的60名额尚等不及对外公开就已早早爆满!
西蒂:深深爱上茶文化
西蒂(21岁)以十分流利的华语接受采访,当提及茶文化时明显“眼前一亮”。她说,这是她参与的第二次茶文化体验活动,如果说第一次活动开启了她接触茶文化的大门,这一次更是让她深深爱上茶文化。
“原来制茶对坐姿、体态也有所要求,必须要端正坐姿,动作优雅,而不是随随便便,何时何地就能轻易进行的。”
“我小学的时候就读柔佛州振林山明德华小,幼儿园也是就读以华文为主的幼儿园。”
尽管小学毕业后到国中就读,西蒂的身边依然有许多华人朋友,以致于她对华人多了一些亲切感。在到玛拉工艺大学就读后,由于身边都是马来人和土著,会华语的同学并不多,如果遇到懂得华语的同学会颇感惺惺相惜。
“但其实,我在UiTM的朋友都很乐于学习华语,他们也很乐于接受华人文化,很多非常喜欢看中国的影视,经常会向我询问有关华人文化、语言和习俗的问题。”
诺扎拉:非一般体验大开眼界
同在玛拉工艺大学法学院就读的诺扎拉(21岁)是第一次接触中华文化。她说,自己对中华茶文化一直很感兴趣,总想尝试,但苦于没有机会,加上自己也很担心会“搞砸”。
“如果我弄出太大的声音怎么办?我很紧张,怕茶壶摔了什么的,但最后真的很有趣,这是一个非一般的体验。”
她高兴地表示,这是一个令人大开眼界的经历,她在制茶、品茗、体验茶文化的过程,对茶文化的纯粹、干净深有所感,在慢节奏的制茶过程中,享受自己也被“净化”的过程。
书法优美 充满平和感
“也许还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学习,比如书法,我觉得书法非常优美,充满平和感,我很喜欢!”
她说,她将会与家人、朋友分享此次的体验活动,并鼓励他们尝试体验茶文化,这次的体验活动同时也激发了她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并期待未来能够有机会对中华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艾博尔:茶文化赋予新灵感
艾博尔(23岁)是食品工程系的大三学生,他指出,此次茶文化体验活动也赋予他一些特别的灵感,让他未来也计划往饮品工程的方向发展。
“我小学的时候在沙巴兵南邦育民小学就读,我有几个亲戚也是华人,所以能够听懂、说一些华语,我也很热爱华人的文化。”
他指出,华人文化在马来西亚其实非常重要,因为马来西亚是多元文化的社会,而不仅仅是以某一个族群的文化为焦点,学习各族文化有助于加强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联系。
“我从文化中可以看到,不仅仅是语言方面,文化可以融入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加舒适、简便的同时,促进人们之间的联系。”
卡菲、哈芝卡:尊重多元文化
哈芝卡(21岁)与卡菲(22岁)是第二次参与茶文化体验活动,哈芝卡分享,上一次的体验活动只是以理论课程为主,此次切身体验茶文化以后收获更多,让她打开了新世界。
2人都是在玛拉工艺大学选择华语作为第三语言的课程学习,并且能够熟练地使用华语交流。卡菲解释,这是因为他自小在华校就读,中学更是就读于巴生光华独中,因此华语对他来说不成问题。
哈芝卡则分享,自己的父亲就是华人,并且在柔佛州经营一家华人餐厅,所以她自小对中华文化耳濡目染,对茶文化也有基础的涉猎。
卡菲说:“在多元文化的马来西亚,学会感恩和互相尊重非常重要。我们不应该对任何族群的文化带有偏见和敌意,事实上,文化之间也并不存在太大的差异。”
郑洁彦:UiTM 华文学会逾百会员
玛拉工艺大学华文学会顾问老师郑洁彦(34岁)已在该校执教5年,她指出,该校华文学会成立约20年,在疫情间因各校区学生能够跨越地域限制,华文学会会员人数甚至达到逾百位。
“其实学生们对华人文化非常感兴趣,但他们确实很少接触华人,就算遇到也不敢贸然询问,害怕会冒犯到其他人。”
“也有许多玛拉工艺大学的高层参与上一场茶文化体验活动,他们告诉我很想要了解茶文化,但是又不敢踏入茶馆,想要购买又不知如何挑选。”
学生有兴趣赴华考察学习
她也指出,历年来不少学生在学习华语以后,向她了解到中国留学的可能,也有不少提出想要到中国考察学习,因此未来将会往这个方向努力,计划与中国大学合作举办活动,交换学习或是带学生赴华参观。
郑洁彦忆述,自己刚得知将被委派到玛拉工艺大学时心情非常忐忑,因为自己此前对马来族群的理解很少,因此有许多顾虑,接触学生的同时难免小心翼翼。
“但后来发现,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我们只是语言、生活习惯的不同,或许会有小摩擦,但也不是大不了的事,大家说开以后就没事了。”
“学生们也并非想象中那样无法接受中华文化,恰恰相反,他们非常感兴趣。种族之间本来就没有隔阂,我们只是纯粹的习惯不同而已。”
郑晶文:中文组课程最早爆满
郑晶文曾是《星洲日报》文教部的记者,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深造以后的她,如今已在玛拉工艺大学语文学院中文组执教3年。她说,该校规定学生必须选择第三语言学习,中文组往往都是最早爆满的课程。
“我觉得,虽然学习语言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播。”
郑晶文指出,教师们在上课时往往会很用心地为学生讲解华人习俗和文化,包括农历新年不穿黑白服装、华人不喜欢4号等的传统习俗,尽量平衡文化和语言的课程,而往往这些有趣的文化更容易让学生铭记。
老师是文化传播者
郑晶文认为,老师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尤其学校也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其他族群的语言和文化,而往往互相了解,就是互相尊重的第一步,将造就更和谐的多元民族社会。
“如果各族对其他文化都有一定了解,我相信马来西亚会更加团结。”
“很多事情其实都是误解造成的,尤其是学生非常单纯,他们对其他族群的文化不会有敌意。如果我们可以更开放地面对族群之间的差异,将会减少很多的误解、偏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