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16日综合电)近年来,中国留学生逐渐成为境外诈骗主要受害群体。诈骗分子通常抓住留学生初到陌生国家,对社会情况和法律还不熟悉,且缺少独自生活的经验等弱点,利用其在遭遇突发状况时习惯“报喜不报忧”,害怕惹事上身的恐惧心理实施诈骗。
ADVERTISEMENT
驻泰使馆梳理了冒充类诈骗、低价换汇、网购优惠及高薪工作等四类常见骗术,借以提醒留学生警惕别上当。
案例一:轮番恐吓 冒充公检法诈骗
留学生小A突然接到领事馆工作人员来电,称其可能涉及某案件,随后便将电话转接给一自称国内某地公安的“民警”,该“民警”声称需要小A配合调查,并诱骗其下载了一款社交聊天软件。
随后,一名自称张检察官的人便通过该聊天APP联系小A,先后以审查其资产、缴纳假释金等为由,要求小A向指定银行账户转账共计100余万元人民币(约62万令吉)。
留学生小B接到了所谓国际快递公司电话,称其邮包内被查出有违禁物品,电话随即被转接所谓民警,对方又以小B涉嫌洗钱,需要配合开展资产证明为由要求其转账。
手法解析:冒充公检法诈骗一直是留学生群体易高发的诈骗类型。诈骗分子会通过冒充大使馆、物流快递、公检法等工作人员,以涉嫌参与犯罪、签证护照存疑(过期)、包裹被查出违禁品等威胁受害者,甚至扬言会将受害者限制出境、取消签证、开除学籍或被逮捕、遣返回国,以此制造紧张气氛。当留学生上当后,有些骗子还会要求其以自己遭遇绑架、落入险境为由继续向国内家人伸手要钱,扩大损失。
对此,使馆提醒,使馆不会与中国国内公检法转接办公电话,国内公检法人员也不会通过电话或者聊天软件跨国办案,因此接到相关电话请立刻挂断。
另外,留学生家长也受促密切关注孩子动向,尤其是异常的资金往来,一旦遇到可疑情况应及时与当地领事馆或所在学校取得联系,切勿盲听盲信盲从。
案例二:换汇骗局 切莫因小失大
小C家长突然接到留学的女儿来电,称想要兑换一笔钱,已经和朋友谈妥换汇事宜,让母亲添加朋友联系方式并把钱打到女儿提供的指定账户。该名母亲向这位好友简单问询了汇率后便把钱款打给了对方,但最后女儿非但没有收到兑换款项,母女二人还被双双拉黑。
经了解,这位所谓朋友只是女儿通过网上换汇广告认识的陌生网友。
手法解析:换汇骗局在海外时有发生,诈骗分子会以“高汇率”为诱饵,声称能以高于银行的汇率换汇,并拿“冲业绩”、“急需周转”等借口诱骗当事人汇款,随后以“转账延迟”等技术理由拖延时间或直接“拉黑”跑路。
使馆提醒,私下换汇风险大、易受骗,如需兑换外汇务必前往正规银行或货币兑换点进行兑换,勿贪图一时方便或蝇头小利随意与他人换汇,更不要听信陌生人口中所谓可获取“手续费”、“跑腿费”、“中介费”、“茶水费”等而协助他人私下换汇。
案例三:网络购物陷阱 仔细辨别擦亮眼
留学生小D通过网友介绍认识了一名票代,随后便向其订购了从曼谷回国的机票,并转账至指定账户,收到钱款后,票代迟迟未能完成订票流程,在小D的一再催促下,该票代将小D拉黑。
小E通过社交媒体结识了一名陌生网友,其称可以通过较低价格购买到演唱会门票,当小E根据对方提示在虚假购物网站上下单后,对方又以操作有误订单被冻为由要求其支付解冻费,最终被骗上万元。
手法解析:网购需求庞大,诈骗分子常用“拥有特殊渠道”、“享受超低价格”等说辞诱骗留学生至虚假购物平台或通过线上私人交易的方式实施诈骗。当缺乏第三方监管时,网购便充满了风险,被骗风险大大提升。
使馆提醒说,留学生网购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如果发现某些商品以极其不现实的低价出售,就要注意是不是入了骗子圈套。
另外,留学生喜欢购买一些免税商品,如果遇到所谓“税务机构”称因购物达到一定额度,可以获得高额退税的邮件,千万不要点开陌生链接并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及银行卡号,不然可能导致银行卡被盗刷。
案例四:工作轻松薪水高 多是诈骗不可信
留学生小F在网上看到一则雇佣广告,称帮其送某物品至指定地点即可获得丰厚酬金。小F和几名同学合伙“接单”后按照对方指示一路到达泰缅边境并被控制,犯罪分子向其家长索要赎金并成功获得部分汇款。最终在使馆、泰警方及学校等多方努力下,几人成功获救。
手法解析:诈骗分子抓住留学生想要“赚快钱、赚大钱”的心理,诱骗其到达指定地点并实施控制,同时拍摄照片视频等攻破家长心理防线,以此获得高昂赎金。
警方提示,天上不会掉馅饼,切勿相信网站高薪雇佣广告,如有资金困难请及时与家长沟通或通过银行等正规渠道贷款。不要与陌生人会面或按照陌生人指示前往不熟悉地区。如人身自由受限,先保持冷静,确保自身安全,再伺机报警。
留学在外,希望大家不仅要注意自身安全,也要注意钱包安全。不要轻信陌生来电,多和家人保持联系,遇事不慌,寻求帮助,莫贪小利,避免被骗。(来源:中国驻泰国大使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