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4:04pm 20/12/2024

聂华苓

锺雪芬

聂华苓

锺雪芬

锺雪芬 / 三生三世聂华苓

作者:锺雪芬

2024年10月21日,著名美籍华裔作家、被誉为“世界文学组织之母”的在美国爱荷华家中去世,享年99岁。

聂华苓一生的经历,是真正的“世界中的中国文学”。对1960年以后的世界文学(尤其是华语文学)而言,她是当之无愧的“中心人物”之一。

ADVERTISEMENT

今天,一起来回顾这位“世界文学组织之母”的一生吧!

对于自己的一生,聂华苓回忆说:“我1925年出生,在武汉长大,要逃避国民党特务的追踪,我们全家就住在日本汉口租界,我听的是日语,看的是日文,战争爆发以后我们就离开武汉,后来辗转到了四川。那时候在四川,我们被称为下江人,等于和四川人是两个国度的人。后来1949年到了台湾,就是外省人。到1964年从台湾去了美国,在美国我也不是美国人,也是外国人。所以我总是和外籍有关系。”

“我是一棵大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聂华苓在自传《三生影像》里写道。

◢第一世:根在大陆

1925年,聂华苓出生于湖北武汉,父亲为贵州省平越行政专员,1936年在中共红军攻入平越时殉难。翌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聂华苓与家人到乡下三斗坪避难,先后就读恩施中学与四川长寿国立第十二中学。

初中毕业后,聂华苓与两位女生一起搭木炭车去了重庆。由于盘缠不足,加之战乱,旅途并不顺遂,每天只能吃两个被她们戏称为“炸弹”的硬馒头。辗转到了重庆后,聂华苓于1944年考入中央大学经济系,随后转入外文系。聂华苓热爱阅读,尤其喜爱老舍的小说与曹禺的戏剧。1948年,大学毕业,与同学王正路结为夫妻。同年,以笔名远方发表第一篇创作〈变形虫〉。

◢第二世:干在台湾

1949年,聂华苓随家人到了台湾,经李中直介绍,加入《自由中国》半月刊担任编辑委员与文艺栏主编,成为该社最年轻及唯一的女性成员,与雷震、殷海光、毛子水、戴杜衡等共事。她满怀感激地说:“二十多岁是最能吸收、最有激情的年纪,我能与他们一起工作,当时不知道有什么收益,但此后三四十年来,我一直深受他们的影响。”

台湾当时正值“白色恐怖”时期(注:在1949年至1991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实施戒严,对持不同政见者进行迫害的黑暗时期),《自由中国》因多次发表批评政府的言论,主编雷震最终于1960年被捕。同年9月4日,军警闯进聂华苓家,抓走住在隔壁的编辑傅正。聂华苓回忆起当天的情景,当时女儿蓝蓝正在弹钢琴,在隔壁的冲突声里,她让女儿继续弹下去。“蓝蓝又继续弹下去,越弹越没劲了”。聂华苓说:“我望着她,心里想:但愿下一代没有这种恐惧了。”

聂华苓虽没被捕,但之后两年间一直受到监视。《自由中国》停刊后,她应台静农邀请赴国立台湾大学任教,随后又应徐复观之邀在东海大学兼课任教,与作家余光中共事。1963年,聂华苓于美国驻华领事馆的酒会上,遇见了未来的丈夫,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

翌年,聂华苓赴美定居。

◢第三世:枝叶在爱荷华

1967年,聂华苓与保罗·安格尔在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的基础上创办了“国际写作计划”。这是一个国际性的文学交流平台,通过邀请世界各地的作家,促进跨文化交流,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至今,该计划已邀请来自一百多个国家的上千名作家前往爱荷华进行创作与交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美籍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爱尔兰作家谢默斯·希尼,中国作家汪曾祺、柏杨、莫言、王安忆等,都曾参加过这个计划。

聂华苓因此被誉为“世界文学组织之母”。

在“国际写作计划”刚开始时,世界正处于冷战时期,“1968年,台湾陈映真接到我们邀请,却被当局逮捕了,捷克发动人权运动的哈维尔,接到我们的邀请,苏联坦克车冲进布拉格,哈维尔流亡地下了。”聂华苓希望“让无法出来的作家出来”,她邀请许多曾受铁幕限制的作家来到爱荷华,开启他们的创作。

此外,这个计划也成为连接各地文学创作者的纽带。1979年,一群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作家隔绝三十载,首次相见于爱荷华。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浴洋这样评价“国际写作计划”:自创办后,不同国家、种族与文化立场的作家在这里相聚,借用聂华苓的话说,他们“交流”而非“交锋”。在20世纪后半叶充满对峙与斗争的国际关系格局中,“国际写作计划”发挥的作用尤为引人关注。

◢活得无畏、透明和光华

在〈一个人和三个时代〉一文里,中国作家迟子建回忆了在爱荷华的许多细节:“一上楼,我就闻到了浓浓的香味,她说煲了鸡汤,要为我们下接风面。她在厨房忙碌的时候,我站在对面看着,她忽然抬起头来,望了我一眼,笑着说:‘你跟我想像的一模一样!’我笑了。其实,她跟我想像的也一模一样!有一种丽人,在经过岁月的沧桑洗礼和美好爱情的滋润后,会呈现出一种从容淡定而又熠熠生辉的气质,她正是啊。”

2005年,迟子建受“国际写作计划”之邀去美国展开为期3个月的交流和访问。计划结束前的最后一夜给迟子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渐渐黑了,大家生起火,围炉喝酒谈天。谈着谈着,聂华苓忽然放下酒杯,引大家来到卧室,拉开衣橱,取出一套做工考究的中式缎子衣服,斜襟,带扣襻的,银粉色,质地极佳。聂华苓举着披挂在衣架上的那身衣服,笑吟吟地说:“我已经嘱咐两个女儿了,我走的那天,就穿这套衣服!怎么样?”那套衣服出水芙蓉般的鲜润明媚,迟子建说:“穿上后像个新娘!”

“她大笑着,我也笑着,但我的眼睛湿了。没有哪个女人,会像她一样,活得这么无畏、透明和光华!”

◢三生三世聂华苓

聂华苓晚年以其回忆录写作,诠释了何为“文学的记忆”;而她“三生三世”的百年道路,也是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一份宝贵记忆。正如她在自传《三生影像》里称:这辈子恍如三生三世,大陆、台湾、爱荷华,几乎都是在水边度过的。

“我是一棵大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

熟悉她的作家李锐认为,后面还应该加上一句:“果实在全世界。”

观看视频,请点击:三生三世聂华苓:缅怀“世界文学组织之母”,活得无畏、透明与光华的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焦点人物|#锺雪芬大人学 【雪芬说书Ep129】

聂华苓,美籍华人作家。1925年生于武汉,湖北应山人。1949年到台湾,同年加入《自由中国》半月刊担任编辑至停刊。1964年赴美国定居,任教于爱荷华大学。因创办国际写作计划,有“世界文学组织之母”美誉。

今天,一起来品读聂华苓的3部作品:小说《桑青与桃红》、《失去的金铃子》和自传《三生影像》。

❶《桑青与桃红》

《桑青与桃红》是聂华苓的经典之作。故事讲述桑青与桃红,虽然同为一人,却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小说没有很多新鲜色彩,没有太多渲染,直述风格令人着迷。就作者聂华苓本身而言,四处流浪没有一个安身之处,所以在她笔下的桑青也是这样一个命运悲惨的人。

1990年,《桑青与桃红》获颁美国国家书卷奖,此后成为离散文化(Diaspora)研究的文本,是探讨女性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移民文学的必读经典。

❷《失去的金铃子》

《失去的金铃子》是聂华苓首部长篇小说,写于1960年,并以连载的方式,首发于台湾《联合报》。

此小说描写抗战时期一个在外读书的少女返回故乡的一段经历和见闻——山村故土的一些平平常常的人,一些简简单单的事。但在聂华苓的笔下,少女暗恋的情怀,守节女子的苦涩,妻妾之间的争斗,女性向往自由的憧憬,被一一细腻地、舒缓地展现出来,像一幅写意的山水画,素淡而隽永。而暗喻着少女情怀的金铃子的轻唱,好像一根金丝,柔柔地隐现在全书中,不仅成为小说暗伏的主线,更使得整个故事情节披上了一缕诗意的薄纱。

  ❸《三生影像》

《三生影像》是聂华苓的自传,于2008年出版。此书是聂华苓传奇人生的真挚自述,描绘了一个大时代的记忆,铭刻了沧桑巨变后的思索,记录了世界文学家的交流。

作者分享她在国内求学,台湾写作并遭政治迫害,最后在美国主持作家工作坊的经历,讲述了自己丰富传奇的人生经历和思路历程;尤其是在爱荷华作家工作坊期间,对一大批重要作家思想和交流的记录,生动深刻、富有情趣。对七八十年代台湾作家的境遇更有着一种宏观的了解。这些人、这些事,都是为广大文学青年和文学爱好者们所关心的。

▲▲作者 鍾雪芬 简介
伦敦大学资讯及管理学学士。喜欢阅读,热爱写作,更享受说书。现为全职阅读推广人,以优雅之心品读人生。每周三在YouTube频道《雪芬說書》说一本好书。每周日在脸书以文会友,分享生活点滴和阅读乐趣。
《雪芬說書》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shirley813/

相关文章:

锺雪芬 /人的灵魂是打开的布袋:司马中原
锺雪芬 /说好中国故事的农民作家:莫言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