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党秘书长陆兆福因派发回历版本的月历,而遭受部分网民炮轰“去华化”。然而只要是稍微有点分析力的,都会知道这只是一场误会。而事后陆兆福的特别助理何永铧也做出澄清,指出陆兆福团队一向印制两种版本的月历,分别面向不同族群,且此次事件单纯就是选民误领月历。
但这一事件却也反映出,当下社会某些群体的敏感心理,并突显我国这个多元文化社会亟需加强的相互理解与包容。很明显的。陆兆福此次派发月历,实际上是以服务选民为初衷,既考虑到华裔选民的需求,也兼顾了非华裔,特别是马来选民的文化传统。事实上这种做法并非“去华化”,而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尊重。
从事件本身来看,批评陆兆福“去华化”的声音,显然忽视了我国本就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实际上陆兆福只是在印制农历版月历的同时,增印了回历版月历,体现了他作为人民代议士,对不同选民需求的关注。我们需要警惕一种倾向,即当看到与自己文化不完全契合的现象时,即过度解读并迅速上升到“文化侵蚀”或“背离传统”的高度。这种过度敏感不仅可能伤害彼此的信任,更不利于我国多元社会的良性互动。
需知多元文化的意义,在于每个族群都能维护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能尊重他人的文化。因此当我们在批评他人狭隘时,也要反思自身的言行是否同样存在偏见或双重标准。例如,当某些非华裔群体对华人节庆活动或习俗提出意见时,我们会“习惯性”的呼吁他们尊重多元文化;反之,当华裔领袖为马来选民提供回历月历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展现出同样的理解和包容?
事实上,多元社会的共存不仅要求每个族群维护自己的文化特色,也要求我们从他人的视角出发,理解对方的需求和习惯。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矛盾激化,真正实现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存。此次核心问题在于信息的误解,本来只是选民误领月历的小事情,却在一些不了解全部事实的网民,突然情绪上升,在“义愤填膺”下发表批评,而爆发出来的事件。
虽然如此,陆兆福月历事件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现象。它很具体的提醒了我们,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必须要以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毫无疑问,“去华化”的指控显然完全站不住脚的。但它却对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认识到当自己要求他人宽容和理解时,是否也要先从自身做起,以他人为鉴,避免做出自己反对的行为举止。因为唯有包容与理解,才能让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社会更加强大和谐。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