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7:00am 26/12/2024

心理辅导

社恐

交朋友

社牛

讨好型人格

群居动物

点头之交

庄言咏

I Message

【交友有诀/02】要找到知心朋友 先远离两种“毒”友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黄冰冰

提到,人的一生中很多,知心朋友或灵魂伴侣难觅,若能得一二人已极为幸运。

ADVERTISEMENT

而要觅得知己的前提是“量化”,需有大量的朋友,再从中筛掉2种不对的人,在大浪淘沙后,留下的才是真正的金子。

究竟是哪两种人是需要远离,避免掉入有毒的依赖陷阱呢?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黄冰冰

他引述知名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朋友”应是你在诉说坏消息时,愿意在旁聆听的人,又或者在分享好消息时,能够与你庆祝的人。

从海量的点头之交筛选出这一群人后,进一步再找出愿意花时间陪伴你的人,然后找到这一群随时可以出来,你有什么事情他都会马上先撑你,但他不会每一天跟你联络的人。

最后当中总有一两个很了解你,只要你一个眼神一举手一投足就能心领神会。

“这个过程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要做什么呢?需要聆听,要让别人去讲他的故事,聆听他的故事。”

“因为人是很奇怪的,只要你有机会讲你的故事时,就会将对方视为朋友,因为你觉得你被听到了。”

社交技巧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同理”,因此他也会教导人们如何同理别人,并强调“同理”与“同情”的区别。“同情”是站在高处俯视对方,“同理”则是与对方站在一起看到同样的世界,感同身受。

“当你能够去同理、聆听你的朋友,然后给予正面的回馈,接纳着他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们的友谊变得稳固。”

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当你和朋友都能这么有来有往时,两人就能产生很强的连接。”

所谓相见容易相处难,如何沟通和维系是接下来要做的功课,因为尽管也许你很渴望得到友情和陪伴,但不意味着要委曲求全。

“有时候可能朋友在一起,经常出门,熟络后可能会贬低你。”比如:“哎呀,你怎么这么笨?”“哎呀,你最近怎么长得这么肥?”诸如此类冒犯、刺耳的话语,倘若真感觉到不适,就得为朋友设限,发出“黄牌”警告。

他说,此时就要善用“”即“我”信息,从“我”先开始说。

“我们需让别人知道他们的言论或行为让‘我’不舒服,当我们用‘你’的时候就会变成责备,一旦我们责备对方时,对方就会退缩,关系可能变松了。”

因而要从”我“开始讲:“我觉得”、“我希望”,需明确坦言你的真实感受,进而设下界限以让朋友知悉你不允许碰触的底线,两人的关系才会更牢固。

“你不能一面地去讨好。虽然你可能会说你朋友对你很好的,但其实你过得很不舒服,也很不开心,这亦非好事。”

不能太自我中心,或一味儿单方面配合讨好朋友,应取中间值。

生气时不骂人,骂人时不生气

“沟通”这一阶段完成后,就踏入“合作”、“解决问题”阶段,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肯定会出现问题,只视乎如何解决,因此当分歧和争执出现时,要率先厘清问题的原点。

以旅游为例,旅游对友情来说无疑是一块试金石,多少人相约出门旅游时是挚友,回国后成了死生不复相见的陌生人?

如果在旅程中发生冲突时,能及时找到问题的原点,是不是就能避免一场友情决裂的浩劫?

例如A和B一起去日本旅游,然后A说想要每日泡一次温泉,由于费用高昂,B不想去,但又没有说清楚不想去的原因,于是两人产生激烈冲突。

上述例子的原点是:

A可能认为难得旅游,想带B去泡温泉;而泡温泉的费用可能是A掏腰包,B不想A太破费,因此不想去,彼此都是为对方着想,结果由于没有说明白讲清楚,原点得不到妥善处理,最终导致感情破裂。

“这也是我们在社交技巧里会教大家怎么共同去解决问题。无论什么关系,坦诚是最重要的。”

当双方发生争执时,情绪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所以他建议大家奉行一个原则,即“生气时不骂人,骂人时不生气”。

不就是因为生气才会骂人吗?骂人时又怎能不生气呢?

原来这与脑神经科学有关,脑前额叶是负责理智思考,而杏仁核(Amygdala)则负责人们的情绪,神经科学家曾进行相关实验,发现当杏仁核产生反应时,脑前额叶则“稳如泰山”,反之亦然。

“这代表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我们不会去理智地思考;当我们冷静下来,开始理智思考时,我们就会后悔了。”

他描绘出这么个画面:两个好朋友情绪激动时争吵,“绝交”一词冲口而出,一小时后冷静思考方后悔自己一时冲动,伤了朋友的心。

庄言咏提到,人的一生中点头之交很多,知心朋友或灵魂伴侣难觅,若能得一二人已极为幸运。

所以,切记“生气时不骂人,骂人时不生气”的原则,在产生意见分歧时,见面相谈为上策,语音居次,尽量避免使用文字免得造成误解。

若在与朋友交流时,发现彼此开始散发火药味,不妨先告诉对方,等彼此情绪降温后再沟通,免得加剧矛盾,最终决裂收场,那可就恨错难返,覆水难收了。

远离“有毒”的朋友

珍惜好朋友的同时,当然亦要远离“有毒”的朋友,庄言咏提醒道,有两种“朋友”理应远离:

(一)当你要向他倾诉坏消息或不好的内容时,他躲避或转移话题,拒绝聆听,不想跟你分享坏消息的。

(二)当你要分享好消息时,对方只会倾诉自己的伤心事或完全不想分享你的喜悦,泼冷水和贬低你。

“这些朋友就要远离,因为这属于有毒关系(toxic relationship)。”

这种关系往往会出现在一方较为强势,另一方弱势的时候,最后变成强势方控制弱势方,因此当你意识到对方不断地贬低你时,就得渐渐远离。

“但如果两方的情感纽带已经非常紧密,就得教弱势方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说不。”

若对方的口不择言已经造成伤害,在初次发生时,可以先运用“I Message”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再看对方的“闪亮点”即优点是什么。

比如A直指B穿这件衣服很难看,B就要去想这句话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不是怕他出去被人取笑?随即B就能回答:

“我谢谢你替我着想,怕我出去被人嘲笑,但是,我不喜欢你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这样讲我。”

事不过三,假设A仍不顾B的感受就该适时远离。

他透露,有些个案可能担忧失去了这段友谊后,就再也找不到朋友,因此他会建议他们重新回到原点,扩大交友圈再一步步筛选出真正的好朋友。

先做自己:不要成为

如果个案明知对方“有毒”却无法远离,或对远离他感到焦虑、担忧,他表示会先回看个案的依恋情节(Attachment Style,又称依附情节),查看小时候的经历是否导致他认为朋友或某个人特别重要,再综合各方面采集的资料,方能得知此人对他的意义,以及舍不得离开的原因。

他经常向个案强调“From Be to Do”,要先成为“自己”才能进一步去做其他事情;但很多讨好型人格或自信不足的人们却是反其道而行──“From Do to Be”,先做某些事来证明“自己”。

意即是“先做别人接纳的事情,我才觉得我是个怎样的人”。

两者的差别在于:前者即使做错了,依然是自己;后者一旦做错,便会认为天塌了,人生到头了,朋友遗弃他了,不是“自己”了。

“所以回归到原点,我就会看个案本身是如何做‘自己’的。”

他指出,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大多数与两类成长环境有关:

(一)父母管教较为严格,属于管制型一类,或较少被父母聆听的;

(二)父母完全放任不管,亦不给任何回应。

“部分意识到问题所在的人会觉得蛮痛苦,只是不太敢去改变,怕自己失去这些人。”

他说,爱的背后并不是恨而是焦虑,因为有很多焦虑和担心,所以他才紧抓着不放。

“当他抓得越紧,对方就会觉得压力越大越压迫,就越想逃离,最后双方同归于尽。”

真正的好朋友,是可以托举、支撑、振奋你的人,而非一味儿否认你价值,不断打压贬低的人。庄言咏强调,唯有建立自信,并先建立跟自己的关系,才能够建立跟别人的关系,结成友谊。

相关稿件:
【交友有诀/01】学会交友技巧 社恐转身变社牛
【马来西亚手语/01】专属大马的“视觉语言” ──BIM
【体坛饭圈/01】粉丝爱得疯狂 运动员遭殃?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