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发布: 3:57pm 26/12/2024

琼瑶

白慧琪

老年

长照

“孤独死

琼瑶

白慧琪

老年

长照

“孤独死

【读家说书】趁早阅读老年与生死

整理:本刊 白慧琪

编按:从难题到孤独死隐忧,再到的社会意义,本期【读家说书】提及的以下几本书,深刻探讨了老年与生死的问题,值得一读,为自己和家人提前做好准备。

ADVERTISEMENT

阿姨过世了。她选择自己了结的方法,用她一贯浪漫美丽的文笔写下遗书,宣告自己“翩然”而去。

放在“自杀预防”的角度,琼瑶是名人,媒体要报道这起事件有许多必需考量的角度。例如,遗书内容会否合理化、浪漫化、美化轻生行为。又,放在老年生死的议题中,琼瑶的选择与安乐死有何不同?人老失能到什么程度,才有资格考虑不接受任何治疗、中途放弃治疗,或者甚至亲自为生命关机?

实在不晓得琼瑶阿姨在生命最后阶段处于什么情况。我想,人们对于生活品质好坏是非常主观的。也许有人认为每天坐卧,身边有人陪就是好;但也有人觉得,得每天都能往外走走才叫好。安乐死也好,临终关怀也好,里头有太多细节得一并考量了,没亲身经历或参与,实在不好说话。

阅读老年与生死,可以是为照顾长辈,也可以是为自己未来变老而准备。

◢一个人照顾“360岁”老人!

被《钱先花光,还是命先没了?:长照4个90岁老人的我,将如何面对老后生活?》的封面吸引。头发灰白的作者,打开钱包是4个头发花白老人。作者小梶沙罗是年近60的大龄女子,返乡是为了照顾分别92与90岁父母,以及双双89岁又膝下无子的阿姨与姨丈,她独自一人面对4个相加起来360岁的老人家。

“他们随着衰老而造成诸多问题,摊开来看还真是各有千秋。就算我在职场打滚了这么多年,人际关系或生活的种种问题向来难不倒我,但一面对这四个不讲理的老人,就完全行不通,而且还相当麻烦呢。”作者多次觉得,“这种状况再继续下去,我会比他们先挂掉!”

作者勇敢指出长照的现实问题:金钱和人力!不同于其他书籍,她以坦白的文字给予照顾者心理上的抚慰、陪伴,知道自己并不孤单。长照的现实一点都不甜蜜,也不如外人所想的只有把屎把尿。看着被照顾者,也会预先想到自己的老后生活,能如何不麻烦别人又过得好,才是最重要的事。

抒发以后,情况有何改善吗?作者也写得坦白,“总之,这四个高龄老人让我头疼不已,老父母加上姨丈和姨妈,天天忙得七荤八素的日子,现在依旧没有任何解方的持续中。”

◢处理独居老人遗体……

台湾作者李夏苹把在区公所老人福利柜台的工作经验化成研究,写成《如果孤独死将是大多数人的未来》。

有一天她被交办处理一项“点交独居老人遗产”的工作,让她心中生起莫名恐惧,且冒出许多执行流程的疑问:

“如果第一线的我们都不知道要怎么做,那么,一般人应该更难清楚国家是怎么处理独居老人的遗体和遗产?”

为此她透过访谈、研究,并添入职场实际案例及个人反思来撰写此书,试图勾勒出老死大事在国家机器下可能的面貌,以及人们可以如何安排老后生活的诚摰建议。

她在前言写到,社会课的老人福利柜台,是个观察社会百态的蹲点。刚满65岁,拿着市政府寄送的生日贺卡来办三节礼金和敬老卡的老人;带着忐忑的心情来低声询问社会救助的老人;有走失的记录或可能性,而被带来申请“预防走失爱的链”的老人;没有家人同住、生活无法自理的独居老人……

她记下那些特殊情况的个案,写下她与求助老人之间的对话,或接触时令她特别注意的地方。

那些田野记录,慢慢累积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立体,从单薄无感情的表格文字,变成一个个鲜明写实的生命纪实。

◢西方社会如何忽视老年问题?

也可以社会学的角度阅读老年,读西蒙·波娃的《论老年》。在西蒙·波娃看来,西方社会对老年问题蓄意忽视,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❶外部的社会集体漠视

人类文明几乎取决于建立在追求利润的经济之上,于是只有在能够带来利润时才关心人类的境况。一旦没有利益可以榨取,我们就把人抛弃。到了资本主义时代,社会更明目张胆哀叹已经退出劳动市场的人,为仍在社会中劳动的人带来极大负担,还用“退休生活是自由自在、尽情休闲娱乐的时光”这种谎言来粉饰一个残酷的事实:这个社会让绝大部分老人活得如此贫贱,以至于“老”和“穷”几乎成为同义复词。

但一个人在他人生最后的15、20年,不应该是“不被需要的”。这种情况显示了我们这个文明的挫败。

❷内在的个人认同危机:

“老年”教人难以承受,也因为我们向来把老人看成异种生物。迈入老年,意味着:我在仍是自己的情况下,是不是正在成为“另一种”人?

而当我们还年轻,心里会有个声音否定老年终将落到自己头上——虽然很荒谬,却始终无法想像老年和自己的关系。也就是说,当事情在我们身上还没成立时,老年只是别人的事。所以,这个社会可以成功让我们转过头去,放任制度剥削劳动者、分化社会、将文化保留给权势,让老年人陷入“非人”的景况,使一个人在他最后的年岁中不能活得像个人。

相关文章:

猪脚妹 / 琼瑶阿姨的“生死书”
【专栏.花样年华】伍燕翎/琼瑶南大探父陈致平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9:37pm 05/03/2025
【学记活动】《突破》培訓營圓滿落幕 80新學記破繭成蝶

(蕉赖讯)抓住新年的尾声,星洲日报《学海》雪隆区第39届学生记者队——《突破》培训营圆满落幕!本次培训营旨在培养新一届学记,具备作为学生记者所需的基本技能与素养。

培训营于2月7日至10日,于康乐二校进行。为期4天3夜的培训过程中,80位新学记参与了丰富多元的活动,获益良多。

本次营会由本报、星洲人及星洲日报《学海》雪隆区第38届学生记者队联合主办,并获得康乐二校提供场地支持,以及Gardenia Bakeries与佛光素食快餐通店赞助膳食。

今年培训营的主题为“突破”,寓意学记能突破桎梏,勇敢迈出每一步,探索无限的可能性。

《突破》培训营拉开序幕!

本次营会开幕典礼的嘉宾有星洲日报文教部主任曾翎龙、星洲日报文教部大专组主编王国刚、《学海》季刊主编叶欣媚、雪隆区学记负责人陈伟杰、《学海》编辑刘馨缋、康乐二校校长刘瑞梅及家协主席梁俊辉。

曾翎龙在致辞时分享了3个关键词:“突破”、“传承”与“耐心”。他表示,新学记们从选择踏入培训营的那一刻起,便是在挑战自我、勇敢“突破”。正是这种精神,让学记队的“传承”得以延续。他还强调,学记生涯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是“耐心”,唯有耐心耕耘,才能结出成功的果实。

梁俊辉代表校方致辞时表示,学校愿意出租场地,不仅是对营会的支持,更希望学记们发挥力量,让身边的师生爱上华文,支持华教。

(5/3见报)大都会学海学记/《敢于突破,方能破茧成蝶》
开幕嘉宾们在布景中刺破气球,与培训营主题“突破”相呼应。左起为陈伟杰、王国刚、梁俊辉、刘瑞梅、曾翎龙、叶欣媚及刘馨缋。

《学海》编辑室分享会

作为《学海》旗下的学生组织,《学海》编辑团队现身说法,向营员们分享了《学海》季刊的制作过程,并介绍了学生记者存在的意义与责任。

王国刚认为,记者的笔是世上最有力量的工具之一,因为记者的工作是传达消息,是社会的监督者。因此,记者必须对所传播的讯息负责,避免散播不实资讯,确保所有内容经过严格审核。他强调:“我们的笔对大众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番话不仅让在场的营员们意识到新闻工作的责任感,也让大家更深刻体会到新闻的力量。

叶欣媚向学记们介绍了《学海》季刊——一份专为中学生打造的课外读物,在介绍了《学海》的编制过程后,她鼓励学记们阅读《学海》来拓展视野。

陈伟杰则鼓励大家勇敢追求自己的兴趣,并在写报道时将之分享给读者。“只有在写自己想写的,才会写得精彩。”

主讲人们在分享之后,与学记们进行了互动环节。学记们提问有关媒体行业和学记队的问题,获得主讲人们的耐心解答。此次交流会不仅让营员们对新闻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记者职业的热情与责任感。

白慧琪:新闻写作的本质是追问“为什么”

星洲日报副刊高级记者白慧琪在营会讲座的主题是“专题采访写作:题材发想、问题意识”。她强调,新闻写作的核心在于不断追问“为什么”。新闻报道不仅是对事件的描述,更重要的是挖掘事件背后的意义,引发读者思考,而非提供固定答案。因此,一篇有价值的新闻报道通常具备时效性、影响力、邻近性、显著性、争议性、新奇性及人文关怀等要素,使其更具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

白慧琪指出,专题报道的灵感往往源自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入探讨,记者能够展现某一现象或议题的不同面向,让读者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5/3见报)大都会学海学记/《敢于突破,方能破茧成蝶》
白慧琪除了主讲讲座,也不忘为学记们解答有关媒体素养的疑惑。

潘致情:要用事实讲话

新纪元大学学院讲师兼媒体研究系主任潘致情也是受邀的主讲人之一,讲题是“记者侦探社:新闻选题背后的破案过程”,与营员们探讨关于媒体素养与事实查核的议题。

她表示,记者就像侦探一样,通过采访、数据分析和实地考察3种技巧来调查事情的真相。但与侦探不同的是,记者的“武器”并非放大镜或证据,而是手中的笔。潘致情借此引出一个重要观点——媒体素养。她将媒体素养比作一把衡量道德底线的尺,而这正是媒体从业者最应具备的特质,即公平、客观、批判。

潘致情说:“在事实尚未被证实前,我们不应轻易下定论。否则,受影响的不仅是记者自身的声誉,更可能侵犯受害者的隐私与人权。”此次讲座让学记们受益匪浅,对新闻伦理与媒体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5/3见报)大都会学海学记/《敢于突破,方能破茧成蝶》
潘致情:媒体从业者最应具备的特质,即公平、客观、批判。

外出街访:锻炼采访与写作技巧

为了加强新学记们的采访能力,工委们带领他们前往校外的各个店铺与商家进行实地街访。经过营会中安排的模拟采访与夜间采访环节,营员们已初步掌握基本的采访技巧。工委们将营员们分为16个小组,并安排他们分别探讨物价、人工智能、自然灾害等16个不同的主题。在工委们的随行指导下,营员们不仅能获得实时的引导和协助,还受促采访友族同胞,以获取更多元化的观点,并学习如何应对不同类型的受访者。

街访环节结束后,营员们返回营地,以小组形式总结采访内容,并开始撰写各自的报道。工委们在旁适时提供建议,教授正确的写稿格式,并指导营员们运用5W1H等新闻写作技巧。在这一过程中,营员们学会了如何将零散的采访内容整理成有条理的新闻报道,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写稿环节结束后,陈伟杰为各组稿件进行点评,让新学记们对新闻写作的规范与标准有更深入的了解。

(5/3见报)大都会学海学记/《敢于突破,方能破茧成蝶》
学记顺利完成采访任务,与受访者合照留念。
(5/3见报)大都会学海学记/《敢于突破,方能破茧成蝶》
学记们在街头采访环节,收获采访的初体验。

倦鸟归巢,学记永远在身后

回巢夜是雪隆区培训营的特色活动,由在任学记为历届学记举办的团聚晚会,让新任学记亲身感受“学记大家庭”的温暖。

傍晚时分,历届学记陆续到场,身穿各届营衣,兴致勃勃地拍照打卡,录制口号影片,现场气氛热烈。

回巢夜的开场伴随着39届学记悠扬的歌声:“心与风共鸣,突破自己闯荡,39届学记不畏风浪。”这句承载着学哥姐期望的歌词,由39届学记亲口唱出,更显动人心弦。此外,工委们也特别为历届学记准备了精彩的表演,包括话剧和歌曲演唱,温暖的旋律回荡在每个人心底,营造出温馨而愉悦的氛围。

在大合照环节,各届学记紧紧挤在一起,高喊雪隆区学记口号:“坚持到底,TA一定很爱你!”这一刻,回巢夜的气氛被推向最高潮。随后,历届学记依次上台,手持工委团精心制作的届别牌子,与舞台背景合影,定格珍贵回忆。

紧接着,熟悉的福利夜正式开始!工委们设立卡拉OK、纪念品、拍照等站点,让学记们尽情享受欢乐时光。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温暖的气息弥漫夜色,也铭刻在每位学记的心中。

(5/3见报)大都会学海学记/《敢于突破,方能破茧成蝶》
各届学记在回巢夜齐聚,开心来张“全家福”。

学记实战挑战:锻炼团队协作,追寻真相

本次培训营特别设置了“背水一战”水战活动与模拟采访环节,全面锻炼学记们的团队合作、应变能力及采访技巧。水战活动采用跑站竞技形式,每组需依次完成挑战并收集树叶作为达标标准。考验口才与反应速度的“急转舌战”,强调团队协作的“同舟共济”等环节,让学记们在竞争中提升沟通与协作能力,同时深化团队默契。

而模拟采访和夜间采访则让营员们化身“曙光调查团”记者,通过采访“嫌疑人物”,推理案件真相,体验意外组记者的工作。他们在提问与记录中寻找线索,并在讨论中揭开谜底,不仅锻炼采访与写稿能力,也深刻感受到新闻调查的挑战与成就感。这场结合竞技与实践的挑战,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难忘的成长体验,让学记们在合作与拼搏中收获信任、技巧与责任感。

(5/3见报)大都会学海学记/《敢于突破,方能破茧成蝶》
营员们在“水战”中砥砺前行,面对工委们的泼水惩罚也绝不退缩。
(5/3见报)大都会学海学记/《敢于突破,方能破茧成蝶》
营员们在认真地执行水战站长的指示——跳营歌手语,以避免泼水惩罚。
(5/3见报)大都会学海学记/《敢于突破,方能破茧成蝶》
工委化身剧情人物,向学记们提供线索。学记用心采访笔录,试图还原真相。
(5/3见报)大都会学海学记/《敢于突破,方能破茧成蝶》
黑暗的环境让营员有了身临其境的采访体验!
(5/3见报)大都会学海学记/《敢于突破,方能破茧成蝶》
模拟采访后的学记们梳理资料,写出有条理的新闻。

39届学记正式启程!

时光飞逝,第39届培训营即将迎来尾声。在闭幕仪式上,陈伟杰逐一收集散落四处的陨石碎片,并将其放入机关内,象征着陨石归一,为39届学记们4天3夜的培训营划上完美句点。随后,在本次营长与副营长的陪同下,他进行了备受期待的开箱环节,正式宣告星洲日报《学海》雪隆区第39届学生记者队培训营圆满落幕!培训营的结束标志着新学记们学记生涯的起点,愿他们携手并进,书写辉煌篇章,为学记队注入新血脉,传承学记精神。

(5/3见报)大都会学海学记/《敢于突破,方能破茧成蝶》
雪隆区学记《突破》培训营回顾短片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