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拗手瓜机械臂” 2佛山男双双骨折



(佛山10日综合电)近日,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骨科急诊室接诊了两名特殊患者,均因尝试挑战“拗手瓜机械人”的游乐设施而不慎导致肱骨下段骨折。
两位患者表示,该游乐设施声称能测试上臂力量。然而他们却没料到,机械臂的力量如此之大,结果导致上臂当场骨折。
ADVERTISEMENT

接诊两位患者的骨科副主任中医师阮峻表示,肱骨下段骨折一般多由旋转暴力以及传导暴力所致,其中下1/3的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发生骨不连等并发症。患者通常会出现肘部肿胀、压痛、正常上髁轮廓消失、肘关节活动受限、手指无力等症状。对于此类骨折,首先需进行X光检查,以明确骨折移位情况和损伤程度。
若损伤程度较轻,可通过夹板固定4到6周进行治疗。若肱骨下端骨折移位显著,则需因应个体差异而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或闭合复位外固定术等手术治疗方式。
阮峻提醒市民,应谨慎选择游乐设施,在玩乐中量力而行,避免给自身带来伤害。
此事引起网友热议:“机器人就是钢筋…和钢筋掰手腕,难道觉得自己的骨头比钢筋还硬?”、“有志不在年高,估计五岁小孩都干不出这样的事情”。
也有网友指出,提供该设施的游乐场也需负责,毕竟此类有致伤性的游乐设施,是男子骨折的主要原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台北7日讯)一名65岁男性本身有糖尿病,女儿陪他来看病,和医生透露父亲这半年多来身高好像变矮、并且断断续续会跟她抱怨说背部酸痛不舒服,虽然有尝试过职能治疗和贴止痛贴布但是效果有限。门诊X光检查发现患者在胸腰椎交界处有压迫性骨折,后续骨密度检查确认有骨质疏松问题。
医生提醒,发生过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高达50%将再发生第二次骨折,如果出现4大警讯一定要就医评估。
收治个案的台湾国泰医院社区医学部家庭暨社区医学科主治医生许芷瑜指出,个案经骨科评估暂时先不急著进行手术,因此病人便回到门诊开始进行骨质疏松治疗。经过快两年的持续治疗,患者的骨密度进步到接近正常值、背痛的情况也改善。
根据台湾国健署与2023年台湾成人骨质疏松症防治指引资料显示,台湾60岁以上每6人就有1人罹患骨质疏松,其中女性占比达8成。更需注意的是,罹患骨质疏松症病患中,约三分之一的女性和五分之一的男性,可能发生脊椎、髋部或腕部骨折。
许芷瑜指出,发生过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里约50%将再发生第二次骨折,再次出现新骨折的风险呈现指数形式攀升,而当中髋部骨折最为严重、1年内约有30%的死亡风险,骨质疏松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
人体骨骼的骨质在出生后,逐步增加约在20至30岁达到最高峰,之后随著年纪增长便开始渐渐减少。许芷瑜提醒,平时虽然不容易观测到异状,但若年纪达中老年以上的家人有:体重过轻、身体质量指数小于每公尺18.5公斤、出现身高减少超过4公分、异常驼背等情况,便要提高警觉就医评估。
至于日常生活要如何预防、减缓骨质流失,许芷瑜表示,首先要戒烟、戒酒、维持正常体位以去除骨松危险因子。其次,同时摄取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
根据美国骨骼健康与骨质疏松基金会(BHOF)在2022年发表的临床指引,50岁以上成人每日钙摄取量1000至1200毫克、维生素D要800至1000国际单位,食物中乳制品、豆类、深绿色蔬菜、芝麻、菇类、海藻类、蛋、鱼类等是不错的选择,同时搭配户外日晒活动。若饮食来源的钙和维生素D不足,应适当加入补充剂。
再来,养成规律运动习惯,许芷瑜建议适量负重式有氧、阻力、平衡训练,例如:健走、慢跑、舞蹈、登阶/踏箱、深蹲、太极拳、球拍类运动等可帮助增加骨密度、肌力、敏捷度。最后,维护视力清明、穿著适合鞋类、居家照明防滑设施等以减少跌倒发生率,亦为防范骨折的方法。
许芷瑜提醒,骨质疏松症常被称为“沉默的健康杀手”,它看不见,罹患后也不一定会有症状,但是当它导致无预警的髋部或脊椎骨折,带来的疼痛、行动不便、卧床等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甚至带来许多并发症和增加死亡率,因此,早期筛检、及时治疗更显重要。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