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关我写了一篇〈旧历新年〉,文中略有回顾1934年新山华人如何过年;而在1935年《南洋商报》上刊载了〈柔佛废历除夕前面面观〉报道,用接近半版的篇幅介绍新山农历新年前夕及大年初一的市场庙貌与市价变化,值得趁此机会介绍给大家。
相信读者朋友都有同感:刚过了一个听得见贺岁歌曲的圣诞节,元旦倒数感言写着写着就写成春联的一种时空压缩感。我自己上周赶在开始新年加价前一天去理了发,逛夜市时又听摊贩唠叨年货市场怎么来得这么早,影响了交通。
赶稿时刻,我想起去年年关我写了一篇〈旧历新年〉,文中略有回顾1934年新山华人如何过年;而在1935年《南洋商报》上刊载了一篇由该报新山特约记者永鸣所撰写的〈柔佛废历除夕前面面观〉报道,用接近半版的篇幅介绍新山农历新年前夕及大年初一的市场庙貌与市价变化,值得趁此机会介绍给大家。
错过不再!解锁所有内容
VIP会员的专有特权
若您已是普通会员,现在就升级成为VIP。
|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
|
星洲公开活动 |
|
|
|
礼品/优惠 |
|
|
|
会员文 |
|
|
|
VIP文 |
|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
|
报纸 |
|
|
|
|
|
|
|
所谓废历,乃因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通令中国各省废除阴历(农历),改用阳历;之后的国民党政府延续此例,三令五申废除阴历,因此才出现了将阴历称作废历的措辞,使用近半世纪。记者既然用了这个词,无论是报社、群体还是个人,立场也就基本定了调,据作者说法,新山每逢农历十二月廿四入年关之际,华人商家“即于店门之首悬挂红彩”,走在街上,处处都是红彩,人们“即预知年之将至”;惟时代发展至1935年,新山有过半华人商家已不在年关时节挂上红彩,但仍有二成以上张挂,“习俗难移,可见一斑”,仍需努力改进。
然而本篇报道最重要还属市场和市道的记录。例如文中谈到新山的京菓杂货店,以怡泰隆、陈合兴、陈利合、至川为代表的潮籍商号生意红火,其中的至川号,在农历新年前三天更一度营业至午夜12点,颇有今天年货城的味道。然而接下来的描述,如今复制就有点难度:当时新山老巴刹的左侧为卖鸡鸭的区域,一笼一笼的活禽待售,鸡每斤4角,鸭每只4角,鹅每只1元5角,都比平时来得贵。猪肉也一样起价,但由于讲求新鲜,日买日用,大年初一早上照样有买卖,要买猪肉的人“如蚁附膻,途为之塞”。水果方面当然以柑为当季,潮州柑每斤1角6仙,杂色柑每斤1角2仙,“价虽若是之贵,购者仍极踊跃”。
文中提到的另一个如今几近消失的“旧俗/废俗”是电影院。据记者称,当时新山3间戏院:柔佛戏院(位于如今的新山城中坊City Square附近)请来“中赛桃源”戏班来表演潮剧;华英戏院(今天新山多咪路Jalan Dhoby交界处的空地)播放“中国有声影片”;还有松园戏院(如今的百老汇戏院旧址)请来星洲“美化歌舞团”表演。三者节目性质完全不同,一派良性竞争。
最后大半段,记者描述了许多服务起价的想头。例如新山理发店,“大小凡十余间”,市道景气时每剪一个头收4角钱,经济大萧条期间跌至2角半,1935年时趁着年关又起到3角;看来是不会再掉回去;又如出租汽车的车资,平时从新山市区到新加坡,每人收4角钱,往海皮十条石(士姑来Skudai)、东山(今天的至达城Seri Alam一带)或哥打路十三碑(乌鲁地南Ulu Tiram),每人收3角。根据记者听闻,从1935年的大年初二起,往新加坡车资每人起到6角,另外三处则起到5角。春江水暖鸭先知,1935年是柔佛从经济萧条中走出来的时刻,记者记下的新年消费面面观,正好给了后人研究历史参照的价值。今天各位逛年货时也不妨比一比价,为各自的蛇年度一度运势。
延伸阅读:
莫家浩/旧历新年
莫家浩|青龙庙会
莫家浩/赤道冬祭
莫家浩/复刻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