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信贷咨询与债务管理机构(AKPK)报告显示,目前马来西亚有大约53,000名30岁以下的青年,累计背负的债务高达19亿令吉。另一项数据显示,有28%的在职年轻人曾借钱购买生活必需品。
近年来,由于许多年轻人缺乏理财能力,导致财务问题丛生。为应对这一现象,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传播学院2024/2025学年毕业班的说服学专业学生,于2024年11月10日至2025年1月14日,发起了名为“谨慎理财和理性消费的行动”(Mindful Moolah Movement,简称3M)的理财系列活动。
此活动为期2个月,聚焦于财务管理、消费习惯及文化压力对大马年轻人的影响。活动通过有趣的系列讲座、游戏和博览会等形式,帮助年轻人树立健康和负责任的理财意识。“我们的目标群体是18至25岁的年轻人。这个年龄段正处于形成终身习惯的关键时期。特别是21至25岁的年轻人,在读完大学后就得踏入社会赚钱,成为一个真正为自己生活起居负全责的成年人。如果能及早学会理财,他们就能避免陷入过度消费的泥沼里。”3M的研究部副组长官佳敏说道。
“面子文化”与过度消费
如今人手一机的时代,很多人像是坐在一个永不停歇的旋转木马上,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网购。各类节日的促销活动,如520、双11、双12等的直播带货,更是激发了年轻人对即时满足的消费欲望,形成了“享乐主义”的消费观念。同时,社交媒体的炫富风潮也加剧了同龄人之间的攀比心,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压力的蔓延。
“年轻人都喜欢走在潮流前端,朋友做什么他们都会跟风,生怕自己与时代脱节。因此,他们经常把钱花在展示身分的奢侈品上,如最新款的电子产品、名牌服饰和名牌包等。除了能炫富,也可刷存在感。但是,这种行为会令他们过度爱面子,甚至不惜超出自己承受能力,提前花费未来的钱。”公关部组员林佳忆点出当中的问题所在。
50/30/20理财法则
“我们不能要求年轻人与上一辈有同样的理财观念。因此,我们整理出一套50/30/20的理财法则,即是将收入分成三部分,50%的收入用于所有必需支出的费用,如房租、水电费等;30%是作为生活享受,如外出用餐、打卡高消费餐厅、旅行、娱乐休闲活动等;剩余的20%则是拿来当储蓄基金和投资。”3M副总监王彦文透露,自己在筹备活动的过程中也学习到财务管理技能,减少自己面对财务上的压力和焦虑。
对于个人理财方法,曾参与过多个理财投资课程的公关部成员邱翰铭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我会把一个月的零用钱进行分配,60%是生活费,包括衣食住行和娱乐,其余的40%我会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或日后投资。目前实施了大概2年,效果不错。通过分配资金,当账户余额减少时,我会产生焦虑,导致购物欲直线下降。我还会尽量少看社交媒体,以控制购物欲。若是失控,我就把下个月的零用钱来补本月多花的钱。”
佳敏的父母从小就教育她要存钱,别花未来钱。所以,她也在假期打工赚钱,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我到现在都不开通‘先买后付’的服务。因为我知道这种预支的快乐,日后会带来更大的焦虑与负担。我的理财原则是,如果我有100令吉,我就只会花50令吉,剩下50令吉存起来。如果我真的想花100令吉,就必须想办法赚200令吉。我的网购欲望并不强烈,我也在努力学习像富人那样购买资产,而不是像穷人那样购买负债。”
彦文语重心长地说:“理财是每个人都必备的能力,而非选择。理财专家甚至建议我们不能只是打临时工,赚固定的钱,应该把部分收入拿去投资,以实现财富增长。同时,也得准备退休金作为养老用途。”
让理财教育更有趣
为了打破理财“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3M团队设计了多个游戏,让年轻人在玩乐中学习理财。例如,在Instagram上举办“RM15生存挑战”的活动,挑战者一天只能花RM15购买必需品。此活动获得不少网民参与,从中亦看到年轻人展示自己的创意,还挖掘到许多好玩好吃的优惠。
此外,3M组织了“金融知识分享会”。在去年12月17日,他们举办了“财智大富翁”现实版互动游戏,通过游戏来模拟现实世界的消费方式,帮助年轻人学习有关财务管理的知识。游戏中设有5个摊位,包括娱乐、食品、必要消费、紧急情况和资产。参赛者拥有一笔启动资金可以在这5个摊位上使用。他们需要明智地使用这些资金,同时平衡自身的满足感。活动吸引了不同种族的大学生参赛,大家绞尽脑汁,玩得不亦乐乎。
同日还举办了“财智博览会”互动平台,依据大学生的需求提供各种经济援助选项和财务管理信息。当天有7个知名机构的摊位,包括了马来西亚财务规划委员会(MFPC)、马来西亚雇员公积金局(KWSP)、槟城快捷通、国家储蓄银行(BSN)、朝圣基金局、大东方伊斯兰保险和马来西亚国民登记局(JPN)。
闭幕典礼将在今年1月14日举行。当天会有马来西亚国家银行槟城分行的经理给予演讲,并且还设有表演、“RM15生存挑战”和“财智大富翁”的颁奖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