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分裂还是团结?
据估计,世界上大约有1万种不同的宗教,民间信仰更是多不胜数。尽管人类尊重宗教多样性的发展,但历史显示,宗教之间充满对立冲突、战争杀戮,若想以宗教来谈论“团结”,往往被认为是偏离现实。
ADVERTISEMENT
2024年布城创意节(MyIDEAS)峰会在11月28日举行的《不同信仰视角下的昌明》论坛上,4名分别来自佛教、基督教、兴都教和伊斯兰教的代表齐聚一堂,探讨不同的宗教,是否真能让信徒们紧密连系、发挥积极社会作用的可能性。
宗教副部长:教育须整合宗教科学
首相署宗教事务副部长祖基菲里哈山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必须结合宗教与科学,并且用于审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形态,导向正确道路,尤其宗教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国民团结面前,为了大马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宗教信仰多样性的对话。”
他引述神学家汉斯•昆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全球伦理宣言》中的观点,亦在提醒大马人民——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民族、国家乃至文明之间的和平;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就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没有宗教研究,就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
这场论坛由祖基菲里哈山主持,主讲者是大马伊斯兰理科大学(USIM)教授拿督祖基菲甘尼、大马佛教弘法总会总会长罗佩玲、班台浸信会陈燕靖牧师、马来西亚兴都教科学艺术和遗产知识组织创始人主席塔马林加姆。另外,国大民族研究所荣誉教授拿督张国祥也受邀致特别演讲。
各宗教学者各抒己见
长达3小时的讨论,尽管4名不同宗教背景的伊斯兰教学者、兴都教学者、佛教居士和牧师在信仰真谛上各抒己见,但心中对昌明大马的想象却颇为一致。
他们坚信,正信宗教导人向善,只要相互理解和包容,宗教能够扮演好促进国民团结的角色。
“我想这是在多元社会里求同存异的最好例子。”祖基菲里哈山总结。
祖基菲甘尼:文明国须有诚信公平行善
昌明的字面概念源自于拉丁文Civilas(文明),而昌明大马则意指我国旨在诞生一个与世界文明生活标准相当的马来西亚。伊斯兰学教授祖基菲甘尼分享,可兰经中关于建设文明国家的基础原则强调了3个重要元素,即诚信、公平、行善。
“真主指示每个公民必须能够成为可信赖的人,并且在进行审判时要秉公判决,公正行事、行事正善;假如我是一名卖糖商人,称重时不谎报重量,这是公平,但如果我加多5克,这是行善。”
他表示,这当中释出了一种包容的善意,在马来西亚坚持中庸概念下,形成了我国人民生活的和谐状态。
不义之举破坏社会团结
如果说,宗教能使人团结,那么破坏社会团结的是什么?
祖基菲甘尼回答:“是那些在宗教教义或经典中劝诫的不可为行为,例如不公正、滥用权力、挪用财产、贪污、强迫劳动、腐败等,这些都是摧毁文明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们必须回归人性,当宗教意识被侵蚀、我们不再有宗教意识时,其实就是文明崩塌的因素之一。”
罗佩玲:佛教推广“3R精神”
罗佩玲在论坛上提出佛教在促进多元种族和谐方面的“3R精神”,即认同(recognize)、尊重(respect)及和解(reconcile),意指人们应承认和尊重社区或社会的多样性,包括不同族群之间的信仰。
“这里头也包含了怜悯和慈悲之行。佛教认为,与人和好对我们来说是幸福的,慈悲也是一种幸福,最后我们将得到最大的、有信任基础的和谐关系。”
而佛教常鼓励“给人欢喜”,符合了各族之间和谐社区关系的基本公式。
她补充,佛教不仅着重种族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环境,原因是人类和社会的福祉取决于自然的平衡。“例如我们需要干净的水、新鲜肥沃的土地等,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浪费资源同样是一种社会文明。”
塔马林加姆:兴都教鼓励行善
“我们必须具备科学、技术、任何知识等能力,但身而为人第一个先要学习法。”塔马林加姆表示,兴都教鼓励信徒对他人行善,向他人表达爱,不论是人类、动物或其他物种。
“虽然我们被创造成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但仍然是神明所创造的,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全人类实际上都是一个大家庭。”当人们将彼此视为家人般爱护,那么维持共存共融似乎并非什么难事了。
他相信大部分宗教理论都在阐述自我道德及生心灵的修炼,而兴都教经典强调的是“Yama(道德戒律)”和“Niyama(劝制)”。
他简单解释,Yama意指为人处世的社会行为规范,Niyama则是指个人内在人格的修为和自我要求,“不仅要求自律,还要求我们关照灵性,教导信徒向正向善、诚实、真诚、坚定,也包括控制情绪与愤怒。”
与昌明大马概念吻合
解读昌明社会中的文明行为,塔马林加姆认为兴都教中的勿偷窃、勿不公、勿泄愤于他人、勿伤害他人、并且要共享以帮助那些深受苦难的人等道德规范,都与当今政府提出的昌明大马概念相吻合。
“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原则,MADANI所讲的永续、繁荣、创新、尊重、信任和关怀,其实早已在《吠陀经》中。”
此外,跟佛教信仰一样,兴都教相信“因果”,即所做之事和每步之举都存在业力,如善业、恶业、共业等,以此劝诫人们行善以得善果。
陈燕靖:基督教认为爱是牺牲
陈燕靖牧师在论坛上分享了基督教中诠释的“爱”。他说,如果人们都学会互爱彼此、关照彼此、尊重彼此,我们将无需自我担忧,而一旦人们开始只担心自己,每个人就会看起来是敌人。
尤其我国多元宗教,若人们只想保留自己的信仰而不去关心别人的死活,他直言:“如果我们不断在排他,那我们就死定了。”
基督教秉持的《摩西十诫》在世俗法律中也确立了重要的思想,所提倡的道德风气亦是文明社会的“信守契约”,如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等。而在促进各族团结的课题上,陈燕靖始终认为人们应不分你我地敞开心扉表达爱。
“爱,是一种牺牲,也必定伴随着牺牲,否则它将只是一个自我利益的行为,这种牺牲对基督教而言是福音;当一个儿童难民在街头挨饿时,我们不在乎他们的宗教和族群,而是平等地视之为人,所以我必须牺牲,送出我的食物。
“自2019年爆发的冠病大流行期间,我看到了昌明马来西亚的真实面貌。它很美丽,因为各族同胞在为那些感染冠病的人做出牺牲,或是穷人被关在家里没钱没食物,一面白旗却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多达20万的马来西亚人提供粮食。”
张国祥:各族沟通不足存猜疑
张国祥受邀出席这场论坛的特别演讲,他指出,在我国独立67年及马来西亚成立61年后的今天,我国不同种族与宗教之间看似团结,实际上却不够和谐并且互相猜疑。
“对我来说,这是国家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失败表现,意味着我们在国家建设的某些方面失败了。”
他认同国家元首苏丹依布拉欣于今年2月26日在国会发表的施政御词,指马来西亚成立60多年后,各族之间的团结尚未完成,原因之一是当今世代仍无法掌握国语及了解其他种族的生活文化。
建议设新科目促进跨文化理解
对此,他提议政府制定一个新的必修科目,可称之为“跨文化知识”或“跨文化理解”。尽管包括教育界的许多人认为,我国教育制度中要学的东西已饱和,他仍觉得有这个必要。
“如果我们各族之间有足够的沟通,其实无需再另设促进跨文化理解的新科目,但问题就在于,各族相互沟通和理解上远远不足。”
在我国,有7个信仰人数占多的主要宗教,分别是官方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兴都教、锡克教、道教和巴哈伊教(Bahai)。他说:“这是我们必须与其他宗教的人分享生活的地方,需要接受和容忍,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宗教的知识以及不同信徒实践信仰的方式。”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