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说峇峇娘惹是数百年前华族南来与东南亚当地人结合的后代,日常生活融合了华族与东南亚特有的饮食、习俗、衣著等文化。来到21世纪,到处都可吃娘惹餐,随处买得到娘惹服饰,谁是峇峇,谁又是娘惹呢?
年关将至,一起南下马六甲、北上槟城,到两个我国峇峇娘惹最集中的地区,一起提早过峇峇娘惹的农历新年吧!
ADVERTISEMENT
特地南下马六甲著名的峇峇娘惹祖屋博物馆找寻传统的过年方式,因为这幢曾家祖屋不仅完整保留了神桌、祠堂、灶君等,还展示许多日常生活的物件。每到一个角落,总经理李润添便停下说明:农历新年时峇峇娘惹会在祠堂祭祖,神桌会放这个那个;农历十二月廿四会送神送神……
李润添也是马来西亚峇峇娘惹公会副主席。他从小跟在已故外祖母身边,承继了那些看来繁琐,其实每个细节都有意义的文化习俗。他们家虽然是客家人,但峇峇娘惹普遍依照福建人祭拜方式。
峇峇娘惹的农历新年,一连串习俗由送神开始。
【农历十二月廿四|送神】
传统上,把诸神,尤其是造神请回天庭后,清理了神台,家里才能大扫除。“现在不同啰,我们都有工作嘛,周末有空就先打扫。”
【除夕|祭祖、团圆饭】
转眼除夕,峇峇娘惹在中午之前祭祖,通常上午9时、10时开始祭拜。中午12时,子孙掷筊请示祖先,再化金银纸。
供桌上有一碗水,上面摆放了大菜,取义大财。化金银纸时,桌上所有菜肴都捏一小戳放在大菜碗里,再摆上点缀菜肴的青葱。最后,将这一碗水在化金银纸的火堆边浇一圈,代表仪式圆满结束,也表示只有祖先可以接收这些供品。
各家各户的团圆饭大不同,有些家庭直接开始团圆饭,吃祭祖的菜肴,有些会等到晚餐再添几样食物。“因为我们拜祖先就要煮8到10样,有些12样这么多,反正煮了这么多就当团圆饭。”
娘惹碗碟|不同节日,不同用法
峇峇娘惹是出名讲究的族群,这也体现在拜神、拜天公、祭祖的碗碟上。博物馆长桌“Tok Panjang”上展示的粉彩瓷,也称作上海瓷,现在收藏家称之娘惹瓷。有钱人家会使用粉彩瓷来吃饭,一般家庭就只用来拜神,一年用那几次。
娘惹人家碗碟多,因为日常、喜庆、祭祖、拜神各一套。即便是拜神,神明与拜天公的也有区分。富裕家庭,拜天公使用黄底瓷器碗碟,神明青底,普通吃饭用白底。一般家庭没能力负担,一律用白底,但是祖先、神明、天公各一套。
很多人惊讶娘惹家传瓷器保存良好,李润添笑说,拜天公一年一次,拿出来几个小时而已,用完就收起,自然没什么损耗。
【除夕至初四|春饭】
吃过团圆饭,再煮一锅饭,盛在几个碗里摆在神桌、祖先台、灶君台。“我们叫做‘Nasi Sambutan Tahun’,其实就是福建人的‘春饭’。”马六甲的峇峇娘惹会在春饭上插一株仙丹花和青葱,分别象征重多和取义聪明。
春饭是一年运程的预测,摆放至初四接神这天,看发霉成什么颜色。橙黄色代表大吉大利;呈乌黑色,那一年就要万事小心了。
从科学角度来想,发霉和湿度、温度、菌种有关。李润添从前也是抱持这样的逻辑,但每年家里的春饭发霉都是橙色,黑色的那两次,家里刚好办丧事。博物馆的春饭在2020年也呈黑色,尔后大伙担心了许久,心想意指冠病疫情造成博物馆闭馆多时吧。没想到年末,馆主往生了。
【大年初一|接年、soja】
除夕晚上吃过团圆饭后,峇峇娘惹家的大门紧闭不开。一般华人家庭在午夜12点进入正月初一后就接年,峇峇娘惹则是等到约早上6时许旭日东昇,天亮之际,才开门接年、拜神。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峇峇娘惹还有一个传统,soja(敬茶拜年),男生下跪、女生穿纱笼蹲下,拱手祝福长辈。李润添强调,与开斋节忏悔道歉不同,峇峇娘惹soja是晚辈祝愿长辈“Panjang-panjang umur, sihat-sihat, untung-untung”(峇峇马来语:长寿、健康、发财)。
【大年初八|拜天公】
拜天公必备红龟粿、甘蔗和皇帝蕉。另有12支供品,六甜六咸,串成长长一支,象征步步高升。越来越少见的供品莫过于——“Chanab”,也就是福建话的“饯盒”。
Chanab是马六甲峇峇娘惹独有的文化,在拜神、拜天公会供上几串蜜饯,供奉在三界桌的最高一层。李润添解释,传统华人的蜜饯有红枣、龙眼、桔饼、柿饼、冬瓜糖和莲子,马六甲峇峇娘惹则是用盐渍木瓜雕成螃蟹。
为何取而代之?李润添相信在数百年前,蜜饯得从中国进口,马六甲的峇峇娘惹难能取得,就用本地水果木瓜取而代之。但追求完美的峇峇娘惹不会轻易放过自己,把木瓜削成薄片后编织起来,再雕成螃蟹,寓意“和谐”,插在玉兰花上;总共5支木火水金土。
一套Chanab,花4小时制作,耗时费神
不知不觉,李润添成为家族,甚至是马六甲峇峇娘惹社群里唯一会做Chanab的人。从削果、腌渍、编织、雕刻到串组,一套通常花上3至4小时制作,相当费时。
“小时候看到关于娘惹的书籍里有,我问Mama(外婆)为什么我们家没有这样拜。”外婆解释,做Chanab的一位老娘惹过世后就没人做了。
李润添找上婶婆,她还保留特别的工具,可惜太久没做都忘记了。怎料有天婶婆突然记起,拨电邀李润添来学。恰好学期假期回乡,他赶紧买一颗木瓜到婶婆家,和表姐一起学做Chanab。
从婶婆那儿得知,从前娘惹是聚在一起分工合作制作Chanab,她负责编木瓜片。一个下午,一群娘惹一起做好四、五套chanab,各自拿回家。婶婆不会雕螃蟹,就让李润添跟着图书上的画面依样画葫芦。
如今习得Chanab制作方式,一些家庭、神庙都出资请李润添制作。“不是钱的问题,是我没有时间,一套都要花4个小时。”他自己家过年需要三套Chanab,又没人分担工作。
享受吗?“过程我不喜欢,但是看到成果,串起来这么美,就觉得辛苦也是值得。”
跟着时代改变前进,勿忘根源,做到最好
李润添从小生活在马六甲,与家人说的是峇峇话。祖母叫Mama,母亲是Nyanya,茶杯不是cawan而是cangkir。在峇峇娘惹文化浓厚的马六甲,他没有一丝觉得自己是特别的。就算在华小上课,华语没那么好,大家知道他是峇峇后自然就能体谅。
直到离乡往吉隆坡上大学,自我介绍为峇峇时,同学纷纷投以疑惑的眼光。“你们庆祝开斋节的吗?”“你们吃猪肉的吗?”原来,身边同学对峇峇娘惹存在那么多误解。
一门课堂作业,他开始研究峇峇娘惹文化,参考学者陈志明的书籍,从此对自身文化产生兴趣。在博物馆打工,在峇峇娘惹公会,大家都问他如何定义峇峇娘惹?这个命题变成李润添的硕士论文,后来成书《The Baba & Nyonya Renaissance: Identity Maintenance & Shifts》,探讨21世纪峇峇娘惹的身分认同。
谁是峇峇娘惹?他理出5个元素:血统、语言、身体特征、行为和物质文化。但最重要的还是,先承认自己是峇峇娘惹,才会培养兴趣,继续执行传统文化。
很多人认为,峇峇娘惹是慢慢走向消失的文化,李润添不认同。他反而觉得大多数人把峇峇娘惹“封印”在新加坡电视剧《小娘惹》的时代中,好似每个娘惹都必须精通刺绣、缝纫、珠鞋、糕点、娘惹菜。
现代峇峇娘惹谁不用上班,难道不会刺绣就不是娘惹吗?再说,很多娘惹餐厅的主厨是峇峇呀。
“全世界都在现代化、全球化,而峇峇娘惹很早就已经跨国交流了。”李润添为峇峇身分感到骄傲。在他看来,峇峇娘惹最重要的精神面貌是改变与适应,就如祖先最早来到南洋时,不断克服困难适应在地生活。
就拿Chanab的例子,没有蜜饯,用本地水果取代,又不忘追求完美,做出精致的形状。“糕点、服装、文化习俗,都要尽量做到最好,造就了我们的文化和身分认同。”
“我们别忘了峇峇娘惹的发源,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选择改变。”李润添相信文化会继续演进(evolve),而不是死定。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