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们认为WBB制度不仅忽视了他们的工作福利,也未对他们一直以来的努力表示尊重。尽管面临艰难的工作环境,他们仍致力于为病人提供顶尖的医疗服务,但WBB制度却没有充分考虑前线医生们的奉献以及他们所真正面临的挑战。
卫生部近期因推出一项新的轮班制度:“不同工作时间制”(Waktu Bekerja Berlainan, WBB)而陷入舆论风暴。管理层也因此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猛烈抨击。此充满争议的制度预计将在下个月试行。
ADVERTISEMENT
在深入探讨WBB制度之前,让我们先了解现行的待命制度。依照平时的待命(on-call) 制度,医生们在完成早上8时至下午5时的常规“办公室时间”后,接着需要通宵工作至隔天早上8时,然后继续完成当天的日常工作,直至下午5时才能下班,总计33小时。而在这漫长而辛苦的待命时间里,医生仅能获得200令吉的待命津贴(on-call allowance),平均下来,每小时仅约13令吉(仅计算待命的15小时)。在周末,医生的待命时间是从早上8时持续到隔天早上8时,津贴为220令吉,折算下来每小时仅约9令吉(周末待命24小时)。这个津贴标准自2012年以来就未调整过,至今已经13年。在生活成本不断攀升、通胀成为常态的当下,这显然是无法被接受的。
而待命分为两种形式,“主动”和“被动”。“主动”待命的意思是在待命时间值班超过15小时,而“被动”待命则是待命4至15小时。
新推出的WBB制度将公共医疗体系中医生和牙医的连续工作时间限制为18小时,比现行的24至33小时轮值时间有所减少。然而,该制度并未针对周一至周五下午5时后的工作时间提供额外津贴,而是将这些时段视为标准45小时工作周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深夜轮班也被视为正常工作时间,没有资格获得待命津贴。
根据WBB制度,医生在周日的轮班将从下午3时开始,至翌日早上9时才结束。这18小时轮班将被分为两段:轮班的上半段(下午3时至午夜)被计入基础45小时工作周,不额外发放津贴。轮班的下半段(午夜至早上9时)仅符合“被动”待命津贴。只有在周末或公共假期期间的“主动”待命,需要连续工作15小时或以上,方能获得较高的待命津贴–住院医生(medical officer)275令吉(每小时11令吉),专科医生315令吉(每小时13令吉)。
当我们不断讨论医生为何离开公共医疗体系的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低薪酬是其中一个主要的推动因素。与其他国家或私立医疗体系相比,公共医疗医生的收入显得相形见绌。许多在前线进行待命工作的医生,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家庭支柱,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不少医生不得不选择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这不仅导致公共医疗体系人手短缺,还让留下的医生承受更大的压力,更容易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发生失误,从而影响医疗品质。
针对这个问题,大马医药协会(MMA)曾建议将待命津贴提高至每小时25令吉。去年10月,首相安华在2025年财政预算案演讲中提到医生的待命津贴将提高至55至65令吉。医生们虽感到失望,但也勉强接受,毕竟聊胜于无。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然而,目前的WBB制度却与首相的声明自相矛盾,这种不一致的发表不仅引发了医疗界的愤怒和挫败感,也暴露了一个关键问题:卫生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未有充分采集和吸纳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尤其是前线医生的声音和反馈。
WBB制度基于一个假设,那就是医疗系统中已有足够的医护人员来实施这一制度。然而,实际上公共医疗体系正面临严重医护人员短缺。这引发了许多医生团体(包括MMA)的严重担忧。这个调整不仅加剧了本已存在的人手短缺问题,低估了临床复杂的实际情况,导致前线医护人员工作负担失衡,令他们身心俱疲。
在政策遭遇强烈反对后,卫生部于上周五(1月17日)匆忙召开了一场全员大会。在会上,卫生部长确认WBB系统将如期试点,并称其为一项创新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然而,由于试点计划几乎已成定局,这场会议更像是一种形式,缺乏实际的反馈程序。许多参加这个全员大会的医生们表示,他们的意见并未被认真倾听。这种“先斩后奏”的模式,削弱了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可信度,也让医生们深感挫败。
医生们认为WBB制度不仅忽视了他们的工作福利,也未对他们一直以来的努力表示尊重。尽管面临艰难的工作环境,他们仍致力于为病人提供顶尖的医疗服务,但WBB制度却没有充分考虑前线医生们的奉献以及他们所真正面临的挑战。医疗体系的管理层似乎缺乏对医疗体系实际情况的理解和同理心,因此新提出的WBB制度让原本兢兢业业的临床医生们感到心灰意冷。
卫生部副秘书长诺阿兹曼曾强调实地参与的重要性。他直言:“我们不能再被指责只坐在象牙塔里,对实地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我们谈论标准和规则,但现实是,实地的情况与我们的计划并不一致。”
这番话正切中当前问题的核心。政策制定者需要亲自深入最繁忙的医院,体验轮班工作的现实:人手严重短缺、病房拥挤不堪,以及现有待命津贴制度所带来的种种压力。
更深一层来说,这种实地体验不应仅限于卫生部的官员,还应邀请公共服务局(负责管理政府医疗设施的人力资源)和财政部(掌控国家财务)的代表一同参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切实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实际处境,而不是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
卫生部必须转向更具包容性和透明化的政策制定流程。最基本的,拟定政策时应以医护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广泛听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方能制定出真正能够改善医疗专业人士基本工作条件的政策。这样的举措不仅能提高医护人员的士气,也将能提升人民所能享有的医疗服务品质。否则,最终承受后果的,将会是无辜的人民。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