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会员文

发布: 7:10am 12/02/2025

詹雪梅

没事叨叨

专科医生

医生短缺

政府医院

医学系

大马医药理事会

星洲人时事观点

詹雪梅.医生增长率应付不来病患需求

几年下来,学医已未必是成绩优秀生的首选。可以想见,医患比列失衡会不断加剧。若再不增加公共医疗体系的医生职位,不接纳更多的医生毕业生,不正视急需被填补的医生“空缺”,我们的医疗体系会和病患一起陷入绝望之中。

2024年杪,一名来自诗巫医院的医生匿名致函医疗媒体(CodeBlue)求助,控诉日日工作无休,身心疲惫,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尽管记者几经追问,院方并没有告知后续的调查结果。在每天各类海量讯息排山倒海而来的今天,这件被认为可能是“特殊个案”的医生求助事件,很快就退出大众视野。

ADVERTISEMENT

医生过劳,出现职业倦怠、面对职场霸凌、产生抑郁,不是特例,而是世界各地医疗界的职场通病。 尤其在的地区,更为明显。诗巫医院有医生发出过劳的控诉,表示医院的医生人数失衡了,可能是某个部门医生短缺,或是医院人手调配不均,而最糟是区域性的医生不足。前两者情况或许可在短期获得调整,后者则将旷日持久,非一两年内能改善的大问题。

2008年曾估计,2015年开始国内医生将过剩。并且有信心到了2020年国内医患比例将达到1:400的完美国际医患比例。有了这个医生满大街的惊悚图像后,医学生宜少不宜多的想法开始在普罗大众和中学老师及学生里萌生、流窜,加上国内的医疗课程在往后的几年里开始收紧,学医的热度开始降温。

随后,在2015年后的几年间,大批毕业生要苦等一两年才能挤入实习,似乎印证了医生过剩的“预言”。然而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个截然不同的景象──无论是普通医生,抑是,都不足以应付病患的增加速度。不必问医患比例,单是看政府医院日日看诊病患大排长队苦等的情况,就已在说明病患太多,医生太少。

如今三高患者增加、癌症患者增加、肾病患者增加……各地慢性病患者都在增加,慢性病的意思是,病患不会马上失去生命,而是必须面对一个或长或短的治疗过程,而一般上这些病患被治愈的可能性是不高,必须定期到医院复诊。当第一批病患还在接受治疗的同时,第二批病患又涌入,当第一批和第二批病患在有限的医疗空间和医务人力中接受治疗时,第三批病患又紧接着挤进来,没完没了的几何倍增。

培育一名医生需要5到6年的时间,培育一名专科医生则需12至18年的时间。医生的增长,以年为记,但是病患的增加却是分分秒秒的,显然医生的增长率不可能足以应付病患增长率。据不完全统计,砂拉越每年新增癌患约有3千人,若按国际医患比列来计算,单是癌症科医生,每年必须增加至少7位,才能有效地应付病患所需。但是据说在实习医生也不足的今天,能去哪里找来7位医生?医生过剩吗?看来并非如此。

一场冠病疫情,放大了医务人员的死亡风险,医疗从高压变成高危兼高压行业。几年下来,学医已未必是成绩优秀生的首选。可以想见,医患比列失衡会不断加剧。若再不增加公共医疗体系的医生职位,不接纳更多的医生毕业生,不正视急需被填补的医生“空缺”,我们的医疗体系会和病患一起陷入绝望之中。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