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的盆菜“创意”连连,都以贵价海味打头阵,加入了花胶。原本食材升级:鲍鱼用南非的,干贝改北海道元贝。看来不久,就会把明虾提升为龙虾,然后淋松露酱……
ADVERTISEMENT
报章上阅到诈骗集团借盆菜大发新年财,暗叹大马网民之天真善良可爱之余,不解为何大家不读正统新闻,把社交媒体当资讯来源。陈年诈骗伎俩,一再重复,一再奏效,我国诈骗天堂之名,当之无愧。
也就这样想起,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盆菜大举入侵大马年菜帝国。莫说往昔,十多年前,盆菜还是很新鲜的东西。
早前还以为盆菜的发源地是香港元朗,后来才知道是广东省珠三角番禺、东莞一带的围村文化。
早年在广州和深圳也吃过几家盆菜,有印象的是炳胜和凤凰楼。感觉太过油腻厚重,应该是忠于原味吧。还是元朗的比较合我们口味,还可以顺道品尝我国吃不到的围村菜:白水乌头、桂花菜脯煎鱼米、梅子烧米鸭、姜葱煎鱼云……每道都洵美佳味,香不腻口,没人不会喜爱。
个人最爱五味鸡和炒长远,尤其后者。为什么叫长远?冬粉细长,寓意长思念,原是出洋送别菜。用料简单:冬粉、银虾,蚬肉。后两者可以用虾米和啦啦肉代替。这道菜不难,自己下手炒一碟,配通心菜,要来把妹,比吃和牛有诚意。
说回年菜,个人绝不反对盆菜丰富我国的多元籍贯年菜色彩。但逐步取代传统菜色:白斩鸡、清蒸鱼、红烧元蹄、干烧明虾等正统年菜,就有点太不像话。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好的店名,大都落在单一语言的海峡三地。香港都说粤语,所以“满粥”,是好店名。台湾人大胆:“全家生煎”卖生煎包。还有一家个人最喜欢的店名,叫“无饿不坐”,见之莞尔……
经市郊商区,喜见大小食肆林立。左一家酿豆腐小店,名“得意酿酿”。惊魂未定,右一家“心满意粥”,接着是“丰衣粥食”。无语。
得意“酿酿”,谐粤音得意“洋洋”。难道老板觉得有幸吃到酿豆腐,是等同洞房花烛、金榜题名般大喜,足以得意洋洋一番?
粥,粤同音“竹”,华语发音“舟”;丰衣“舟”食,心满意“舟”为啥,天知道。
粤语成行销第一方言,和过往华人社会崇尚粤语有关。早年港剧港片入侵,大家努力模仿港式粤语,是为风尚。
大马华人,除极少数纯二毛子外,一定懂得华语。另一类是受华文教育,但以假装不懂华语以“提高身分”的伪二毛。在华人圈用华语沟通,几乎没人听不懂。
以方言来说,北马说的是“福建”话,(其实是偏闽南漳州语系的本地闽南话)。当地企业开董事会议,亿万大买卖都以福建话拍板。下霹雳红土坎、实兆远到爱大华一带,印度人也会用福州话问候您。芙蓉客家人当道,再南下,由马六甲直到新山,都以华语沟通。粤语通行的,不过怡保到首都一带而已。到了巴生,又是泉州话天下。
粤语谐音店名当创意,主要是犯了行销大忌:把自己的喜好套在消费目标群众。自认店名独具创意,消费者不知所云。
早年餐馆立名,优雅的仿广州四大老店家:“大三元”、“文园”、“南园”、“西园”(“西园”五十年代后式微,“泮溪”取而代之)。其他名店如:“大同”、“金龙”、“幸运”等,或古雅,或朴实,是最美好的年代。也有以中国地名为主的:“北京楼”、“南京阁”、“新香港”、“金陵”等,一看就知道是餐馆,直接而务实。
九十年代,集团式经营酒家崛起:“五福门”、“喜来登”、“福临门”;喜气洋洋,意头十足,一看就知主打婚宴市场。当然,在好意头的酒家设宴,一年后劳燕分飞者,不计其数。
小地方的餐馆最可爱:“天天来”“日日到”、“顺顺来”、“日日满”。通俗直接,赏心悦目。也有直接用店主名字的:成记茶楼、明记点心。在新加坡看到一家“强珍记”,幕幕温馨画面立现:阿珍的积蓄、强仔的厨艺,开家小餐馆。辛勤多年,强仔忙着在店面点菜,阿珍埋头柜头数钞票,其乐融融。
近年“轩”字当道,众食肆大“轩”特轩。也看过直名“轩记”的点心茶楼。不累吗?
无论如何,这个年代牵强搞谐音,众人似大为受落,竟然大家喜欢,倒也无可厚非。个人独爱创意而踏实的店名,赏心悦目。香港老牌甜品“糖朝”,贴切又直接。以前本地也有一家“芝麻绿豆”,可爱风趣。住家附近有“粗茶淡饭”,菜如其名,讨人欢喜。“面对面”卖面,不俗。不用简体就不通了。在成都见过“面面俱到”,觉得不如“面对面”。
好的店名,大都落在单一语言的海峡三地。香港都说粤语,所以“满粥”,是好店名。台湾人大胆:“全家生煎”卖生煎包。还有一家个人最喜欢的店名,叫“无饿不坐”,见之莞尔。
中国内地,可就天马行空了。“蒸功夫”卖蒸、炖为主的中式快餐,一看即明。“说吧”,是让人聊天的茶坊。在深圳看“朝酒晚舞”,是本人向往的优质生活。
佳作虽多,但最大毛病还是牵强的谐音。大家都大搞创意时,标新立异反流于俗套。除非你有超水准佳作,不如还是安分的用个普通名。
红尘纷扰,还好学到老母厨艺皮毛。不如意不如归去,开家小餐馆,就叫“妈的厨房”。
相关文章: 胡须佬/鱼头米粉 阿蓟/身世离奇的Roti Khurasan 陈静宜/用煮哥罗面认证古晋人 夏靖柔/今天也要好好吃饭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