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选择:继续被幻想操纵,或者拒绝强加给我们的人为分裂。我在农历新年期间目睹的一个简单举动——穆斯林邻居出于尊重而上香——不应该引起争议。它应该是对我们最佳状态的一种提醒:在这个国家,相互尊重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政治强加的。
当大马人欢聚一堂庆祝农历新年时,我目睹了一件本应毫不起眼的事情——然而,在今日的马来西亚,这件事给人的感觉几乎是颠覆性的。一位马来穆斯林邻居出于对华裔友人家庭传统的尊重,点燃了一炷香,插在他们的祖先神台上。这并不是什么隆重的举动,只是一种无声的礼节,一种在不影响本身信仰的情况下尊重朋友传统的简单方式。
ADVERTISEMENT
但在种族和宗教被刻意扭曲为政治工具的时代,这种事件不再孤立。如果类似的一幕在社交媒体上疯传,愤怒的机器会在几小时内启动——评论区变成战场,指责这种行为“背叛”伊斯兰原则的声音铺天盖地。曾经是大马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今却被重新包装成为争议议题,仿佛我们的多元文化和谐本身就是一个必须打破的幻觉。
这才是真正的危险所在:这一切并非偶然。对种族和宗教日益敏感并不是社会价值观的自然演变,而是被那些从分裂中获益的人煽动、放大和武器化了。政客、社媒网红和某些宗教团体已经掌握了误导的艺术,他们利用身分政治作为烟雾弹,转移人们对治理失败、经济困境和影响普通大马人的真正问题的注意力。
政治化种族与宗教:人为制造的危机
多元种族与多元宗教特质一直是我们长期以来最大的优势,但也很容易成为被利用的目标。几十年来,联盟政治一直在权力分享制度的基础上运行,这是管理多元化的一种不完美但实用的方式。但随着政治竞争的加剧,种族和宗教已转化为生存的武器——用来拉拢支持者、压制异议、制造危机假象的工具。
自第15届全国大选以来,我们看到了这一策略的实时表现。反对党将马来穆斯林的身分定位为受到威胁,指责团结政府排挤马来人和伊斯兰的利益。作为回应,尽管安华政府提出了多元种族政纲——但仍如履薄冰,偶尔向保守势力做出让步,以避免反弹。
这种政治姿态的循环产生了真正的后果。每一个文化事件、商业决策或社会实践都会被从种族和宗教的扭曲视角来看待,小问题变成了全面的全国性辩论。KK便利店袜子风波、清真认证争议,甚至国际演唱会——这些都不应该成为危机。然而,它们却被刻意诬陷为对国家认同的威胁,这并不是因为它们实际上构成了任何危险,而是因为它们符合那些从分裂中获利的人的利益。
道德治安与宗教排他性:公共空间的缩小
随着身分政治的加剧,宗教保守主义正在加紧对政策和社会规范的控制。曾经的个人选择现在越来越多地受到公众监督和国家监管。
最令人担忧的事态发展之一是对穆斯林参与不同宗教间活动的方式进行监管——此举有可能破坏马来西亚悠久的文化交流传统。新指南不是将不同信仰间的互动视为多元化社会的自然组成部分,而是试图对其进行控制,将日常的社交活动变成国家监控的活动。
就连雪兰莪州苏丹沙弗丁也对这种上升趋势进行了反击,警告说这种限制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很危险。他的坚定立场凸显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马来西亚不需要更多的种族壁垒。但是,这些人为的划分越是强制执行,就越会使宗教强硬派更加胆大妄为——同时将温和派穆斯林置于不可能的境地,迫使他们在个人信仰和日益增长的社会压力之间做出选择。
这种逐渐增强的排他性不仅影响各宗教间的关系。商家也感受到了这种影响,因为清真认证争议从监管问题演变成了国家认同的战场。文化活动、演唱会和多元化的公开表达越来越多地受到审查——不是因为任何实质性的原因,而是因为一个更响亮、更保守的少数群体已经成功地将宗教作为一种控制工具。
但别误会——这不仅仅是非穆斯林的负担。温和派马来人也感受到了压力。许多人现在发现自己被迫接受了他们并不一定认同的更严格的社会规范,而年轻大马人——无论是马来人还是非马来人——都对这种将宗教监管政策置于个人自由之上的制度越来越失望。这种情况越持续,公共空间就越缩小,多元化就越受到侵蚀——取而代之的是恐惧和排斥的氛围。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真正的代价:治理瘫痪、经济停滞和全球孤立
马来西亚政坛对种族和宗教的痴迷不仅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而且会积极地破坏国家的未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治理瘫痪。由于基于身分的争议主导了公共讨论,生活成本上升、薪资停滞不前和教育改革等关键问题被搁置一旁。政府非但没有将重点放在结构性改善上,反而陷入了被动救火的怪圈,将时间和政治资本浪费在损害控制上,而不是进行有意义的政策改革上。
在社会层面,种族和宗教分歧的加深正在侵蚀社会信任。曾经密切交往的大马人如今发现自己如履薄冰,不知道政治和宗教守门人不断变化的标准是否“可接受”。曾经以多元文化为荣的马来西亚,现在正面临成为一个充满怀疑和自我审查的国家的风险。
经济后果同样严重。外国投资者和全球人才不愿在一个政策受宗教敏感性而非经济实用主义左右的环境中工作。有技能的大马人——无论是马来人还是非马来人——越来越多地到其他地方寻找机会,到那些将多元化视为资产而非负担的地方。如果马来西亚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长期结果显而易见:我们将变得更加与世隔绝、更加两极分化、更缺乏竞争力。而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这是我们无法承受的代价。
重塑马来西亚的现实:打破分裂的假象
为了向前迈进,我们需要看穿烟雾,打破镜像。第一步是认识到马来西亚并非本质上分裂——分裂是为了政治利益而制造出来的。长期以来,基于恐惧的身分政治一直被用作转移人们对治理失败和经济停滞的注意力的工具。现在是时候了,政治领袖应该将叙事从种族和宗教不安全感转移到推动国家进步、经济稳定及有效治理的政策上。领导人必须致力于团结大马人,实现共同目标——教育改革、创造就业机会,并确保马来西亚在全球舞台上保持竞争力。
媒体也要发挥关键作用。在一个愤怒产生点击率的时代,负责任的新闻报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新闻机构必须抵制诱惑,不要仅仅为了吸引流量而陷入基于身分的政治争议。相反,报道应旨在促进知情对话和弥合分歧,而不是强化分歧。这就需要有意识地努力超越反动的标题,提供更深入、更深思熟虑的分析,优先考虑事实而不是制造愤怒。
与此同时,公民社会必须挺身而出,为不同信仰间和文化间的理解创造更多空间。由社区推动的倡议、公开对话和包容性的公共论坛可以反驳马来西亚的多元化是问题而非资产的分裂论调。这些努力对于提醒大马人的共同历史是建立在共存、相互尊重和文化交流的基础上,而不是孤立和猜疑的基础上至关重要。通过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公民们可以回击那些试图分裂我们的势力,并重新找回一直以来作为马来西亚身分核心的多元化。
但更重要的是,这关系到我们大马人。我们可以选择:继续被幻想操纵,或者拒绝强加给我们的人为分裂。我在农历新年期间目睹的一个简单举动——穆斯林邻居出于尊重而上香——不应该引起争议。它应该是对我们最佳状态的一种提醒:在这个国家,相互尊重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政治强加的。
如果我们现在不重拾这种现实,我们就有可能失去我们所熟悉的马来西亚。问题是:我们是允许自己被烟雾蒙蔽双眼,还是看穿假象,为建立在团结而非分裂基础上的未来而奋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