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會員文

發佈: 7:00am 16/02/2025

中國

安煥然

邊緣評論

湯圓

華人文化

元宵節

餃子

星洲人時事觀點

安焕然教授.元宵与汤圆

台湾与大陆的速冻食品技术有那些直接的交流参照?这是一篇可以进行的学术论文研究。若我的“大胆假设”也说得通,那这项速冻食品技术还真是让台湾促成今天中国的“大统一”的重要源头之一了。

写中华饮食,其实我真正想处理的问题是:我们要认识的中国应是大江南北多元丰富的中国,而非“简化/减法”“刻板”的中国。认识,也是如此。

ADVERTISEMENT

举个例子,汤圆难道就只在于“一般人是吃甜汤圆,但客家人却是吃咸汤圆。”像这样的论说,就像擂茶一样,如果你跳出台湾和新马,到中国大陆做点“纵向寻根”的田野调查,以上论说都不能成立了。

上篇冬至是〈吃汤圆,还是吃〉刊出后,就有中国朋友发来两张汤圆照片,一张是广东台山的汤圆,一张是广东阳江的汤圆,都是咸汤圆。台山和阳江的在地方言都属粤语系次方言(前者是四邑片,后者是高阳片)。当然这两个地方也有少数客家人,不过也别忘了那里还有一些瑶族、壮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数。会吃咸汤圆,到底是谁影响了谁,未必说得清楚,但从中国地区来看,会吃咸汤圆的,恐怕不是客家人的“独有”。

再来,饮食文化研究不能纯粹只是像网红那样的介绍美食,也不仅仅是什么人吃什么的“身分认同”问题而已,它还涉及很多方方面面,需跨学科的好好观察和探索研究。饮食文化的“传统”其实也是一直在变化,这其中虽有老传统的传承,却也有国家机器的宣导机制和媒体的宣传打造,以及市场需求和食品加工技术的导引,改变了我们很多佳节的饮食习惯,治史者和研究者不可不察。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7:50am 30/03/2025
谢玉冰.为什么杨美盈戴头巾会引起争议?

女性进入清真寺需戴头巾,这本是常识。然而,一些人的过度反应,实际上与行动党多年来塑造的政治形象,以及该党在华人社会中长期灌输的对立情绪密不可分。

最近,行动党国会议员杨美盈在斋戒月期间前往清真寺开斋,并戴上头巾,同时教导她的孩子用手进食。这一幕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网民强烈反应。一个简单的举动,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

事实上,女性进入清真寺需戴头巾,这本是常识。然而,一些人的过度反应,实际上与行动党多年来塑造的政治形象,以及该党在华人社会中长期灌输的对立情绪密不可分。

过去,行动党在华社中的形象一直是“对抗巫统的先锋”,并经常批评马华“向巫统屈服”,甚至指责马华领袖“出卖华人权益”。这种论调塑造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政治情绪,使得支持者对任何涉及马来文化的妥协行为都十分敏感。

回顾历史,行动党在2006年曾公开拒绝在砂拉越州议会开幕仪式上穿上传统礼服,包括佩戴宋谷。当时行动党的立场是拒绝任何象征马来主导政治的服饰。然而,到了2008年,雪兰莪州议长邓章钦在宣誓就职时,却选择戴上宋谷,并解释说,作为联合政府的一份子,尊重苏丹的礼仪是必要的。这一举动,标志着行动党从对抗性立场向现实政治妥协的转变。

在国阵倒台前的那些年,行动党对马华的攻击几乎是铺天盖地,称马华是“巫统的跟班”,不遗余力地煽动华社的不满情绪。

这种策略不仅局限于华社。在2018年1月,行动党领袖拉玛沙米强烈谴责柔佛马赛一座已有80年历史的斯里萨克提斯里新纳卡鲁帕尔庙遭到拆除。他批评警方在行动中动用大批警力,并指责国大党无所作为。过后柔佛苏丹依布拉欣亲自介入,承诺州政府将提供替代地段重建,并与王储各自捐献10万令吉和7万令吉协助庙宇重建。

2013年,行动党也曾高调批评吉隆坡金三角穆尼斯瓦拉庙部分建筑被拆除。该庙宇部分建筑被吉隆坡市政局拆除,以腾出八尺宽的人行道,为附近商业发展项目让路。尽管发展商提供了雪邦的土地作为替代方案,但庙宇管理层因历史原因拒绝迁移。行动党趁机大作文章,指责国阵漠视少数族群的信仰,进一步激化族群矛盾。

然而,如今面对吉隆坡斯里巴拉卡里雅曼兴都庙拆迁,曾经言辞激烈的行动党领袖却选择保持沉默。过去那些敢怒敢言的声音,如今去了哪里?

相比之下,这次庙宇搬迁并未引发太大争议。首相安华的处理方式相对平稳,没有激化社会情绪。我个人支持这次搬迁决策,并欣慰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但令人玩味的是,过去总是在类似事件中高调发声的行动党,如今为何悄无声息?

杨美盈戴头巾引发的争议,并不仅仅关乎她个人,而是行动党长期塑造的政治情绪正在反噬自己。多年来,行动党利用愤怒、恐惧和对立的情绪来争取选票,令支持者对“妥协”乃至“马来文化”产生过度警惕,甚至本能地反感。

随着行动党成为执政党,它必须调整自身形象,从过去的对抗者转型为国家治理者。而这对于那些仍停留在“反巫统”情绪中的支持者而言,显然是一个难以适应的转变。

现在行动党试图展现更包容的“马来西亚人”形象,却遭到自己选民的质疑。这不仅是行动党的困境,也是整个华社需要反思的课题:我们究竟希望看到一个对抗性的政党,还是一个真正能够推动多元共存、理性治理的政府?

你也可能感興趣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