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发布: 7:40am 16/02/2025

社交媒体

邱颖慧

异见萌芽

种族和宗教

KK便利店

星洲人时事观点

雪兰莪州苏丹沙弗丁

邱颖慧.烟雾与镜子:马来西亚种族与宗教的危险幻象

我们可以选择:继续被幻想操纵,或者拒绝强加给我们的人为分裂。我在农历新年期间目睹的一个简单举动——穆斯林邻居出于尊重而上香——不应该引起争议。它应该是对我们最佳状态的一种提醒:在这个国家,相互尊重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政治强加的。

当大马人欢聚一堂庆祝农历新年时,我目睹了一件本应毫不起眼的事情——然而,在今日的马来西亚,这件事给人的感觉几乎是颠覆性的。一位马来穆斯林邻居出于对华裔友人家庭传统的尊重,点燃了一炷香,插在他们的祖先神台上。这并不是什么隆重的举动,只是一种无声的礼节,一种在不影响本身信仰的情况下尊重朋友传统的简单方式。

ADVERTISEMENT

但在被刻意扭曲为政治工具的时代,这种事件不再孤立。如果类似的一幕在上疯传,愤怒的机器会在几小时内启动——评论区变成战场,指责这种行为“背叛”伊斯兰原则的声音铺天盖地。曾经是大马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今却被重新包装成为争议议题,仿佛我们的多元文化和谐本身就是一个必须打破的幻觉。

这才是真正的危险所在:这一切并非偶然。对种族和宗教日益敏感并不是社会价值观的自然演变,而是被那些从分裂中获益的人煽动、放大和武器化了。政客、社媒网红和某些宗教团体已经掌握了误导的艺术,他们利用身分政治作为烟雾弹,转移人们对治理失败、经济困境和影响普通大马人的真正问题的注意力。

政治化种族与宗教:人为制造的危机

多元种族与多元宗教特质一直是我们长期以来最大的优势,但也很容易成为被利用的目标。几十年来,联盟政治一直在权力分享制度的基础上运行,这是管理多元化的一种不完美但实用的方式。但随着政治竞争的加剧,种族和宗教已转化为生存的武器——用来拉拢支持者、压制异议、制造危机假象的工具。

自第15届全国大选以来,我们看到了这一策略的实时表现。反对党将马来穆斯林的身分定位为受到威胁,指责团结政府排挤马来人和伊斯兰的利益。作为回应,尽管安华政府提出了多元种族政纲——但仍如履薄冰,偶尔向保守势力做出让步,以避免反弹。

这种政治姿态的循环产生了真正的后果。每一个文化事件、商业决策或社会实践都会被从种族和宗教的扭曲视角来看待,小问题变成了全面的全国性辩论。袜子风波、清真认证争议,甚至国际演唱会——这些都不应该成为危机。然而,它们却被刻意诬陷为对国家认同的威胁,这并不是因为它们实际上构成了任何危险,而是因为它们符合那些从分裂中获利的人的利益。

道德治安与宗教排他性:公共空间的缩小

随着身分政治的加剧,宗教保守主义正在加紧对政策和社会规范的控制。曾经的个人选择现在越来越多地受到公众监督和国家监管。

最令人担忧的事态发展之一是对穆斯林参与不同宗教间活动的方式进行监管——此举有可能破坏马来西亚悠久的文化交流传统。新指南不是将不同信仰间的互动视为多元化社会的自然组成部分,而是试图对其进行控制,将日常的社交活动变成国家监控的活动。

就连也对这种上升趋势进行了反击,警告说这种限制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很危险。他的坚定立场凸显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马来西亚不需要更多的种族壁垒。但是,这些人为的划分越是强制执行,就越会使宗教强硬派更加胆大妄为——同时将温和派穆斯林置于不可能的境地,迫使他们在个人信仰和日益增长的社会压力之间做出选择。

这种逐渐增强的排他性不仅影响各宗教间的关系。商家也感受到了这种影响,因为清真认证争议从监管问题演变成了国家认同的战场。文化活动、演唱会和多元化的公开表达越来越多地受到审查——不是因为任何实质性的原因,而是因为一个更响亮、更保守的少数群体已经成功地将宗教作为一种控制工具。

但别误会——这不仅仅是非穆斯林的负担。温和派马来人也感受到了压力。许多人现在发现自己被迫接受了他们并不一定认同的更严格的社会规范,而年轻大马人——无论是马来人还是非马来人——都对这种将宗教监管政策置于个人自由之上的制度越来越失望。这种情况越持续,公共空间就越缩小,多元化就越受到侵蚀——取而代之的是恐惧和排斥的氛围。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50am 01/05/2025
张庆禄.国盟陷入自己制造的困局

国盟的扩张战术已经走到了尽头,撞上南墙。要支持国盟的马来选民,几乎已经全部转向了,剩下的并不卖国盟的账。马来支持率已经到顶,华人票却拿不到,国盟陷入了自己制造的困局。

亚亦君令州议席补选成绩出炉,竟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各方皆从中解读出有利于己方的正面讯号。

国阵巫统候选人尤斯里以5006张多数票击败国盟和社会主义党候选人,相比2022年大选时的两千余多数票,可谓是暴增。

国阵∕希盟庆祝胜利,各人纷纷唱好国阵∕希盟合作模式。希盟成功“转移”选票给国阵,让国阵在华人票仓冷水河新村取得压倒性票数。这足以说明国阵+希盟的模式奏效,在非巫裔占一定数量的选区,可说是所向披靡。

而败下阵来的国盟∕伊党候选人也没有“输”,因为已“成功”阻止国阵拿到1万8000票。

另外,伊党也守住了自己的基本盘。上届选举,伊党在亚亦君令得票6812张,此次补选在国阵∕希盟联手夹攻,以及投票率下降的情况下,仍能获得6059票,难道不是一项“成就”?

伊党署理主席端依布拉欣更宣称国盟不但保住基本盘,也吸引到非巫裔选民。

至于社会主义党候选人白华敏,更是虽败犹荣。上回大选,白华敏披甲上阵,在激烈的五角中,成为炮灰,只获586票,痛失按柜金;这一次,重作冯妇,竟在投票率低迷下,逆流而上,取得1106票,实现票数翻倍暴涨的“奇迹”。

在西马半岛,第三势方向来不成气候,如今社会主义党在国阵∕希盟,以及国盟两大阵营的围堵下,还能突围赢得逾千票,表现可谓突出。

结果,整个选战打下来,似乎没有真正的输家。

政治人物擅于放大有利于己的部分,忽略不利讯息,这种只注重阳光面的积极心态,无助于政党的改进。

换个角度看,这场补选其实揭示了各党的隐忧,问题是,他们愿不愿意正视。

国阵∕希盟的所谓的“大胜”,掩饰不了选票流失的现象。若以国阵和希盟在2022年大选的得票计算,巫统候选人尤斯里不该只获得1万1065张票。另外,白华敏的票数翻倍,是来自于希盟非巫裔选票,尤其是印裔选票。若团结政府不采取行动,挽回非巫裔选民的心,接下来的选举,会有更多原希盟支持者,转投第三势力,或者干脆不投票。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党的票数虽大增,但这大多都是“抗议票”,并非真心支持该党。而且,即便取得逾千票,距离胜出,还有八千里。第三势力仍不成气候,别因为一朵蔷薇的盛开,而误以为春天到来。

至于国盟∕伊党,则应从补选成绩中窥见战略的局限。守住基本盘,乍听之下,感觉还不错,但这却是对国盟的“当头棒喝”。

国盟尤其是伊党,成功攻下巫统多个地盘,取代后者成为马来人的首选。2022年大选,国阵与希盟组成联盟,巫统与行动党的合作,成为炒作的议题,而国盟则沿续种族政治操作,侵蚀巫统的基本盘。而在亚亦君令补选,国盟的策略竟然失效,完全撬不动巫统的支持者。

这意味着,国盟的扩张战术已经走到了尽头,撞上南墙。要支持国盟的马来选民,几乎已经全部转向了,剩下的并不卖国盟的账。这次补选,国盟几乎是“All In”,只攻马来票,所以才一再炒作养猪场课题,而结果证明这种策略的边际效应已渐趋向“零”。

马来支持率已经到顶,华人票却拿不到,国盟陷入了自己制造的困局。

以上的分析,也许不受欢迎,但却可能更真实。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