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文藝春秋

發佈: 9:00am 18/02/2025

博物館

李憶莙

文藝春秋專欄

所見微塵

故居

日內瓦

卓別林

喜劇大師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查理卓别林博物馆

作者:李憶莙

通常都是先在展厅里走马看花一遍,然后粗略参观一下镇馆之宝;再用心点的是租个语音解说,便算是知性参观了。

然而,在位于瑞士沃韦科尔西耶(Corsier-sur-Vevey)的查理博物馆里,却完全颠覆了我的参观方式。不是因为它大(比它更大的博物馆有的是)而是博物馆分两个部分,是新旧两座建筑同在一个景观里,却两相对比而全无兀突感。无论在哪个角度,都能一览无遗延绵不断的阿尔卑斯山脉和日内瓦湖的美景。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湖水,阳光明媚,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宁静。难怪看穿世态的查理卓别林,选择在这里寄情山水颐养天年。

ADVERTISEMENT

分为两个部分的查理卓别林博物馆,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解这位电影大师的生活与工作,思想与情怀,还在很大尺度上让人一睹他的私人生活场景。旧建筑其实是一座庄园,是他的。园里有大草坪,有参天老树。时值冬日,在白雪皑皑中,老树却凌霜傲雪,枝繁叶茂地挺立着,令人惊讶。新建筑是一座摄影棚,重现查理卓别林在好莱坞的工作室,展现集演员、导演、编剧、作曲于一身的艺术家的光影世界。而他的故居,从楼上到楼下,从餐听到客厅,从书房到阁楼、露台,甚至是私人卧室的家庭生活场景,都毫无保留地对外开放。

我们先从故居开始参观。初看外观,觉得这房子的格局像宅第,但当看到他的家庭照,济济一堂的八个子女,再加上夫妻俩,没这么大的房子还真不够住呢。况且他是大明星,是誉满天下的名人,住如此格局的宅第才配得上身分吧。

在电影史上,查理卓别林是个绕不开的名字。被誉为20世纪最卓越的电影大师,作品经百年而不朽,不但是深受欢迎的喜剧王,还是第一位“明星”的缔造者。他出生在英国,经历过狄更斯笔下《雾都孤儿》式的街童生活。1912年到好莱坞发展,在那里奠定了他的喜剧引领地位(许多后来的电影人、艺人都模仿他的表演,比如迈克杰逊的“Moon walk”,便是从《摩登时代》中得来的灵感。还有周星驰的搞笑桥段)并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作为一个文化偶像,他非一般的成就,我个人认为有一半来自其作品的深刻主题思想。尤其是对底层阶级,充满人道主义关怀。而最引起观众共鸣的是他的表演方式,通过幽默、滑稽的肢体语言、夸张的脸部表情表达角色的内心变化;艰辛的生活,疲惫的工作。在爆出笑声的同时,感受到他的核心原意,观众的感情反应,瞬间笑中带泪!

因为他同情底层阶级,并以辛辣、一针见血的讽刺手法,抨击资本主义的腐败,自由主义的虚伪,不但得罪了资本家,也触碰到美国的“政治正确”,因此被美国驱逐。那是1952年的事,他应邀携眷到伦敦出席自己的电影《舞台生涯》首映礼。返程时美国禁止他们一家入境。在那充满意识形态的冷战时期,政治正确、政治倾向,这些东西比什么都敏感。他的《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及更早期的《城市之光》都对大时代的政治、社会、工业,极尽讽刺;对资家的剥削抨击,更是不留余地。不单得罪资本家,还被美国指控为共产党。

被美国驱逐而选择长居瑞士,这很符合他的性格。他是个完美主义者,而做事一丝不苟的瑞士人,追求的也是细致完美。

坐在故居游廊的长椅上,面对阿尔卑斯山和日内瓦湖,所想到的是:这该是查理卓别林的日常吧。然后在园子里散步,小径旁有些黄黄白白的小花绽放着,看上去是那么娇嫩,却如此耐寒。这该是提醒吧:世上我们所不知道的多着呢。忽然想起查理卓别林的语录:“我们都需要依赖别人的幸福而活,非依赖别人的苦楚而活。我们不需要憎恨和鄙视任何人,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能享有自己的天地。”

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博物馆会像这里一样,既有漫游式的路径,又邀请你坐华丽的沙发,让你身入其境走近真实的查理卓别林。这里也陈列着一些名人蜡像,比如爱因斯坦和丘吉尔,苏菲亚罗兰和迈克杰逊。他们都是卓别林的朋友,特别是爱因斯坦,被入驻在浴室里,站在洗手盆前,对着镜子伸出舌头,非常搞笑。

相关文章:
【文艺春秋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重逢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日记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话说邓友梅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9:00am 29/04/2025
【专栏.花样年华】伍燕翎/南洋大学李校友李云溪校长的老师——张荃

在华校的发展历程中,曾有一段堪称可歌可泣的佳话,那便是邢广生、谢冰莹与张荃三人之间的美好情谊。或许对今人而言,张荃这个名字略显陌生,然其在华文教育与马华文学史上的贡献,实不可小觑。张荃不仅是尊孔时期著名历史学者李业霖的启蒙恩师,更是麻坡中化中学第九任校长李云溪的授业老师。而李云溪校长,正是南洋大学中文系首届毕业生,可谓承先启后、意义非凡。

早在谢冰莹之前7年,张荃便已抵达马来亚。1951年,她与丈夫陈恺教授自台湾南来,落脚柔佛麻坡,于中化中学任教。陈恺主授地理,张荃则担任华文科教师。也正是在那一年,李云溪升上中三。新学年伊始,学校一度因师资短缺而华文课悬而未开,数周无人授课。时任校长陈人浩不断宽慰学生,嘱大家再耐心等待数日,便有一位来自台湾的副教授抵达。果不其然,张荃老师如期而至,自此,她在马来亚华文教育的旅程悄然展开。

李云溪始终铭记张荃老师在教学上的不拘一格,深受其感召。他曾回忆起一次缺考华文课的经历,张老师并未严辞斥责,只是淡淡地说道:“要补考。”随即,便“二话不说拿了一大叠报纸给我,并出了一个题目,叫做《马化政策下的马华教育》,要我从报纸里找资料,按题目写一篇文章,限一星期交卷。”(引自《中国女文学家的故事》)

1953年,李云溪原计划自高师班毕业后前往台湾师范大学深造,张荃老师却慧眼独具,鼓励他改而投考即将创办的南洋大学。他遵从师意,遂依言报考,顺利考入中文系。入学之后,张老师念及其家境清寒,又特地为他安排兼职工作,以助学业之需。

1955年,南洋大学正式开课。李云溪每日放学后,便需辗转搭乘三趟巴士,前往一所小学兼课,风雨无阻,直至1957年6月底。其间,张荃老师再度倾力相助,亲自出面协助他申请马来亚民众图书馆协会的贷学金,使他得以安心求学、无后顾之忧,最终顺利完成本科学业。

推测当时的张荃,已与在民众图书馆义务协助管理事务的邢广生相识甚深。至1955年,张荃已调任吉隆坡尊孔中学任教,两人同在吉隆坡,往来亦愈加频繁。邢广生常为身在异乡的张荃料理生活琐事,也常聆听她倾诉婚姻中的诸般不如意,渐渐成为她当时唯一能够倾心托付的挚友。

《张荃诗文集》为张荃之遗作,历经三十载辗转,方由其弟子李焕明于1990年在台湾付梓印行。书首篇〈彭亨山中杂写四篇〉,记述她在马来亚的亲历与所感。此书由中国现代派作家施蛰存先生作序。施蛰存与张荃早年同为国立厦门大学教席,彼此赏识,情同兄妹。因昔时音讯隔绝,直至张荃辞世于马来亚,施蛰存始知噩耗,感慨万千,叹曰:“始知其已逝于马来亚,为之掩卷叹悼。”

书中亦辑录了张荃两位至交——邢广生与谢冰莹所撰写的追思文章,深情回忆她于1959年为华文教育鞠躬尽瘁,终客死异乡。文中详述二人为其操办后事的点点滴滴,自选购衣物、遗容化妆、入殓安葬,皆亲力亲为,哀情可感。

其时,谢冰莹已在太平任教,接讯后即乘火车南下吉隆坡,前往积善堂,与邢广生及尊孔同仁陈淑贞一同操办丧事。虽张荃之夫陈恺亦在场,然两位挚友对其早年婚姻多所不平,情感之复杂,尤见于谢冰莹所撰〈哭张荃〉一文。文中追忆二人于台北初识,目送张荃婚后远赴马来亚,婚后境况屡屡不顺,字里行间,“至为感人,读后令人泪下”(李焕明语)。至于邢广生,则显得宽容:“缅怀往事,唏嘘感叹之余,也就不忍再如过去那么非议他了。”

斯人已逝,风范犹存。自张荃辞世30至50年间,仍有众多友人与门生追思其人其文。曾就读麻坡中化中学的李云溪,正是在张荃担任班主任期间受其引导,顺利考入南洋大学中文系,日后更回到母校执掌校政达11年之久。2008年,时年约78岁的李云溪,为纪念恩师张荃逝世50周年,特将其生前托他誊录的文稿《中国女文学家的故事》整理出版,以传其风范,昭其精神。此书由张荃在台湾师范大学昔日同事、潘重规教授题字。

如今,张荃长眠于吉隆坡蕉赖路基督教墓园。她在马来西亚所留下的印记,不应湮没。

相关文章:
【专栏.花样年华】伍燕翎/多谢海风吹雨过—— 潘受重过南园
【专栏.花样年华】伍燕翎/逃难诗人潘受 船票送郁达夫
【专栏.花样年华】伍燕翎/潘受诗人的卖花词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