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发布: 7:40am 20/02/2025

穆斯林

指南

尊重

黄翠娴

娴言

星洲人时事观点

穆斯林

指南

尊重

黄翠娴

娴言

星洲人时事观点

黄翠娴.尊重,无需指南

在现代社会,规范和规则本是为了维持秩序、保障公正。然而,凡事都要严格规范,反而会让自由窒息,抑制个体的创造力和社会的多样性。

“我的邻居是华裔佛教徒,他们家的奶奶去世了,我如果过去慰问的话,我该带些什么吗?”──这是一位朋友不久前致电问我的一道题。

ADVERTISEMENT

我当时跟他说,在华裔的传统里,丧礼都会收帛金,也就是吊唁时给丧家的现金,无所谓多少,反正都是心意。

后来,他致电跟我说,这是第一次有勇气去参加华裔办的葬礼,因为印象中有太多的礼俗是他不懂的。

“我本来还想上香,尽管奶奶的孩子没有让我那么做。但是想想,担心自己会有什么做错而对逝者不敬,就打消了念头。但是我有去看看她(往生者),毕竟奶奶是看着我长大的,20年邻居,我还真的有点舍不得。”

我相信,大部分人在参与友族活动的时候,会更在意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以对方礼仪,而不是先查看守则或,看看自己不能做什么。

我更相信,当我们的宾客当中有友族的时候,作为主人家,我们会比对方更关注自己所安排的是否妥当,并尽一切可能避免抵触对方的宗教或习俗。这,都是一般正常人会有的修养吧。

掌管宗教事务的首相署部长莫哈末纳因早前指政府将推出新指南,以规范穆斯林参与非穆斯林宗教场所的庆典与葬礼活动,掀起了千层浪。

总爱刷存在感的阿克马就马上给出了积极反应,而凯里也说指南存在已久,何况指南又不是法律,似乎没什么好担忧的。

但我还是比较赞赏砂总理阿邦佐哈里对这件事的反应,他说砂拉越一直以来都有跨族群通婚的传统,因此任何限制穆斯林出席非穆斯林婚礼的规定都显得不切实际。那句“难道去婚礼前要先看指南?”的调侃也恰到好处。

出席友族婚礼或其他庆典,对于很多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但每次参与都会特别注意,因为我们本就有“尊重他人”的本能和修养。

而邀请友族参与我们的婚宴、团拜,同样是非常普遍的事,从来只有主办方担心自己怠慢、出错,还真没听过受邀的一方要先看看指南是否允许做些什么和不可做些什么的。

特别是华裔办婚礼,在酒楼宴客,若有邀请友族,最常见的就是会特别安排几桌专属穆斯林享用的清真餐点,有素食者也会根据人数安排素菜;敬酒的仪式大家站起来,不可饮酒的就举起茶杯,不过是走个流程,真不想参与的就坐着继续用膳,也不会有人责怪;总不可能随时随地翻查指南,看看这个环节能不能参与,那个动作有没有抵触宗教禁忌之类的,那还不如干脆不参与,省得心累焦虑。

在现代社会,规范和规则本是为了维持秩序、保障公正。然而,凡事都要严格规范,反而会让自由窒息,抑制个体的创造力和社会的多样性。

若是在平民百姓的生活中纳入一堆的条条框框,无论是文化习俗、行为举止,稍有出格就会被贴上“违规”的标签,这样的做法真的能让社会变得更好,还是只是让人更加压抑和冷漠?

出席活动还得一直翻看指南确认自己有没有犯错或者别人有没有冒犯?那还不如不去参与活动好了,反正不去就不会错。

规则太多只会让人活得小心翼翼,而过分拘泥于规则,容易让人变得狭隘和不包容,社会的多元和谐反而会因此被破坏。

其实任何宗教都有禁忌,若每一个宗教都得给自己的信徒拟定出席其他宗教活动的指南,规定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那么以后必定不会再有什么跨宗教交流,大家各自捧着指南翻来翻去,就已经够压力的了。

以我的丈夫为例,他是一名基督徒,但身边大部分朋友都是佛教徒或道教徒。作为基督徒,他从小没上过香。有次去吊唁,对方没有意识到他的信仰,给他上香,他才第一次战战兢兢的上香,心里一直担心的是自己有没有哪里做错,会不会对逝者不敬。

那次之后,他开始去了解上香的礼仪,而后来到丧家吊唁,他也会给逝者上香。于他而言,这是一种尊重,如果觉得上香违背了宗教且非常不合适,那可以不做,一切都是个人选择。

作为正常人,我相信我们对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禁忌都有一定的了解,而同时,对于其他宗教的可与不可也有着一定的基础概念。

不是任何事都适合拿个框架出来框住,毕竟任何形式的规范,都不应该成为控制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尊重他人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教养,而大马作为多元社会,我们也在这片土地上和各族一起共存了这么久,没有捧着指南的过去,不都是一直互相往来且和睦共处的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