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种文化都有其禁忌。但一个文化的禁忌,很多时候来到另一个国度,却有相反意涵。比如大多数马来朋友都很喜欢有“4”的车牌,洋人朋友也对这数字无感。
话说黑白无常奉命缉拿“该死”的某人,循着地址却找不到人,掉回头去禀报:“启禀阎王:所址谬误,查无此人……”阎王大怒:“尔等无知!岂不知马来西亚之门牌3A号即为4号乎?”
ADVERTISEMENT
对许多大马华人来说,“恐4症”着实很严重。我家隔壁的隔壁,就是门牌3A的;进入电梯也是3A层,没有第4层,更没有4号楼栋。
每种文化都有其禁忌。但一个文化的禁忌,很多时候来到另一个国度,却有相反意涵。比如大多数马来朋友都很喜欢有“4”的车牌,洋人朋友也对这数字无感。
西方也有“恐13”数字禁忌,据说那是因为耶稣被第十三个门徒犹大背叛,但那是久远年代的事了;笔者在美国、苏格兰和澳洲,不管是长年居住或访学期间,看到的都只是在地人把“恐13”当笑话消遣。这也和研究成果相符:中国文化大学研究员比较了美国人对“13号”和韩国人/华人对“4号”的反应,结果显示后者的数字禁忌,远比美国人更强烈(引2009年7月《Asian Culture and History》文章;https://doi.org/10.5539/ach.v1n2p122)。
有趣的是,西方世界对华人的“恐4症”,除了当笑话看待以外,也把它当社会科学议题研究。
波兰Adam Mickiewicz University in Poznań就有这么一份题为《中国文化与语言中的迷信与禁忌》的博士论文,里头提到中国社会这种数字迷信:“2007年8月起,海南省海口市政府从车牌号码系统中删除了数字4……自2004年以来,深圳和广州也实施了类似规定,取消了所有以数字4结尾的车牌号码。”,并提到“台湾当局也采取类似做法,医院中没有4楼或编号为4的病房,也没有4路公交车。”(链接:http://hdl.handle.net/10593/10049)。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以西方人视角讨论华人禁忌,别具一番洋骚味,但许多华人也确实无法摆脱这种对“4”的恐惧。
无论如何,大部分新一代中华民族深受科学理性教育和环球化影响,都不再恐惧于“4”敏感数字;比如苹果iPhone 4等产品,一样深受中国年轻一代欢迎(引2012年7月《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文章;http://dx.doi.org/10.5539/elt.v5n7p123 )。但对老人家来说,数字禁忌还是个根深蒂固思维。我国Universiti Malaysia Pahang研究员曾探讨380名香港受访者的数字禁忌,发现老人和年轻女学生,分别比年轻人和年轻男学生更迷信(引2011年9月《British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文章;https://core.ac.uk/download/pdf/159178468.pdf)。
后来阎罗王听闻某美国人被朋友“送钟”,故又派黑白无常到美国出差,以缉拿其魂。无奈悲剧重演,他俩又空手而归:“启禀阎王,遍寻不得彼受‘送钟’之人!”阎王怒叱曰:“愚哉!汝赴美前,岂未习红毛文乎?红毛文之clock即钟也!”
华人之间几乎没听说过有人“送钟”(送终)给亲友,仿佛“送钟”后,那个人一定会被“送终”或倒大霉;但对西方人来说,“钟”是非常适宜、得体的礼物,尤其是乔迁新居的时候。
作为阎王,管的是阴间人间大事,应该对所有人类族裔一视同仁,不能说因为华人被“送钟”就该死、该倒霉,而洋人被送的是“clock”而不是“钟”,就不该去死、不该倒霉。重点是:为什么洋人对“4”号无感,对被“送钟”也欣然乐受,而华人就心怀畏忌千方百计的避忌?
就比如阎王听闻有小伙子在大年初一身穿黑白色衣服去拜年,就让鬼差去办事。未料两人片刻即回禀阎王:“少年曰:白衣黑衣,今乃东西方之共尚,且此服乃向我黑白无常致敬之意,是以不可拘其家之长老也!”阎王闻之气急,昏厥于地。
农历新年禁忌多不胜数。我们小时候过春节,最怕老人家“不可穿黑、白色系衣服去拜年”的pantang;这种pantang都没有科学解释,但猜想可能是因为穿那些“和死亡、葬礼有关”的黑白色衣服拜年,会为老人家带来心理灾害,且对他们不尊敬。
现代人说这些迷信不科学、不合逻辑,但现今还是有许多人支持“延续传统”做法。华人社会之所以信奉此类忌讳与迷信,主要源自古代农业社会对自然条件的高度依赖;因古人多数生活条件艰苦,遇上不确定的事,害怕“万一为真”的前提下,“人云亦云”、“宁可信其有”就成了保护之网,以防“万一”酿成灾难性、无可弥补的后果,成了千古罪人。
“宁可信其有”心态,理应会历经数代人之久;待华裔社会科学素养有所提升后,此心态终将烟消云散,禁忌也不复存在。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