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教育

发布: 5:09pm 23/02/2025

国中

SPM华文

卓越表现奖

国中

SPM华文

卓越表现奖

国中SPM华文卓越奖颁奖礼 乌冷80学生18导师获奖

全国版∕本报颁发“2023国中SPM华文卓越表现奖(乌冷县)”,有配图
“2023国中SPM华文卓越表现奖(乌冷县)”颁奖礼圆满举行,主办单位、嘉宾、师生等人在会上合影。前排左七起为吴维德、谢珊珊、李淑君、曾翎龙及曾毓林,前排右三起为阿菲丽娜、叶婷婷、刘树佳、潘碧华及李金泉。(黄安健摄)

全国版∕本报颁发“2023国中SPM华文卓越表现奖(乌冷县)”,有配图

(八打灵再也23日讯)“2023(乌冷县)”颁奖礼昨日圆满举行,大会在会上颁发奖励给乌冷县18所国中内华文科考获A的80名学生,以及18位华文科指导老师,以表彰学生在2023年大马教育文凭(SPM)华科文中考获优异成绩,与华文老师的卓越贡献。

ADVERTISEMENT

“2023国中SPM华文卓越表现奖(乌冷县)”是由星洲日报“爱华文”工委会特别设立,颁奖礼于昨日在星洲日报总社B2礼堂展开。

在80名学生中,于2023年SPM华文科考获A+的学生可获200令吉奖励金,考获A和A-者则个别获得150令吉和100令吉。

全国版∕本报颁发“2023国中SPM华文卓越表现奖(乌冷县)”,有配图
柏林本国中2023年华文科考获A的学生,喜上眉梢的和华文科老师陈晓伟(后右二)合影。
全国版∕本报颁发“2023国中SPM华文卓越表现奖(乌冷县)”,有配图
曾毓林:“希望全国各地业缘、乡缘或华基组织能加强奖励坚持学习母语、报考华文的国中生孩子。”

曾毓林:提醒重视母语教育

在颁奖环节开始前,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曾毓林在会上也表示,政府考试中报考华文科的学生人数敲响警钟,星洲日报文教部〈爱华文〉工委会今年拟定一系列活动,希望鼓励更多学生学习母语、报考华文,为华文报维护母语教育和推广马华文学的责任尽力。其中一个项目是颁发奖励给国中内报考华文科考获A等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华文科指导老师。

他说,这活动旨在提醒更多华裔家庭重视母语教育,由于经费有限,目前只能把奖励范围局限在乌冷县。“我们希望全国各地业缘、乡缘或华基组织.在颁发会员子女奖学金时,也特别加强奖励坚持学习母语、报考华文的孩子,尤其是师资短缺下依然不屈不挠的国中生。

在这场颁奖活动上,星洲日报也邀请马来西亚中文促进会主席李金泉、马大中文系主任潘碧华博士分享《修读华文科的出路》讲座;大会也安排一位说得一口流利中文、目前正修读中文相关科系的巫裔女大学生阿菲丽娜,分享华文教育的价值与学习心得,以及推广报考华文科。

全国版∕本报颁发“2023国中SPM华文卓越表现奖(乌冷县)”,有配图
李金泉:全囯有840间中学有华文课,其中81间华中,其他759间是国中(SMK);可以说超过一半都面对华文师资不足的问题。”
李金泉:2或3万人没报考华文 

马来西亚中文促进会主席李金泉说,在这5年来,全国报考华文的学生人数一直维持在约4万8000人,并无出现较大的变化,而考虑到近年来华裔出生率有所下降,考生人数能维持可谓是可接受的情况。不过,从华小毕业的中学生,尚有2或3万人是没有报考华文,这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他提及,可以发现全球范围内中文的应用率正在不断增加,最重要的因素是东亚经济圈,尤其是中国为主,其经济影响力已不可忽视,而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华文化也开始展现出甚大的影响力。

“举例说,电子游戏‘黑神话:悟空’、人工智能深度求索(DeepSeek);动画电影《哪吒2:魔童降世》。”

他表示,中华文化与中国经济的崛起是息息相关的,而在文化与科技的共同推动下,中文越来越备受关注,我国也一样。若不掌握中文,自身的竞争力将难以跟上全球发展的步伐。

师资影响学生弃考中文

李金泉说,基于一些比较不利的因素存在,导致一些学生很无奈以及有时候不被鼓励,以致他们没有报考华文。

他说,其中原因包括师资问题。

“根据资料,十多年前约有2500名中学华文老师,而现在只有1521人。根据我们了解,许多囯中都缺华文老师。全囯有840所中学有华文课,其中81所华中,其他759所是国中(SMK),可以说超过一半都面对华文师资不足的问题。”

他表示,另一个原因是时间与空间问题,校方不能将华文课放在正课,而导致学生流失。另外,也有学校因教室安排不到,而需课后才上华文课。

他提及,第三个原因是校方对华文课的态度,即有家长投诉校方限制,只让有一定水准的学生报考华文,以确保华文科的全面及格。

他说,希望相关问题能获得反映,让政府负责华文科的相关人士关注,并给予改进。

全国版∕本报颁发“2023国中SPM华文卓越表现奖(乌冷县)”,有配图
潘碧华:“学习华文是将自身的经验与智慧传承下去。”
潘碧华:学华文创社会价值

马大中文系主任潘碧华博士表示,学习华文是一种文化的吸收与沉淀,其能为人生带来更加完整的成果。

她举例说,一名医生若能使用华文沟通,将能更好地服务患者,扩大看诊群体;而一名求学深造者,掌握华文则能拓展国际视野,建立更广泛的人脉。

她指出,华文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如孝亲敬老、饮水思源、尊师重道等,体现了对祖先的尊崇。在节庆中,我们通过传统习俗表达对祖先的承诺,而这些文化传承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认同感的提升。

“学习华文不仅仅是完成学业、工作或经营家庭,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中创造价值、贡献力量,影响并引导他人,将自身的经验与智慧传承下去。”

她强调,学习华文不仅是掌握一门语言,更是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与价值观,领略华文的深远意义。

颁奖礼上除了80位学生受到外,也有18位乌冷县内的国中华文老师受到表扬,他们分别是陈晓伟(柏林本国中)、黄丽芬(美华城国中)、雷玉梅(首都镇国中)、傅翠虹与魏惠莓(双溪龙镇国中)、关晟悛(六福园国中)、陈长娣(翁姑胡申国中)、苏玉兰(安邦打昔国中)、张月贝(帝沙沙登国中)、林素凤(哥沙国中)、戴秀珍(蕉赖再也国中)、林妙娟(加影康文国中)、蓝宝群(禧路国中)、刘婷婷(双溪拉玛国中)、李淑君(班丹英达国中)、林慧莹(安邦新镇国中)、谢淑芬(茉莉花花园国中)及蔡美兰 (杜顺南丁国中)。

出席颁奖礼者包括星洲日报文教部主任曾翎龙、副刊副主任关丽玲、马大语言暨语言学学院中文专业协调主任刘树佳及中文专业高级讲师叶婷婷、马来西亚中文促进会理事、八打灵发展华小工委会副主席谢珊珊、总务吴维德及理事同仁等人。现场也有不少家长出席。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10:30am 19/03/2025
学华文 让人生有多一种可能

华文很难学吗?巫裔生阿菲丽娜坦言好难,所以她曾经纠结要不要放弃华文。但她还是从华小一直坚持到大学都还在学华文,原因很简单——她担心如果半途放弃学习华文,会不会等于放弃了很多机会?

阿菲丽娜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黄安健
视频:本刊 林芷桑

非华裔就读华小早已不是新鲜事,不过像阿菲丽娜那样小学念华小,中学念国民型中学,到了大学还修读华文专业的非华裔毕竟还是占极少数。而且难得的是,她父母完全不会华文,所以家里其实没有人能够帮她,可她还是坚持走了那么远。

现在回想起来,小学选择读华小其实不算太难的决定,对当时只有7岁的她来说,“如果有朋友陪你一起玩,就什么问题都没有,所以我还是很开心去读华校。”

她比较犹豫是刚升上中学的这段时期,在她就读的北海锺灵国民型中学,她自言同年级四百多位学生就只有她一位“包头”的。开学第一个星期,她曾哭着对父母说她想转校,父母劝她多忍耐两个星期,如果还是不能适应才办理转校。果然两星期后她打消了转校念头,她跟父母说:“不用转校了,我有朋友了,”所以她其实只要有朋友陪伴就没问题。

阿菲丽娜中学时期是同年级学生中唯一巫裔,她自言要从合照里找她一点都不难,因为她往往是照片里唯一“包头”的学生。
多掌握一种语言 多一个工作机会

中学毕业后,她再次选择了华文,现于马来亚大学修读应用语言系中文专业。她决定继续在华文这条路走下去,因为她认为在马来西亚,几乎人人都会马来文和英文,但华文就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她想要善用她懂得华文的优势。

阿菲丽娜大学就读马大应用语言系中文专业,2024年曾到韩国当交换生4个月。

关于学习华文的好处,她深有体会的一次是中五毕业后想要跟朋友一起去打工。当时她在一家手机店用华语跟朋友聊天,老板听见后很惊喜,问她“你会讲华语?”由于这家店的主要顾客群是华人,因此老板知道她能说流利的华语后便决定雇用她。而跟她同行的朋友因为华语不流利,所以未被录取,这点让她发现原来掌握华语真的有优势。

还有一次是不久前她想要到一家公司实习,这家公司其实要找的是生物系学生,但她仍鼓起勇气去应征。对方知道她的专业后非但没有拒绝她,反而觉得她语言能力强,特别适合营销工作跟别人沟通,因此还是录取了她。这又一次让她领略了学习华文的好处,原来多懂一种语言意味会有更多的工作机会。

身边人的支持很重要

今年2月,阿菲丽娜在“2023年国中SPM华文卓越表现奖(乌冷县)颁奖礼”分享她学习华文的历程。虽然这不是她首次在台上向年轻学子分享她的经历,却是她第一次在父母面前用华语公开演讲。

阿菲丽娜在“2023年国中SPM华文卓越表现奖(乌冷县)颁奖礼”分享她学习华文的历程,也是她首次在父母面前用华语演讲。

他们家总共有6个小孩,阿菲丽娜排行第二,家里除了她之外,老三和老四也曾就读华小。由于家里没有人能够教他们华文,因此父母只好送他们去补习。然而,他们家只有父亲一人工作养家,没能力长期负担3个小孩的补习费,所以只好忍痛让老三和老四在小学大约四年级时转校,剩下华文最好的阿菲丽娜继续就读华校。

让孩子就读华校的原因很简单,父亲祖基菲里说,他和妻子罗斯拉瓦蒂希望孩子各有所长,如果让阿菲丽娜走一条对马来家庭而言比较不一般的求学路,那么华文便是她的专长了。

不过,做父母的难免会担心孩子无法适应陌生环境。罗斯拉瓦蒂说,阿菲丽娜读小学时还有一些马来同校同学,但升上中学后就只剩她一位马来人,所以刚开学那阵子,父母常到学校给女儿送饭,关心她在学校过得好不好。

身边人的支持很重要,阿菲丽娜如今回想总觉得:“如果当年跟父母说我要转校,而他们又没有让我坚持下去的话,我觉得我现在会留下遗憾。”

阿菲丽娜(中)刚上中学时一度哭着想要转校,她很感激父母当时鼓励她留在华中继续学华文。她说:“如果当年跟父母说我要转校,而他们又没有让我坚持下去的话,我觉得我现在会留下遗憾。”
在困难的道路上迎面而行

身为非母语者,她坦言华文很难学,尤其是古文。可是仔细想想,她觉得每种语文都各有难度,其实只要身边的人肯支持,加上自己又坚持学习,就不会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我从非华裔的角度说,这段路虽然真的不容易,但我还是走了下来。”她向华裔学生喊话:“我能,你们更加能!”

那些阻碍学生报考华文的原因……

近年,SPM华文科考生人数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虽然人数偶有回升,但自2020年起就一直少于5万人。

马来西亚中文促进会主席李金泉说,由于华裔出生率下降,因此目前SPM华文科的考生人数还算可以接受。但如果跟华小毕业生人数比较,就会发现很多华小毕业生上了中学后没有报考SPM华文,这一点值得华社关注。

李金泉说,马来西亚中文促进会走访了三四十所政府中学,发现几乎每所中学都有华文师资不足的问题。

中文促进会走访过全国三四十所政府中学,发现有些中学的学生因为各种因素而不被鼓励报考华文。他说,第一是师资问题,中文促进会走访的每一所中学几乎都有华文师资不足的问题,10年前包括华中(国民型中学)在内,全国约有2500名华文教师,但根据教育部副部长办公室几个月前公布的数据,现有1521名华文教师,“我们要从哪里来填补(空缺)?这是一个大问号。”

第二是时间与空间的问题,比如校方指课表排不上华文课,只能把华文课安排在下午班。第三是校方的态度问题,他透露,有些老师以学生的华文成绩不佳为由,劝学生不要报考华文。也有学校指没有华文师资,要家长自己去找老师来教课,家长不满何以孩子来学校读书,却要家长自行解决师资问题?

办华文教育原本已经不容易,要在国民中学(国中)推动华文教育更是难上加难。蕉赖柏林本国中华文科主任陈晓伟说,国中华文班没有董事部的支持,且往往没有固定的教室,所以无论华文班或华文学会活动都要靠老师和学生自力更生,就像流浪的绵羊那样到处寻找水源。

为了鼓励学生学习华文和报考华文,星洲日报爱华文工委会今年2月颁发“2023年国中SPM华文卓越表现奖(乌冷县)”,奖励在SPM华文科考获A的国中学生,以及他们的国中华文科指导老师。由于经费有限,因此这次的奖励只限雪州乌鲁冷岳县师生,希望日后将范围扩大。

国中开办华文班不容易,星洲日报爱华文工委会因此奖励在SPM华文科取得优异成绩的国中生还有他们的华文老师。
从文化遗产中汲取力量

其实不只SPM华文科考生人数下降,STPM华文科也面对同样问题。许多人对报考STPM华文科存有迷思,以为公立大学录取学生时不会考虑STPM华文科成绩,但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主任潘碧华副教授说,前些年曾有调查显示,华文科考获A和A-的学生,基本上要就读公立大学文科都没问题,甚至也有学生被兽医系录取,所以她劝请大家不要受到误导。

关于学习华文的前景,她从就业、深造、民族文化遗产等方面分析学华文的好处。她提到一个以前她在北京大学读博士时的例子:

当时有一位老师很有名,常有其他科系学生来旁听。有一天有一位电脑系的学生很疑惑,站起来问这位老师:“我们搞科学的、搞理工的都是往前看,我们研究未来的东西和发明东西,让我们得到更多利益,为什么你们读中文的,每次都是读古老的东西,为什么去研究上千年以前的文字呢?”

这位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这位学生,而是问在场的学生:“你能讲出唐宋时期著名的文学人物吗?”这个问题难不倒学生,很多学生举例李白、杜甫、欧阳修和苏东坡。这位老师继续问:“你们能讲出唐宋时期最有钱的人的名字吗?”结果大家都答不上来,老师说答案其实就在这儿,大家自己品一品。

这位老师要点出的其实是文化遗产,潘碧华说,文化遗产是建立我们人生跟价值观的重要一环,“我们懂得唐诗宋词,懂得一些古代成语、故事等等,这些都是人生的借镜,当我们面对困难及纠结的时候,这些都是借镜让我们思考未来。”

潘碧华以“华文——打开人生的出路”为题,谈学习华文的好处与前景。
不要放弃华文思考

华文影响力与日俱增,李金泉说,从《黑神话:悟空》游戏,到DeepSeek人工智能及《哪吒2》电影,华文的经济与文化影响力已扩展至全世界,加上中资公司越来越多,学生如果报读和报考华文,无疑可提升竞争力和得到更多就业机会。

潘碧华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谈学习华文的前景。她说,过去华社需解决经济、温饱等基本问题,但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属于马斯洛第一层(生理)和第二层(安全)的问题都已基本解决,我们不应停留于此,应该着眼于更高层,即“爱与归属”和“自我实现”。像阿菲丽娜,她不需要解决温饱问题,她追求的是自我提升,这是属于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学华文不一定要读中文系,但潘碧华希望大家不要放弃阅读华文书,也不要放弃华文思考,就像现在有些医生工作之余也热爱华文写作。她说:“我们要提倡和推动的不是说你读华文你就一定能从事什么职业,我们希望读华文有多一点人生出路——我们了解我们是谁,了解我们的生命责任,甚至带给别人温暖。”

更多【】:
小学时期就被大学录取,资优生兄弟魏恩义 x 魏恩勇:以人为本是追求目标
动画导演黄翊翔/想像力是人人具备的超能力
重启人生,在停格的梦想里找到另一条道路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