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来源与办学规划,应该是“大人”们的事务。眼光放长远,把郊区那些较为闲置的资源,投入到更需要的城区,容纳更多报读华校无门的学子,是维护华教更好的方式。
闭校、迁校、建校、一间都不能少。这些词组,是华校常见的悲情诉求。特别是现在,随着人口比例下降,更多人一直在劝年轻人生孩子,好让这些孩子以后可以送进华校,维持华文教育,却没正视怎么养孩子的问题。
ADVERTISEMENT
人口比例是降低了,但是人口并没有减少。翻了翻数据,还有约700万人。看回2024年底的数据,相比其他族群,华裔的出生率是有些微的上升。看来过往的老大人们防微杜渐,先创造族群存亡危机感,再鼓励“好好做人”的口号奏效了。只要出生率盖过自然老化的死亡率,族群的成长还算健康。
至于要靠年轻夫妇“壮大”族群,那也太沉重了,以逻辑来说,平均起来一对夫妇要生产超过4个孩子才能覆盖两对老人的代谢率,真是可怕。面对只涨不跌的物价,大家还是顺其自然及时享乐好了。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华校存亡问题,匹夫有责,如今不生孩子渐渐会被调侃成族群“罪人”。但是,生了孩子却送往国际学校又如何?家长有了资源就要为孩子铺路追求更广阔的路径,以及衔接国际院校的教育资源,无可厚非。该不会个人选择就要被标签为妨碍华校发展吧?就像某天你离职创业,旧东家反倒来埋怨你优惠太多,做坏市场?
华校一间都不能少,这是底线,也是长久以来华社抗争的目标,也是我辈从小听到老的一句口号。都知道华校多是百年前的华裔聚集地,由先辈意识到教育需求而设立的,随着地方社群的人口流动,以及经济结构的改变,很多矿场、农耕地、园丘已经换了几代继承人。新生代聚集在城市,反而造成城区华校要靠入学考试或托人靠关系才能挤得进去,每年都有学子不得其门而入。
再来看看郊区的“微型小学”,有的学校全校只有2个学生。老师比学生多,幸福吗?看似不错,集全校的教育资源去倾注2个学子。但是学童本身的想法,有谁去关心?在没有同学的环境中求学,会不会孤单?没有同侪的竞争压力,将来升学到更大的环境才发现原来自己不是唯一,心态会不会崩裂?
本来都说学校是一个小小社会,让孩子在学校里学会群体互动,学会人际关系的协调。2个稚幼学子,对着一群长辈老师,就像大家庭里的最末位小辈,能学到什么?别的学校,毕业了还有校友圈,学弟妹、学兄姐的人际网络关系,更大型的学校还会有社交媒体群组,毕业了还有三分桑梓之情,传承有序,不只是孤独寂寞的读书学习。
近年开课季都会出现类似新闻,闹哄哄的一阵讨论华教悲情,捍卫华校,一间都不能少。一群高官殷商学者把希望都压在小小学童身上,仿佛转校就会让学校无以为继,实在是让学子太沉重。
学生的来源与办学规划,应该是“大人”们的事务。眼光放长远,把郊区那些较为闲置的资源,投入到更需要的城区,容纳更多报读华校无门的学子,是维护华教更好的方式。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星洲日报编务识错、认错、交出责任编辑、承诺不重犯、接受当局调查,负责到底,只求维持一个更好服务国家与社会的运作。
星期五中午,星洲日报八打灵再也总社大门口来了数名不速之客,其中两人举着我们都爱的马来西亚国旗,另三人站在国旗前,面对着一群各语文媒体记者的相机和手机,重复说着他们不满星洲日报刊登没有新月国旗图案的无礼行为。
前同事传来了几张现场照片,我看到并不是有很多靠激进方式出位的马来非政府组织代表来小打小闹,心里庆幸,他们大部份还是有自制能力的。
此事发生后,从头到尾星洲日报第一时间发现错误,第一时间改正和第一时间道歉的同时,即展开内部工作流程自查,领导层并决定当天值勤的副编辑主任与负全责的总编辑停职,以配合有关当局的调查。
这种工作疏忽没有人愿意它发生,它最多是对专业的不够100分尊重,但绝对不会是对国旗和新月的半分不尊重,这是两码子事。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有心人对此大作文章,落井下石,硬把它扯到敏感课题,试图撩起一些爱国人的愤怒,并不足取。
报社这次的失误,喜见许多有识之士、媒体前辈和学者都作了很中肯的评论与提出建设性意见,我深信我那些仍在线上的同业弟妹必定会紧记在心并互相勉励。
从进入报业工作开始,我们每一名从业员都非常清楚,报纸在图与文的报道上,每一个错误都会是“一辈子的错”,因为它已经被印刷成实体报纸流通在外,覆水难收。
当错误发生后,报社方唯一能做也须做的,就是第一时间承认错误,以谦卑的态度与口气解释事情经过,以及处理(交代)方式,要做到骂不还口以防无谓升级,默默改正改好就是。
这次图片错误的前因后果,并没有第二个版本,没有人对爱国有二心,绝对没有人对国旗的设计有异心,我非常有信心警方一定会调查并确定这一点。
有看到一些落井下石的华裔前媒体人和自媒体评论人,以自诩爱国者的姿态,对星洲日报和总编辑陈汉光百般嘲弄和上纲上线,像是有不共戴天仇恨的往死里整,如此以中文来痛斥他们出身的中文报和前同志,真是悲哀的爱国者,还好我无须再跟他们有交流。
星洲日报编务识错、认错、交出责任编辑、承诺不重犯、接受当局调查,负责到底,只求维持一个更好服务国家与社会的运作。星洲日报加油!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