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28日综合电)中国近日突破太空探索,“祝融号”火星车的探测成果、“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的月壤样本纷纷实现重要研究成果。
祝融号研究:“火星曾宜居”
中国火星车“祝融号”探测成果的最新研究表明,火星中低纬度地区曾有古代海洋,且火星曾经历过长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期,表明火星曾长期维持适宜液态水存在的条件。
ADVERTISEMENT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方广有研究员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祝融号”雷达数据,发现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地下10至35公尺深处存在多层倾斜沉积结构,类似地球海岸沉积物。这一发现为火星曾存在古代海洋提供了重要证据。
该成果2025年2月25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
中国科学院方广有研究员领导的团队通过“祝融号”火星车的雷达数据,发现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地下10至35公尺深处存在多层倾斜沉积结构。这些地质特征与地球海岸沉积物相似,为火星中低纬度地区曾有古代海洋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研究团队识别出76个地下反射体,覆盖范围超过1.3公里,且结构特征与地球沿海沉积物雷达成像十分相似,表明这些沉积物可能源自稳定的大型水体环境,而非短暂的融水现象。这一发现为火星曾有海洋提供了关键证据。
这项研究揭示,火星曾有长期温暖湿润气候,适宜液态水的存在。这些沉积物的发现扩展了火星液态水的证据,从极地地区拓展到更适合人类活动的中低纬度区域,“证明火星曾经是宜居的”。若该地区曾有海洋,随着气候变化,水可能以地下冰的形式被封存,可能为未来火星基地提供水资源。
此外,古海洋沉积物保存了火星气候变化的历史记录,研究这些沉积物还能帮助理解火星气候变化的历史,为人类改造火星环境、实现长期可持续居住提供指导。
中国“祝融号”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着陆火星,是继美国后第二个成功部署火星探测车的国家。

嫦娥六号携回月壤 验证全月尺度岩浆洋假说
另外,新华社报导,中国国家航天局组织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嫦娥六号带回的月背样本,验证了月球岩浆洋假说,并提出形成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巨大撞击可能改变了该区域的早期月幔。这一发现为研究月球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关论文于2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期刊审查者认为,称赞月背样品非常重要且有趣、极端新颖性,并认为研究成果值得发表。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副研究员车晓超指出,月球岩浆洋假说始于1970年,认为月球形成初期存在全月范围的岩浆海洋,随着岩浆洋冷却结晶,较轻的矿物上浮形成月壳,较重的矿物下沉形成月幔,残余熔体形成月壳和月幔间的克里普物质层,是月球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假说。
虽然早期研究支持这一假说,但后来的数据表明月球正面与背面的演化并不一致,导致该假说受到质疑,直到嫦娥六号从南极-艾特肯盆地带回的首份月背样品带回的月背样本为这一假说提供了新证据。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龙涛说,“玄武岩是月函岩浆上涌并喷发到月表冷却形成的,能够为研究月球岩浆演化提供直接证据。”
研究显示,月背的玄武岩与正面的样本成分相似,表明月球在形成初期存在岩浆洋。此外,样本的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玄武岩的主体形成年龄为28.23亿年,提供了月球背面晚期火山活动的关键年代学证据。
研究还发现月球正面和背面在岩浆洋结晶后的演化存在差异,推测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巨大撞击可能改变了该区域的物理化学性质。
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探索月球与太阳系早期撞击事件及其深层物质,进一步揭示月球及地球的演化历史,甚至为地球甚至太阳系的早期演化的研究提供线索。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休斯顿26日综合电)美国太空总署(NASA)“好奇”号于2011年11月发射,2012年8月着陆火星盖尔陨坑,以调查火星历史环境是否适合生命,并通过分析采集的岩石样本,发现迄今为止火星上最大的有机化合物。这表明火星上关联生命的化学物质可能比之前观察到的更为复杂。
新华社报道,这项研究已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周刊上。NASA团队日前介绍称,此次分析的岩石样本是“好奇”号于2013年5月在火星盖尔陨坑中钻取的“坎伯兰”岩石。
研究团队利用“好奇”号携带的火星样本分析设备,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癸烷、十一烷和十二烷分子,这些化合物分别由10、11和12个碳原子组成,属于样本中保存的脂肪酸碎片。脂肪酸是地球生命化学成分的关键分子之一,但它们也可以通过各种非生物地质过程产生。
此次研究不仅发现较大有机分子,还为火星有机化学的发展揭示新方向,表明有机分子可能已向生命起源所需的复杂性迈进一步。
据NASA介绍,“好奇”号团队曾在火星上检测到较小、较简单的有机分子,而此次发现的较大化合物不仅拓宽人们对火星有机化学的理解,还为未来将火星样本带回地球、借助更先进仪器进行分析带来更多可能性。
此外,这一发现提升生命相关的大型有机分子能够在火星上长久保存的可能性,缓解科学家关于火星强烈辐射与氧化环境可能破坏有机分子的担忧。研究团队指出,新发现显示火星环境可能比想象中更有利于保存生命所需的复杂有机分子。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