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發佈: 12:13pm 17/03/2025

繪本的旅行

分開

許雪翠

失散

清明節

分道揚鑣

繪本的旅行

分開

許雪翠

失散

清明節

分道揚鑣

許雪翠|即使分道揚鑣,也在彼此的思念裡祝福

文:許雪翠

這個世界上,有些東西需要一雙一對才完整,比如一雙鞋子、一對襪子、一雙眼睛、一對耳環、一雙筷子、一對璧人……丟失了一隻或一個,從此不能雙棲雙宿,就是缺失,也是遺憾。

但偏偏,人間免不了,即使我們希望能一直對對雙雙,也會有離別的一天。

ADVERTISEMENT

3月底,又到。帶著祭品、金銀紙、紙紮物,還有裝在心底的思念,我們要上山去探看離開的人。看看他們過得好不好,告訴他們我們的思念;死亡將我們分開,唯有思念,將我們系在一起。

死別很難。經歷過的人,都知道那種錐心的痛,但這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生命功課。

無論社會地位和世俗成就,無論家財萬貫還是一貧如洗,無論樣貌美醜,生命從來很公平,死別這功課,沒人逃得脫。

大人面對死亡和別離,尚且不易,天真稚氣的小孩和懵懂的少年,就更難了。他們內心會浮現很多問題:“為什麼爸爸/媽媽會死?為什麼老了就一定要死?死了就不見了嗎?死去的人會去哪裡?真的有天堂嗎?如果真的有天堂,我可以去找他嗎……”

如果家中養寵物,也許要更早地面對離別。朋友家狗狗離開後,他7歲的女兒就傷心失落了一整個星期,不斷問“為什麼狗狗不可以不要死?為什麼他不要我了?”

我們要怎麼跟孩子開口說死亡?生命教育那麼難,我們要從何下手?如果你問我,我的答案永遠只有一個——讀繪本吧!陪著孩子一起讀生命教育主題繪本!我在閱讀生命教育主題繪本的過程中,掉過不少被觸動的眼淚,也療愈過無數回。
這個清明時節,要跟大家一起來讀一本非常感人也非常有意思的生命教育繪本——《我們永遠不分開》!

簡介裡說,西班牙插畫家瑪利亞·希龍在森林裡“一個童話般”的房子里長大,難怪她在《我們永遠不分開》這本繪本里,採用的顏色都是鮮豔明亮的,彷彿就算有一天不小心分開,也不是黑暗絕望的一件事。

曾經以為一家人都不會分開

封面,就是一片靚麗的鮮紅!就連小女孩的裙子,也是紅色的,也許,紅,才能襯托出藍色小鞋子;前環襯的一排店屋,外牆顏色也很鮮豔——鮮綠、硃紅、藤黃,都是明亮的色澤。
稍加留意,櫥窗裡擺放了好些好看的鞋子和靴子,再看仔細,只有藍布鞋是一雙的,其他都只是單邊一隻的鞋子。這意味著什麼呢?是人世間總有離散嗎?

故事開始。鏡頭拉近,從店裡看出去,小女孩就站在櫥窗外。文字3行,簡單:

“我們是天生一對。
我們是一雙鞋子;
一雙分不開的鞋子。”

看起來,故事會以小鞋子內心獨白作為第一視角來創作;翻開第二頁,小女孩站在試裝鏡前,欣喜地垂首望著腳上的藍布鞋。但作者寫的是“我們是彼此的另一半。”這樣的心理描寫技巧,很快帶領讀者進入故事的情境,進入小鞋子的內心世界裡。

“我們曾經一起奔跑。”

“一起跨過障礙。”

“一起不停地跳舞。”

“甚至一起睡覺。我們永遠不分開!”

四大跨頁,圖畫簡潔,文字簡練,勝千言!


孩子讀這些文字和畫面,會想像小鞋子的“在一起”,但大人讀,可能會別有所悟。這幾頁,讓我想起在天上的孩子的爸。我們也曾經攜手走過很多日子,跨過很多障礙,在育兒路上共舞,在異中求同,曾經以為,我們一家人永遠不會分開!

但就像繪本里接下來說的:“有一天,可怕的事情發生了!”
(讀到這裡,不得不佩服作者。明明寫的是小鞋子不是嗎?)

少了另一半還有什麼用?

我們家最可怕的一天,就是孩子的爸爸被確診癌症4期;而對小鞋子來說,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其中一隻不小心被樹枝勾破了,主人的媽媽決定將她們丟掉!這簡直就晴天霹靂!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2:00pm 15/04/2025
许雪翠|当悲伤变得很大时 可以说出来

趁着开斋节短假,将最近爆火的Netflix影集《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一口气看完。看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也许因为我是妈妈,家中育有青少年(小禹正好也是13岁,跟剧中男主角同龄),也许因为一镜到底张力太强,值得思考的点太多,让人看完后仍感心有戚戚,难以平息。

这部剧的编剧和演员功底都非常深厚,不只深入探讨了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更细腻地表现了霸凌事件带来的心灵戕害。有人说,这简直就是“家长教科书级别”的神级影集,每个家长都应观看,都会有所启发!

如果单挑一个最让我深思的点,应该就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家庭压力下,孩子内心的难过、压抑和愤怒,该如何被及时发现?大人该怎么做,才能将内心逐渐扭曲,逐步走向黑暗的孩子拉回有光的地方。在一切都还来得及以前。

我们的学校,课太满,要赶的课纲太多,根本没有缝隙容下情绪教育。但是我们每个人不都有情绪吗?别说小孩,大人有时心情也会莫名沉到谷底,不想说话,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儿,只想一整天都卷缩在沙发里。


当我们生气、害怕、愤怒、觉得憋屈……当这些令人不舒服的消极情绪来袭,该如何排解?当学校没办法教情绪教育时,父母是不是就得补上?

问题在于,关于接纳与排解消极情绪的议题,父母也没有学过。上个年代,大家也都是在压抑、埋藏、无视、忽视与否定负面情绪下长成大人再成为父母的,突然要转换成“引领者”,还真不容易!好在,我们可以在陪伴引导孩子时,一步步重新学,也是好事!

给家长与孩子的情绪主题绘本

这一期,就给大家推荐美国资深心理学博士黛博拉·塞兰妮的绘本《妈妈,我好难过怎么办?》。这是一本给孩子(也给大人)提供面对和排遣难过的绘本。


英国著名育儿真人秀节目《超级保姆》制作人乔弗洛斯特就说了:“这本书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对自己的感受有所体察,是父母教导孩子走出积极人生的第一步。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不光需要父母的温柔以待,还需要能在精神和情感上实现自我重振的力量之源。”

是的,觉察情绪、接纳情绪并加以消化排遣,是人生重要的功课!

情绪主题绘本很多,像《我的情绪小怪兽》《菲力的17种情绪》、还有由另一位美国知名儿童心理咨商师康娜莉雅·史贝蔓编著的《我的感觉》8册情绪主题绘本,都是畅销全球的情绪教育绘本。

这本《妈妈,我好难过怎么办?》算起来,内容不会让人“太意外”,但是,能够让父母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同时学到“方法”,这点很重要!(没人给家长采编情绪教育教科书,感谢有情绪教育绘本。)

做什么事都不开心

“我有时候好难过,难过得哭起来。”

开篇,左页短短一行字,右边手插裤袋垂首饮泣的伤心男孩。孩子应很快能共情。

作者表示,难过的时候,我们不只会哭,还会藏起来,会乱丢东西宣泄。

“我有时好难过,难过得做什么都不开心。收到礼物不开心。吃冰淇淋不开心。看着篮子里的小兔子,也不觉得开心。”

读完这些,“具象化”,是我首先想到的词。感受和情绪是如此细微而感性的,甚至往往无以名状。如果我们想要教孩子觉察情绪,就得先帮助孩子,学会形容那股胸口里的郁闷感觉。

把悲伤赶跑的方法

这天,作者写道——“这天,我见到了一位咨询师。她能帮助我了解自己的感受。”

很多时候,固有的社会标签,会让我们停留在“去见辅导员的都是精神有问题的,我没‘严重’到需要去见的程度”。我想因为作者本身是资深心理学家,所以能点出“咨询师能帮助我了解自己的感受”这个重点。

咨询师告诉男孩:“有时悲伤会变得很大很大,大到把所有地方都占满,大到快乐没地方可去。所以,怎么能让悲伤小一点儿,让难过少一点儿?”


是的,悲伤和难过的感受,是真实的,而且会“变大”。我们不能再用打压式教养手法:“这有什么好哭的?有什么好难过?”

而将自己的,和孩子的悲伤和难过硬生生压下,仿佛只要说没有,难过就会不见。

既然难过是真实的,我们就要允许凝视它、拥抱它、不批判它,再学习化解。作者指出其中的方法,可以哭、可以暂时躲一躲、可以说出来、可以画出来、可以捏粘土、可以抱柔软玩偶,同时也可以听喜欢的音乐、闻闻花香或尝尝美味健康的美食。


“多花些时间接触大自然,也能把悲伤赶跑呢!”排遣负面情绪,我们总忘了大自然!大自然里的阳光、微风和绿色,真的很疗愈,如果我们可以在心情低落,不想踏出家门的时候,说服自己或孩子,走出去,去一趟公园,深呼吸,或许就会好很多。

善用5种感官缓解低落情绪

绘本的后面,附有“成年监护人实用指南”,提醒家长该如何留意婴儿与学龄前幼儿的低落难过情绪信号。尤其这个低幼阶段的语言发展尚未成熟,但情感上又比较敏感,会通过哭喊、烦躁或抱怨身体不适如胃痛、头痛、耳朵痒等来反映和表达,我们应该觉察并应对。

指南里也提出应对方法,建议家长要善用“5种感官”——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来缓解低落的情绪,让孩子能从低落和无精打采的沮丧感和无力感中,逐渐恢复生机。


当然,我们不必排斥难过的心情,不必急着将它赶走。负面情绪是情绪感受的一个部分,我们要教会孩子观察与觉知,同时让他们知道,难过时尽量不要自我封闭,让自己越陷越深,要懂得走出来的方法。


我一直在想,倘若《混沌少年时》剧集里那男孩,在被标签与霸凌的时候,有内建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愈机制,是不是就能避免后来的一场悲剧。

如果教养路上,我们能做对几件事,其中一件必定就是,协助孩子建立稳健的内在情绪接纳与自愈机制,而且是,越早越好。那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棒的成长礼物!

愿我们都能与难过同在,又能及时走出悲伤,积极拥抱生活,向阳生长。

《妈妈,我好难过怎么办?》

文:黛博拉·塞兰尼(美)
图:凯拉·泰斯(美)
译: 刘宣谷

黛博拉·塞兰尼
她是心理学博士,美国艾德菲大学的教授,还是一位获奖作家和心理学家。她拥有三十多年的执业实践经验,专门研究焦虑症、抑郁症、创伤和产后疾病,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援与治疗。

她曾在多家学术期刊发表抑郁和心理创伤的相关论述,并接受过《纽约时报》、美联社和NPR(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等多家媒体的采访。此外,她还是走上TEDx演讲台的演说家,并曾担任NBC电视节目《法律与秩序:特殊受害者》的技术顾问。

她出版过《您的孩子和抑郁症》(Depression and Your Child)《康复信》(The Recovery Letters)《鼓舞人心的希望》(Inspiring Hope)等书。

凯拉·泰斯
她是童书作家兼插画家,是图画小说家还是一位充满蓬勃生机的服装裁缝,出身于一个被艺术和音乐包围的家庭。泰斯的工作室位于纽约州中部,工作室里塞满书籍和布料。除此,泰斯还会和丈夫一起为两个女儿的足球比赛和音乐剧演出应援助威。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