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发布: 7:10am 20/03/2025

倪可敏

厕所

卫生

郭碧融

漫谈时事

厕所之父

星洲人时事观点

郭碧融.“厕所之父”其实是一种荣誉

尽管有人称是“之父”,这或带有几分调侃的意味,但公厕的水平绝非小事。

在刚过去的农历新年期间,我与父母和亲戚们前往泰国曼谷旅行。坦白说,我并没有特别喜欢曼谷──炎热的天气、拥挤的人群、市区的交通拥堵。

ADVERTISEMENT

尽管如此,曼谷却有一个地方让我留下非常良好的印象,那就是公厕。

无论是机场、咖啡馆、食店、庙宇还是巴刹的厕所,地板都很干净,没有积水、鞋印、卫生纸、毛发等杂物。

还有,马桶的坐垫没有鞋印,马桶内的水清澈见底。更难得的是,厕所内的空气竟然没有飘着恶臭味。

因此,曼谷的公厕,加上当地人的亲切态度扳回了一些分数,让我不至于厌恶这座城市。

反观本地,公厕总是予人脏乱的印象──地面潮湿、坐垫上有鞋底的泥印、马桶内有冲不干净的“残留物”,以致有些人宁愿憋尿憋屎,也不愿意踏入公厕半步。

与城市内巍峨的高楼大厦相比,公厕虽然只是微小的组成部分,但它能解决公众的生理需求,是人们无论去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不可或缺的设施。

看似微不足道的公厕,实际上可以展现一个地方管理者的素质和当地人民的文明程度,所以公厕可以被视为一个国家的门面,比如日本的公厕因干净而闻名全球,备受游客赞赏,根据《日经》报道,公厕正在成为日本的观光地点,甚至有收费的导览团。

新加坡永续发展及环境部最近就宣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9:00pm 17/04/2025
林怡.从一碗叻沙看马中“民相亲”

马来西亚以其多元文化为对外交流提供了天然的软实力土壤,而中国民众对海外文化的兴趣,也正从表层的认知走向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共鸣。

在区域格局快速演变、地缘合作不断重塑的当下,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马来西亚,不仅是对马中关系半个世纪友谊的回访与致意,也为未来合作开启了新篇章。这场元首外交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政策层面的协同推进,也有望将那份“文化的温度”悄然传递、深植于两国人民的日常之中。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国家关系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依靠宏观战略合作,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民间理解与文化共鸣。而这些自发的“民间外交”,往往就藏在厨房餐桌,藏在街头巷尾,藏在日常的烟火气里。

在这些温柔而具体的文化连接中,叻沙是令人难忘的代表。我自己也是叻沙的忠实爱好者。无论身在马来西亚、中国,还是非洲、南美洲,我总是念着它的名字,推荐它的味道,自封为“叻沙在中国的代言人”。第一次吃到叻沙,简直惊为天人:那不是温柔的安抚,而是一种来自异地,却直击内心的浓烈与震撼。叻沙的魅力,在于它包容而浓郁的层次感。姜黄、香茅与南姜,是马来人厨房里的灵魂香料;虾酱的发酵工艺,与中国福建广东的味道有着天然相通;咖喱的辛香,则源于印度香料文化;米粉的加入,则来自华人对汤面的一贯偏爱。一碗叻沙,融合了马来人的热情、印度人的厚重、华人的家常——就像马来西亚这个国家一样,不是某一种文化的独奏,而是一场包容万象的合奏。

在马来西亚生活多年,见证过无数这样的文化碰撞与融合。中国游客在鸡场街夜市排队买榴莲雪糕,马来西亚留学生在北京开设拉茶快闪店,小红书上的年轻人分享第一次吃椰浆饭的体验,感慨“比椰子鸡更椰子”。这些微小的互动每天都在发生,构成了马中关系中最柔软、也最坚韧的连接。

还记得2012年我回北京时,特地跑到亮马河边一家并不出名的东南亚餐厅,只为吃上一碗叻沙解“乡愁”。那时,马来西亚菜还算是小众的存在。10年后,我坐在北京一家人气爆棚的马来西亚餐厅里,菜单上的国民美食应有尽有,服务员报菜如数家珍,食客点餐也颇有章法,一看便是常客。我的邻座是一群正在计划旅行的中国大学生,点了叻沙和拉茶。他们一边吃,一边讨论马来西亚的“必打卡地”:是该去登神山,还是该在槟城坐三轮车;有人说“马六甲才是文化根脉”,也有人力挺“沙巴的海才是精华”。这样的场景让我会心一笑,有种“内部人士”和“旁观者清”的“双重优越感”,也意识到: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其实一顿饭就足以开启好感,一勺汤便能种下一颗认同的种子。

在当前全球政治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传统的地缘战略固然重要,但“文化的亲近感”正逐渐成为决定国际合作深度与韧性的关键因素。马来西亚以其多元文化为对外交流提供了天然的软实力土壤,而中国民众对海外文化的兴趣,也正从表层的认知走向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共鸣。在这一趋势中,味觉无疑是最少设防、也最容易建立信任的文化入口。无需语言,无需背景,只要愿意尝试,瞬间便能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曾有友人形容,每次带中国朋友去吃叻沙,从试探到惊艳,再到“上头”般的上瘾,是一场“味觉转化”的全过程。马来西亚美食的丰富,食物所承载的情感与认同,使这类“日常外交”成为两国关系的底层支撑。而像这样自发的“美食推销员”与文化传播者,正越来越多,也正是他们的存在,为马中关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热度与动力。

叻沙的椰浆浓郁,香料奔放,但其中也有米粉的温和与调和。它既浓烈,也亲切;既具有本土个性,也能唤起异乡人的熟悉感。某种意义上,马来西亚对中国也正如这碗叻沙——战略上是协同的伙伴,情感上是共鸣的朋友,文化上是共餐同席的知己。马中友谊已走过半个世纪,从政坛高层到百姓餐桌,基础深厚,路径宽广。习近平主席此访,恰值建交50周年之后的新起点,也象征着两国关系将迎来新的“加香加料”时刻。

愿未来的马中关系,也如这一碗叻沙:在融合中慢炖,在热气中升温,在一勺勺的尝试与分享中,走得更稳、更深,也更有滋味。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