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伊斯兰恐惧症现象出现,部分国家和地区对伊斯兰及穆斯林群体存在严重误解,甚至采取歧视性政策。这种偏见的形成,往往源于对伊斯兰文化的陌生和误解,而我国和睦相处的“成功经验”,正好可以为全球提供一个积极的示范。
配合“打击伊斯兰恐惧症国际日”,我国外交部特别发表声明,重申了我国坚定不移地致力于消除伊斯兰恐惧症,以及所有基于宗教或信仰的暴力与仇恨行为的立场。其实作为伊斯兰是官方宗教的国家,我国的实际经验已经清楚表明,任何宗教都是可以和睦共处的,只要做到尊重人权、包容信仰多样性,那便是实现社会稳定与和平共存的关键;而我国也实质性地向世界展示了这一可行模式。
ADVERTISEMENT
消除伊斯兰恐惧症不仅是我国作为多元宗教国家的责任担当,也是我们长期以来致力于促进多元文化、文明和宗教和谐共存的体现。事实上,作为一个多元种族和多宗教共存的国家,我国在维持社会和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奉行温和的伊斯兰传统,同时尊重其他宗教信仰的权利,使各族群能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存。
这种宗教宽容的氛围,不仅塑造了稳定的社会,也向世界展现了伊斯兰的平和与包容面貌。
马六甲古城区便是这一和谐共存的生动例证。在一条老街上,清真寺、印度庙和佛寺并存数百年,展现了不同宗教信仰在同一空间里相互包容、和睦相处的现实。这一真实场景向世界证明,不同宗教信仰不仅可以共存,更可以彼此尊重、共同发展。而这种和平共处的模式,恰恰正是世界各国在应对宗教冲突和仇恨问题时,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伊斯兰恐惧症现象出现,部分国家和地区对伊斯兰及穆斯林群体存在严重误解,甚至采取歧视性政策。这种偏见的形成,往往源于对伊斯兰文化的陌生和误解,而我国和睦相处的“成功经验”,正好可以为全球提供一个积极的示范。
我国呼吁联合国任命专门负责打击伊斯兰恐惧症的特使,便是旨在致力于消除多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对穆斯林的偏见和误解。此举也能推动各国在文化和宗教多样性的基础上,促进相互谅解,大马也可以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宗教和谐共存的真实案例,让让更多人了解伊斯兰的真正精神——和平、宽容与包容,减少不必要的相互误解。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曼谷30日综合电)缅甸周五(28日)发生7.7级强震,震后的救灾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一名联合国驻缅甸的中国工作人员刘崇(音译)表示,目前灾区最需要的是恢复电力,此外大型机具、粮食与基本生活物资的短缺,也让救援进度一再陷入困境,并呼吁国际救援团队提供协助。
《巴士的报》报道,刘崇直言,高温天气是救援行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缺电问题让灾区的生活雪上加霜,因此恢复供电是首要任务。他强调,目前缅甸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停电、缺水,且完全无法通讯”,由于缅甸处于旱季,曼德勒与首都内比都的气温动辄超过40摄氏度,断电后没有冷气、没有电风扇,无法降温,灾民生活极为艰难。
除了电力,刘崇强调,灾区极度缺乏粮食与基本生活物资,特别是妇女与儿童的需求更加迫切。他表示,目前最需要国际救援团队的协助,联合国也在努力调度粮食与非食品类物资,预计可供应给100万人,并将集中提供给单亲家庭、身心障碍者家庭、怀孕后期的妇女以及5岁以下儿童的弱势族群。
不仅如此,由于当地缺乏大型机具与救援设备,使得搜救队只能向民间企业借用机具,目前仍有大量民众受困瓦砾中,然而存活机会不高。
联合国昨日表示,由于缅甸的医疗物资短缺且基础设施受损,使得救援工作面临阻碍,急需紧急人道主义援助。联合国在与人道主义伙伴组织合作,展开紧急救援行动。
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厅(OCHA)指出,目前极需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支援灾民,只是医疗物资的短缺,道路和通讯基础设施的受损,严重阻碍救灾工作。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