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國際

|

即時國際

發佈: 10:21am 23/03/2025

中國

日本

經濟

王毅

高層對話

中國

日本

經濟

王毅

高層對話

经济高层对话达成20项共识 王毅:中日互为伙伴非对手

经济高层对话达成20项共识 王毅:中日互为伙伴非对手
日本外相岩屋毅(左)与中国外长王毅相见欢。(图:美联社)

(东京23日综合电)第6次中日昨天在东京召开,共达成20项重要共识,其中之一是关于福岛核废水排海问题和水产品输华问题,反对日本单方面启动排海的立场没有变化。

双方重申,完整准确全面理解2024年9月20日发表的共识,确认持续开展针对排海的长期国际监测和中方独立取样监测,在结果没有异常前提下,就日本水产品输华问题开展相关磋商。

ADVERTISEMENT

中国外交部指出,中国外交部长与日本外交部长岩屋毅共同主持第6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双方15个政府部门负责人出席。与会各部门围绕宏观政策、经贸投资、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生态环保、人文交流、区域合作进行深入沟通,规划下步合作,达成广泛共识。

王毅提到,时隔6年举行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旨在落实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加强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沟通,为传统合作固本强基,为新领域新模式合作拓展路径,共同绘制中日经贸合作的新蓝图,为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提供坚实经济支撑。

他指出,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双边贸易增长了300多倍,连续15年保持3000亿美元(1.33兆令吉)的高水平,累计双向投资近1400亿美元(6217亿令吉)。

王毅说,双方产业合作紧密,经济利益深度融合,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利益,也充分印证中日互为伙伴而非对手;互为机遇而非风险,应当相互支持而非彼此割裂。

他说,面对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单边保护主义甚嚣尘上,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日两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应当树立正确相互认知,展现责任担当,以创新思维共谋发展,给合作共赢做“加法”,对问题分歧做“减法”,为全球经济注入新动能,给动荡世界提供确定性。

王毅总结指出,这次对话范围更广、讨论更深入,增进了相互理解,增强了合作信心。充分印证中日经济合作具有坚实基础、广阔前景和内生动力。面对单边保护主义肆虐,对话发出了支持自由贸易体制、遵守国际贸易规则、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声音,可谓正当其时,将会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双方要进一步开阔思路,拓展新兴领域合作,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持续注入新内涵。

另一方面,王毅同一天在东京与岩屋毅会见时,声称中日互为重要近邻,两国关系意义超越双边范畴。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双方应落实好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坚持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增信释疑、凝聚共识,维护两国关系正确方向,深化各领域互利合作,推动双边关系行稳致远,为两国和亚洲和平繁荣作出贡献。

王毅强调,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日本战后重返国际社会的重要前提,是日本同周边国家发展关系的政治基础,更是检验日本能否恪守和平发展承诺的重要标准。

他也说,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对历史和台湾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必须严格履行,不应模糊倒退。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载明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规定应予严格遵守,表明声明连同条约一体,构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两国关系指导文件,必须一同恪守,不容歪曲破坏。中日关系的改善势头来之不易,维护好两国关系政治基础尤为紧要。

这次的日中外长会谈,是岩屋毅去年12月访华之后再度举行。日本《共同社》报道,岩屋毅在这次会谈就中国在包括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在内的东海和南中国海的活动、以及日本人被拘等问题表示了关切。

岩屋毅就日中关系强调“需要反复密切沟通并一起发挥作用”,“包括解决问题和悬案在内,构建能够坦率讨论的关系很重要。希望描绘这一道路”。

王毅这次访日,与岩屋毅、韩国外长赵兑烈昨天在东京举行第11届中日韩外长会议,是2023年11月釜山会谈以来,中日韩三国外长再度碰面会谈。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7:20am 29/03/2025
邱立本.语言的政治与政治的语言

中國新一代說流利普通話,破除三百多種方言限制。印度有七百餘方言,靠英文溝通,但說流利英文人口只有一成。中國語言政治的勝利,對比印度政治語言的失敗。

语言是最大的政治。一国只有统一的语言,沟通无障碍,才能凝聚民意。印度的现代化之路,就是被语言的“碎片化”拖了后腿,不仅方言多,文字也多。中国则是历史运气好,方言虽多,但却有统一的表意文字,可以超越“十里不同音”的隔阂。

印度独立后的现代化发展,长期滞后,很多去印度观光的各国旅客,都被那些脏乱的情况所吓倒,经济的发展也大幅落后于中国,背后是社会治理的失败,而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原因复杂,但各方都认为印度种姓制度的歧视,划地自限,是严重内耗。

印度最巨大的内耗是方言太多,起码七百多种,各说各话。政府承认的方言与文字也有22种。知识界和专业人士靠英文沟通,但能说流利英文的人不到人口一成。

印度一些政客长期自我忽悠,说语言混杂是文化多元化的表现,彰显印度民主。但经济学者的研究则指出,一国之内民众无法沟通,会拖慢经济发展的步伐。

中国也历经语言分裂之苦,全国的方言估计有三百多种,但中华民族的福气则是文字统一,自秦始皇以降,书同文的传统,不绝如缕。汉字成为多元民族的黏合剂。历史上,即便非汉族入主中原,也被汉字和儒家文化经典所同化,从元朝到清朝,外族统治者都进入了汉字的天地,元曲和清代的诗词,都丰富了华夏文明,康熙主导的《康熙字典》、雍正的《大义觉迷录》、纳兰性德的凄美诗词,都惊艳中华文化圈。

中国的方言纷杂,但依靠着汉字的联系,让全国民众都可以心灵相通,广东人和山东人讲话“鸡同鸭讲”,但却可以为同一首唐诗而共鸣。这也是世界史的奇迹。1949年两岸分治之后,政治价值南辕北辙,但在语言政策上都一致,都力求“语同音”,无论是国语还是普通话,注音符号还是汉语拼音,都是殊途同归,让两岸人民的交流没有障碍。

这都是中国比印度优胜之处,今天中国的新一代都能说流利的普通话。这样的“语同音”现象,其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

中年以上的中国人,都记得多年前不同省份沟通的困难,发音不同往往导致各种的误会,但如今中国年轻人普通话标准,光听说话,往往分不清楚他们来自哪一个省份。这都是多年来“推广普通话”的结果,落实语音“全国一体化”。

今天印度不同地域的年轻人交流,常常有困难,识字率只有七成多,而中国识字率近九成八。这都是中国语言政治的胜利,也是印度政治语言失败的见证。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