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從這起風波中汲取教訓,擬定完善措施和政策,系統性地應對全國各地的類似事件,解決廟宇的土地法律問題,以免引發爭議,影響社會和諧。
ADVERTISEMENT
吉隆坡斯里巴拉卡里雅曼興都廟(Kuil Dewi Sri Pathrakaliamman)面臨拆遷問題,引起各方關注,一旦處理不慎,可能會升級成種族和宗教課題,影響社會和諧。
簡單回顧事件的來龍去脈,有助於理解這起風波,為尋求共識鋪墊基礎。
該興都廟位於吉隆坡印度清真寺路,已有逾百年歷史。在2014年,吉隆坡市政局在廟宇委員會不知情下,把包括廟宇土地在內的整個地段出售給一傢俬人公司,埋下這起風波的伏筆。2016年,政府與私人公司多次試圖讓廟宇搬遷,談判持續進行。
相關私人公司提出在該地興建清真寺的計劃,根據廟委會的消息,清真寺動土儀式定於3月27日舉行。
眼見動土儀式日益逼近,事態緊急,廟委會於上週四在大馬律師公會前主席安美嘉、捍衛自由律師團(LFL)及律師蘇仁登的陪同下召開新聞發佈會,公開促請團結政府介入斡旋,以拯救這座擁有超過100年曆史的宗教和文化遺產。
事件攤開在陽光下,迅速攫取社會的注意。有者認為,應依法行事,以土地擁有者的產權為重,遷移斯里巴拉卡里雅曼興都廟;也有人從文化、社會、歷史因素的角度出發,要求保留該興都廟。
當事件涉及宗教、文化、歷史、社會等複雜元素,它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法律問題,無法簡單一刀切。
該座興都廟不只是信仰中心和歷史遺蹟,更是文化樞紐,據廟委會透露,他們每週都會在廟宇舉辦印度舞婆羅多舞蹈、Sangeetam南印度音樂、Thevaram舞蹈、誦讀課程及瑜伽課,惠及當地人。
最理想的情況是:沒有發生拆遷事件,斯里巴拉卡里雅曼興都廟繼續發揮宗教、社會功能,成為吉隆坡多元文化的象徵。
遺憾的是,吉隆坡市政局當年把相關土地賣給私人公司,釀成這起風波。而這原本不該發生,畢竟政府有責任維護並保存文化與歷史遺蹟。
事已至此,雖然應該追究市政局當年售地的決策,但當務之急是妥善解決問題。
基於我國社會的兩極化現象日趨嚴重,種族與宗教課題層出不窮,當局應謹慎處理這起風波,尋求妥當的解決方案,防止政客煽風點火,激化矛盾。
雖然吉隆坡市長麥慕娜承諾,斯里巴拉卡里雅曼興都廟可正常運作至搬遷工作完成,但這並未真正解決問題,因為興都廟仍可能搬遷。
遷廟難道是唯一的解決方案?有沒有其他更適當的替代方案?
在面對類似問題時,我們須跳脫零和博弈的框架,致力於達致共識,尋找雙贏之道。
公正黨巴西古當區國會議員哈山卡林、捍衛自由律師團(LFL)總監再益馬烈等人都提到另一個解決方案:保留興都廟,並在旁邊的空地興建清真寺。
這不失為一個雙贏的方案,一來無須拆除興都廟,二來,也落實了在當地興建清真寺的目標。再者,興都廟與清真寺比鄰而立,反映我國多元文化之際,亦可促進族群融合。一舉三得,當局應慎重考慮此方案。
另外,政府也應從這起風波中汲取教訓,擬定完善措施和政策,系統性地應對全國各地的類似事件,解決廟宇的土地法律問題,以免引發爭議,影響社會和諧。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