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艺文

发布: 7:00am 24/03/2025

建筑

波兰

吴伟才

Zdzislaw Beksinski

建筑

波兰

吴伟才

Zdzislaw Beksinski

吴伟才/失常的悲情天才——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Zdzislaw Beksinski)

作者:吴伟才

吴伟才/失常的悲情天才——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Zdzislaw Beksinski)

吴伟才/失常的悲情天才——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Zdzislaw Beksinski)
贝克辛斯基从没受过正式的美学训练,但他却是波兰出名画家、雕塑家、摄影家,这一切都是他与生俱来的才华。

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的画作无疑是引人瞩目的;因为它的阴暗,因为它的控诉力,更因为它那股超现实的后文明悲情主义。你一眼就能认定这是个天才,但假如你多看几幅,压力来了,一股近乎对人类文明绝望的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ADVERTISEMENT

贝克辛斯基1929年生于。或许这年龄的波兰人,仍在一份曾被灭国的余痛中长大,导致他对人世中不平等及权威的压迫有着极敏感的触觉——他对太多自己所能看到的都失望了。

其实他是学的。但他不喜欢建筑,或许建筑学无法抒发他那愤怒与不满的情怀。他也从没受过正式的美学训练,但他却是波兰出名画家、雕塑家、摄影家,这一切都是他与生俱来的才华。

吴伟才/失常的悲情天才——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Zdzislaw Beksinski)

最初他归纳自己的画作属于巴洛克及哥德式——有巴洛克的张扬也带有哥德式的阴暗与严肃——但很快他就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超现实主义,而且是绝对悲情的超现实主义。

其实那个画出“变形时钟”的达利也是个超现实主义,但达利的超现实画作里处处也透露着他的人世哲学观,当然贝克辛斯基也一样表达自己的看法,但几乎都是阴暗失常的——用天才般的技法,画出最震撼的悲情。

吴伟才/失常的悲情天才——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Zdzislaw Beksinski)

吴伟才/失常的悲情天才——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Zdzislaw Beksinski)

他不喜欢人群。虽然他会在人群里另有“人设”,表现得温和、得体、平和,甚至一点幽默,但他其实真的不喜欢人群,也不喜欢他人凭自己想像去评介自己的作品,所以他从来不标示画作题目。他也不喜欢去看别人的画展,除了画画,就躲在房里写他的古怪超现实小说,也不发表,更别说出版成书了。贝克辛斯基还有一个极为私密的世界,就是他的音乐,从瓦格纳的大块头古典交响乐到BadCo.的重金属摇滚,几乎是一天到晚没有停歇过,他甚至曾经说过:“我能够从这些音乐里看到世上正在纠缠的一切”,他创作的时候,什么音乐都好,一定在身边响着。

他的画作,揭露式地画出生命的卑微、宗教的虚伪、权威的霸道、激情的沦落、灾难的无情,人心的腐烂,每一幅画,无论布局、色彩、线条,手法都是那么地高超细致,无论是第一眼还是靠近观察,他画作的气势,诉求,冲击,都那么地直透人心,震撼度常常让人难以招架,但老实说,那不一定是一次次愉快的体验。

吴伟才/失常的悲情天才——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Zdzislaw Beksinski)

艺术与悲剧的人生

然而更诡异是,当有人询问他“阁下的画作为何总是那么灰暗绝望”时,他回答竟然是:“怎么?你们觉得灰暗绝望?我自己倒觉得它们都挺幽默的。”

1977年他搬回波兰首都华沙时,甚至就在家里后院把自己一整个系列画作尽数烧毁,并且连这系列的任何资料或草稿都不留下来。

90年代他也开始跟电脑数码搭上了,更加变本加厉,那种超现实绝望更为淋漓尽致。

吴伟才/失常的悲情天才——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Zdzislaw Beksinski)

吴伟才/失常的悲情天才——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Zdzislaw Beksinski)

1998年,他妻子离世。第二年圣诞节前夕,他唯一的儿子利用毒品来自杀身亡,尸体还是老贝克辛斯基自己发现的。

谁都不清楚这位老人最后几年如何生活。他在华沙也算颇有名气,生活应该是过得去的。2005年的2月,他在家里被发现身中17刀身亡,刀刀致命,死时76岁。最后抓到凶手,原来是一位多年好友的儿子干的,很年轻,才19岁,原因是借钱不遂。这小子想借的数目其实只约为100美元。

人生无常,有时,甚至失常。或许一切皆有无法解释的因果,但对于一位才华如此精彩的画家,我们不禁想问:怎么他一生里,就只能看到人类世界里的阴暗面呢?

更多文章:

新生代鼓声 震慑人心激荡舞台
西北孤鸟/《鞋匠精灵》:环保童话的现代突围与叙事迷思 
演员歌手传授平衡之道——《休。启2.0》音乐祭系列分享会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15pm 11/04/2025
工程师协会:正视地震风险 建议设抗震设计机制

(八打灵再也11日讯)马来西亚工程师协会(IEM)呼吁社会各造正视我国的地震风险,并提出数项建议,以提升大马在面对地震时的准备与韧性。

该协会发文告指出,大马虽然不处于“火环”地带,长期被视为地震风险极低的国家,但历史记录与地质情况显示,我国并非完全不可能没有地震。

部分建筑不足应对地震

文告提及,我国建在软土或填海土地上的高层建筑,较容易因远距地震产生共振效应而感受到震动;而本地发生的小震则较容易影响低至中层建筑。

“我国建筑设计多以风载为主,因此部分建筑已具备应对远震的小幅震动的能力,但尚不足以应对真正的地震风险。”

为此,该协会建议,大马应逐步建立一套合理的抗震设计机制。

“首先,规范制定者应发展出适合本地低至中等地震活动的抗震设计理念,而非直接套用高震区的设计标准。过度强化抗震要求并不现实,但至少应设定一个全国统一的最低设计门槛,如不低于0.07g的地震加速度。”

文告续指,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工程规范的执行必须有法律保障。

“即便技术规范完善,若缺乏法律的强制力,仍难以在实际工程中全面贯彻。地震风险管理不仅是技术性问题,更涉及社会、经济与政治层面的决策。”

增强韧性追求“地震不毁”

至于设计工程师,则应跳脱传统只考虑重力与风力的设计思维,逐步纳入抗震设计理念,核心在于提升结构的耗能与变形能力,以在地震时避免倒塌。

“抗震设计并非追求‘地震不倒’的理想状态,而是实现‘地震不毁’,增强韧性。”

该协会补充,建筑发展商、业主与社会大众也应意识到,提高建筑抗震性能往往需要初期投入,若期待在零成本下获得高安全性,是不切实际的想像。

“忽略抗震设计的真正代价,往往在于地震发生后的人命损失、维修成本及建筑物停用造成的经济损失。”

文告强调,大马虽然地震发生频率极低,但并不意味着地震风险可忽略不计。

“缅甸此次地震所引发的远距离震感提醒我们,即便远在千里之外,地震波仍可能影响本地建筑。唯有通过合理规范、制度保障、专业设计及公众教育等多方面配合,方能建立一个更具韧性与安全性的建筑环境。”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