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專題

|

週刊專題

發佈: 7:00am 24/03/2025

藝術

環境

作品

油畫

畫筆

陳艾霙

紅塵

生命樹

歲月如畫

雨花石

都市畫語

【观看的方式/01】画中人生:看陈艾霙油画中的对话美学

文、圖:吳亞鴻

的5个系列,无论是自然的诗意表达、都市的冷静反思,还是对人性温情的赞颂,都体现了画者在美学追求上的深度与广度。她以多样的语言,将冷暖对比、粗细结合与光影交织融为一体,赋予画作丰富的视觉效果与情感内涵。

实不相瞒,本期周刊的这两篇文章,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报道、投稿。它们一篇是艺术活动的专访,另一篇是观展心得。然而之所以能凑在一起,除了编务原因,还真的因为想起了一句话——“我们只能看见我们注视的东西”。

ADVERTISEMENT

我们只能看见我们注视的东西,这是因为,注视是一种“选择”的行为。眼前一桌子杂物,我们从中看到一件东西,例如说,一个水壶,那是因为我们把眼光投注到这水壶的身上。是我们选择了这个水壶,而放弃了它旁边的其他物体。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这只水壶呢?可能是因为,被这水壶的形状,或是颜色吸引,或是想到它背后的故事。

因此,我们注视的,从来不只是事物本身。我们注视的,永远是事物与我们之间的关系。

以上的洞见其实源于约翰‧伯格(John Berger),这位英国的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和诗人。他在自己的作品《观看的方式》里还接着说:观看就是接触,接触某样事物,就是与它产生关系。

回到本期这两篇文章,一则,我们看见的是东南亚皮影戏里头,不同文化的包容艺术;另一则,我们看见的是绘画中,实景和心境的对话美学。而二者可能都是现下浮躁且动荡的社会中,需要花点力气、定力,才能看见的事物。

而你,静得下来注视什么吗?要不要选择接受这样的关系测试?——

本期周刊,我们就想邀您一起来看创作者们怎么创作、观看,也同时观察自己怎么观看。知悉自己怎么观看,选择我们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或许才能避免从活生生的经验感受,转化为冷冰冰的“艺术欣赏”。

扩大来看,知悉自己的视野其实源于“取舍”,会不会让你活得更轻松?(文/靖芬)

【观看的方式/01】画中人生:看陈艾霙油画中的对话美学
陈艾霙与作品《母爱的光辉》合影。

热爱文学的艾霙,她是一位用写诗的艺术工作者,笔下的作品犹如一扇窗,打开了自己内心世界,也引领观赏者进入一片诗意的秘境。

陈艾霙的作品富具美的形式,同时蕴含深层的文化内涵与生活体悟。她认为艺术创作需要有一股热情与执著的信念。因此,四十多年来,她孜孜不倦地行走在艺术的道路上。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绘画让我学会了用心去观察生活,用爱去感知世界。人生的经历,即是创作的泉源。”视觉艺术成为艾霙与世界对话的“语言”,色彩与线条承载着她对生命的赞颂。

数十年来,陈艾霙用画笔记录下那些触动她心灵的片刻,将生命的感悟融入创作中,成就了《》、《》、《》、《》与《》5大系列。

【观看的方式/01】画中人生:看陈艾霙油画中的对话美学
《环境(三)都市画语系列》(2009)
《环境》:从诗意中聆听自然的低语

首先,谈谈她的西洋作品《环境》系列,画者以树为核心意象,构建了一种充满哲思的自然诗意。画中枯树与落叶,教人想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让我们感受到画者对自然循环的深刻体悟,那就是生命的盛旺与衰弱,消逝并非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挖掘赋予作品哲学意义,让观者在视觉体验之外,沉浸于深层的情感共鸣。

从美学角度来说,画者通过冷暖色系的微妙转换,传递出自然中的阴阳平衡。作品中的树干与叶子的笔触粗细对比鲜明,既展现了自然的力量感,又传递出一种细腻的柔情。这种张弛有度的手法,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也赋予了画面独特的张力,让人仿佛能够听到自然的低语。

【观看的方式/01】画中人生:看陈艾霙油画中的对话美学
〈自然的音符〉(2010)
《都市画语》:融合具象与抽象,揭示都市生活的复杂与矛盾

另一个系列《都市画语》,画家以鱼拟人,冷静而深刻地揭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疏离感与透明。画者以“透明鱼”的意象作为社会的隐喻,既表现出对坦诚透明人际关系的期盼,又通过鱼骨与鲜活鱼体的对比,揭示了都市生活的复杂与矛盾。这种具象与抽象的融合,使作品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与思辨意义。

此系列作品以简洁疏朗的构图呈现空间感,巧妙运用“留白”营造游离与孤独的氛围,避开了都市题材常见的拥挤构成。别出心裁的是画者以油刀的粗犷表现与细腻的版画技法相结合,使得画面既有材质的肌理美,又呈现出理性与感性交织的和谐美感。这种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张力,也深化了作品的寓意。

【观看的方式/01】画中人生:看陈艾霙油画中的对话美学
〈天长地久〉(2000)
《红尘》:传递温暖的生命力量

接着看看《红尘》系列,通过“爱与人性”的刻画,展现了画者对情感的深刻观察。无论是母子相拥,还是人们短暂的邂逅,作品皆流露出对珍贵情感的礼赞。这一系列传递出温暖的生命力量,呼唤观者去珍惜每一次相遇与别离。

从美学表现来看,画者在这一系列中运用柔和蓝色调,营造出亲密与舒适的氛围。人物与背景的关系处理流畅自然,展现了画者的技艺功底。特别是画中光与影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还赋予作品一种神圣的象征意义。例如《爱的光辉》中,那道光温暖了我们的心,这既是视觉语言的升华,也是画者对母爱这一主题的深入诠释。

《雨花石》:诠释生命独特与美好品德

最后,来谈谈陈艾霙的东方彩墨作品。她于1980年初接触水墨画,潜心学习传统绘画题材与笔墨技法。长期在东方美学的熏陶中,又热爱文学,令她的创作风格独具特色。《雨花石》便是她的代表作品之一。

关于“雨花石”的传说,相传于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朝梁武帝时期,高僧云光法师在石子岗上的“高座寺”讲经说法,感动了上苍,忽有花雨从天而降,落地化作绚丽斑斓,独一无二的宝石。自此,人们称此地为“雨花台”,而台下的石子便被命名为“雨花石”。

陈艾霙的《雨花石》,表达了“人人皆如雨花石,是世间独一无二的个体”的深刻哲思。人生因缘际会,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承载着各自的使命,在承受一切的同时,也应以善良正直的品格去面对生命,创造美丽的人生。

《雨花石》这系列作品诠释生命独特与美好品德,同时融合了具有历史文化的“通胜万年历”为灵感,创作了一系列通胜版画,赋予了“雨花石”更深的文化意境。

【观看的方式/01】画中人生:看陈艾霙油画中的对话美学
〈共舞〉(2023)
《生命树》:以细腻线条勾勒丰盛的生命力

近5年来,陈艾霙在创作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她以描绘本土民俗文化为主题,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文风貌。在作品中,她以细腻的线条勾勒景物,配以淡雅的用色,不仅突显了东方美学的意蕴,还让观者感受到平静与祥和,给予内心以舒适和安宁。

系列作品中的《生命树》图腾是其核心符号,既象征着生命力的丰盛,又蕴含如同音乐般的旋律感。作品传达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汇,也赋予本土艺术以更深远的意蕴和国际视角。

这个系列作品,进一步奠定了她在国际艺坛的艺术地位,其中《舞蹈》更是被甄选为2020年国际彩墨联盟联展的封面作品之一,备受推崇。

【观看的方式/01】画中人生:看陈艾霙油画中的对话美学
〈脚底下的光彩〉(2019)
以画笔书写岁月,以岁月沉淀艺术,让美好永存

陈艾霙的5个系列作品,无论是自然的诗意表达、都市的冷静反思,还是对人性温情的赞颂,都体现了画者在美学追求上的深度与广度。她以多样的艺术语言,将冷暖对比、粗细结合与光影交织融为一体,赋予画作丰富的视觉效果与情感内涵。这种既追求形式之美,又注重思想深层的创作方式,使她的作品既感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光阴荏苒,四十多年来,陈艾霙的画笔在岁月长河中,留下深情印记。在这幅时光画卷中,每一笔都倾注了画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凝视,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悟。从40年前的初心,到今日的成果,岁月不仅塑造了作品,也打造了独一无二的画者形象。

》,是陈艾霙对人生的感悟——以画笔书写岁月,以岁月沉淀艺术,让美好永存。

【活动资讯】《岁月如画》陈艾霙画展
●展期:2025年3月29日至5月25日
●地点:佛光山东禅寺/佛光缘美术馆东禅馆
●网址:www.fgs.org.my
相关报道:
【观看的方式/02】影中人生:看东南亚皮影戏中的包容艺术

延伸阅读:
【戏曲香火/01】大马戏曲末路求存,两大锦囊:解救困境,寻找出路
【戏曲香火/02】肩负传承与推广使命,大马粤剧迎来年轻新声
【戏曲香火/03】狮城戏曲华丽转身,进驻剧场焕发新生命
【戏曲香火/04】海南乡音网红麦英,让戏曲在虚拟世界流传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7:00pm 27/03/2025
画家的阿杂/迈克(金宝)

学校假期跟舒颖姐回她的家乡峇株巴辖,回程时顺道绕到麻坡拜访久未见面的画家翁文豪大哥。在普罗大众的眼中,豪哥是那个擅长透过彩绘和艺术角度,独特地将一石一花呈现在其画作里,坚持了将近40年,永不厌倦的艺术家;而这位艺术家其实还有另外一面,他很会做阿杂(Acar)。

那个炎热的下午,我们打包了一些糕点,在画家的画廊聊天,三个人围坐一起,谈笑风生。喝过下午茶,我自动自发收拾,把用过的杯子放回他的厨房。厨房里,目睹那切得长短大小均匀的红萝卜和小黄瓜,犹如一揽子的艺术品摆放在煮食的地方,心里不禁发出声声的惊叹。

我没有艺术天赋,美学对我而言始终是很疑惑的学问。接触画家,让我领悟艺术就是对生命的一种执念和坚持。画家的阿杂,看似一门简单的厨艺,但精湛之处就在选食材和刀工。从什么品种的小黄瓜用来做阿杂最合适,到那些红萝卜和小黄瓜等究竟要切多长多厚才能传达最佳的口感,他都一一细微研究,失败了不放弃,检讨改善,继续研发改进,因此他现在做出来的阿杂才与众不同,也受到身边许多朋友的喜爱。

望着那些切好的红萝卜和小黄瓜,我可以想像画家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黄昏时刻,阳光从天边洒落,洒在他身上,仿佛给他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辉。岁月是无情的,画家使劲用着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熟练地挥着刚磨锋利的刀,按部就班把那小黄瓜、胡萝卜和洋葱等等切成自己的理想尺寸,忘了时间的存在,就像他平时拿起画笔,废寝忘食地画着,也不懂时间悄悄流逝,拼命打造一个有情的世界。

画家的每一刀都是那么的精准,仿佛在切割的不只是蔬菜,还有岁月的点滴。那些新鲜的蔬菜在他的刀下逐渐变得整齐无比,整齐得就像他的一生,简朴而有序。他用他的画作,用他的阿杂,告诉了我们:“简单,也是一种精彩!”

不用煮不用炒的酸辣开胃菜

我好奇地问画家:“怎会选择做阿杂,而不是其他的美食呢?麻坡美食那么多。”画家告诉我,他是一次出席马来婚宴,吃到美味的阿杂,爱上了,便四处打听做法和配方,然后自己研究如何把这特别的腌菜做好。在马来西亚,阿杂通常与马来餐和娘惹餐一起食用。它常作为开胃菜或配菜。它的存在增加了餐桌上的风味和口感。工作环境,我也经常会吃到马来风味的阿杂,那是最精简的做法,把小黄瓜、洋葱、黄梨和辣椒腌制,不用煮不用炒,接近西方国家的沙拉,但它酸辣开胃,吃了油腻的食物,再吃这道开胃菜,感觉非常搭配。

缘分未到,我至今还没品尝过画家的阿杂,但从他在脸书挂上的图片,大概可推断他做的阿杂其实是依据马来传统与娘惹饮食文化的混合,用姜黄、辣椒、花生、虾酱、糖、醋等调料腌制的阿杂。阿杂和画家的画作一样,成为了他生命的艺术品,用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观念和世界观的一种形式。

阿杂的起源可追溯至久远的贸易时代。那个古时候,前来做生意的商人从印度、阿拉伯、中国和欧洲等地带来了各种香料和食材,这也给我国的饮食文化带来许多影响。腌制食品是当时保存食物的一种常见方式,阿杂的制作方法也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这道美食所反映的正是这里多元文化的融合。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饮食习惯也就有不同的阿杂做法。

简单地说,阿杂不仅仅是美食,它还蕴含了文化和历史。腌制,是从前冰厨还没有那么普及时,保存食物的方式,传承了数代人的智慧和辛劳。有一次到马六甲旅行,我吃到了传统娘惹风味的阿杂,总会想起阿杂背后的传承故事。

画家强调说,他的阿杂源自于马来风味,但经过时间的磨炼和他努力的成果,阿杂已成为画家独特的阿杂。阿杂,酝酿了画家的日常故事,累积着属于他岁月的记忆。

我试着想像,有一天画家耐心地把他制作阿杂的心得和配方无私地传给后人,就像他的画功一样,传承给年轻的画家,我可以预期厨房里的欢笑声:“不是这样子切的,要切成这样……”无论画作或阿杂,在画家的手中,自然变成了一种神奇的魔法,赋予了属于各自的独特灵魂,吸引身旁的知音者。

以画家现在的情况,其实都无所谓了,无论是画画或做阿杂,自己开心最重要,当然如果你也懂得欣赏,最好不过,乃是一种额外的奖励。

出席马来朋友的婚宴,炙热的阳光下,餐桌上一大盘的阿杂,香味弥漫四周。每当闻到那股熟悉的酸辣香气,那一瞬间,时光仿佛倒流,带我回到了父亲带我来参加马来婚宴的记忆中。当那混合了酸、甜、辣的香气渐渐弥漫开来,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凑上前去,满心欢喜期待一口舌尖上的幸福味道。当我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阿杂,那酸辣的难忘味道,仿佛拉近了我和父亲的距离,感受亲情的温暖。

阿杂,承载的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岁月的记忆,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情感纽带。在那酸辣的滋味中,我品味到的又何尝只是食物的美味呢?阿杂,混杂了我思念父亲的味道。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