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六甲6日讯)一名退休在家的婆婆级人物,经常在厨房为女儿及小孙女准备健康又美味的素食料理,其中最有味道的两道私房菜——芥菜饭与七彩炒饭,不仅展现了家庭传承的味道,更蕴含着对家人的爱与呵护。
在这个讲求速食与外食文化的时代,愿意花时间下厨准备健康又美味的料理,就是家人们最温暖的私房菜;今日《私房好菜》的主角柯丽媚(71岁)就是其中一名愿意花时间下厨的人,而且她不仅注重菜肴营养和健康,也注重下厨过程的卫生和清洁。

芥菜饭灵感自妈妈“大菜饭”
柯丽媚表示,芥菜饭的灵感来自于小时候记忆中母亲烹煮的“大菜饭”,因为成长于一个福建家庭,她从小习惯吃妈妈亲手煮的传统大菜饭,那是一道简单却充满家乡味的料理,咸香的米饭混合著三层肉与蔬果类,每一口都让人感受到妈妈的温暖。
随著岁月流转,她开始思考如何让这道料理变得更健康,加上茹素的饮食习惯,最终打造了从回忆里诞生的创意料理,再加上合适的食材和调味即可,有营养且便捷,且更符合现代人的饮食需求
“我选择了芥菜作为主角,因为芥菜富含纤维与维生素,对肠胃健康有益,而且芥菜微苦的口感在米饭的中和下相得益彰,让这道咸饭不仅营养均衡,也多了一份独特的风味。”
她说,准备一把芥菜洗干净后切成小段,再把数朵香菇、姜末、蒜头、萝卜切小备用,且为孙女准备了毛豆与玉米粒添加甜味。
“首先爆香姜末和蒜米,接着加入香菇丝和萝卜丝后,撒入少许盐翻炒,最后加入芥菜再翻炒,让香气四溢,最后加上老抽提味。
“稍微翻炒均匀后倒入电饭锅,切记不需要与白米搅匀,按下烹煮键静待完成,而当烹煮结束后就可以加入毛豆和玉米粒焖熟,最后倒入生抽调味即可。”
她认为,这道菜做起来一点都不难,但可以让白米变得不单调,大人和小孩都会喜欢。

七彩炒饭用食材超过10种
除了芥菜饭,柯丽媚也有自己研发的“七彩炒饭”,与芥菜饭的怀旧风味不同,七彩炒饭是一道充满活力与童趣的料理,而这道菜的诞生源于她想让挑食的小孙女愿意吃饭的心意。
“小孩子喜欢颜色鲜艳的食物,我就想著用不同颜色的蔬菜来搭配,让她看到就觉得好玩,愿意多吃一点。”
她分享道,七彩炒饭使用了红椒、黄椒、橙椒、西兰花、木耳、萝卜、猴头菇、蘑菇等多种蔬菜,搭配炒蛋与海苔蛋酥,不仅色彩缤纷,口感也层次丰富。
她笑言,“七彩只是一个形容词,往往使用的食材超过10种,只要冰箱有足够的食材,我一定不吝啬添加。”
她将所有食材都成细小丁状,同时汆烫西兰花备用,接着开火倒油放入大葱和姜丝爆香,然后是倒入木耳和萝卜等食材快炒,确保营养不会流失,再加入猴头菇炒出香味,接着加入事先准备好的大葱炒蛋,再放入三色甜椒继续小火翻炒,最后加入白饭和事先炒好的蘑菇,慢慢在锅中翻炒均匀,并依个人口味添加少许盐与酱油调味。
上桌的“七彩炒饭”色彩搭配得宜,金黄的炒蛋、翠绿的西兰花、橙红黄三色甜椒交织其中,视觉上就充满食欲,难怪小孩会吃得那么愉快。
至于炒蛋方面,在热锅冷油下加入大葱和青葱,炒出香味后再加入鸡蛋液,然后翻炒至鸡蛋定型即可。

食材搭配得宜吃得满足
柯婆婆奉行无肉主义,并认为只要食材搭配得宜,一样可以让人吃得满足。
“很多人觉得没肉的饭菜不好吃,但其实,蔬菜的甜味与豆制品的口感搭配得当,一样能够做出令人回味无穷的好料理。”
这两道料理的魅力在于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即是对母亲味道的怀念,也是对家人健康的关心;因此,这碗芥菜饭与七彩炒饭,不仅满足了味蕾,也温暖了一家人的心。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非穆斯林志愿者以素食搭建友谊桥梁!
一群非穆斯林志愿者在斋戒月期间,发起了“分享食物,传递爱心”活动,向清真寺捐赠素食并沿街派发给各族人士,以此在不同种族与宗教之间搭建友谊的桥梁。

大约50名志愿者在3月23日傍晚参与了此活动,他们准备了1000份素食刈包派发,并将其移交给乔治市打石街亚齐清真寺,由该清真寺的秘书巴克里接领。随后,巴克里也加入他们的行动,在清真寺附近把食物分发给路人。

活动召集人柯俐芬、槟岛市议员洪明泉,以及升旗山国会议员斯丽娜的代表达吉亦参与其中,向不同背景的人士传递善意。
(拍摄/剪辑:刘雯诗)
陈俊宏:用行动倡社会和谐
活动负责人陈俊宏受访时说,现今社会中不乏以种族、宗教课题来炒作的纷乱,志愿者通过行动来倡导社会和谐,深化跨越宗教与种族之间的交流。

这群志愿者于2016年发起在农历新年期间派发食物的活动。自2018年起,他们扩大了活动的范围,跨越族群和宗教的界限,获得了打石街亚齐清真寺及周边居民的配合。其后,除了疫情爆发期间,他们每年都会在斋戒月期间向公众免费派发素食。

这一份善意获得了温暖的回应,穆斯林社群对志愿者表达了深切的感激之情。志愿者日前也应邀参与了打石街亚齐清真寺举办的开斋宴,与穆斯林一起享用开斋宴,共庆多元社会的美好。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