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fake技术的扩散,是一场我们无法回避的集体考验,它将带领我们走向未知的科技领域,但科技进步应该建立在尊重与保护的基础上,而不是以他人的伤害为代价。
ADVERTISEMENT
近日,柔佛宽柔中学古来分校爆出16岁学生使用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恶意P图,将多名女学生、校友的脸孔合成不雅照,并散布至社媒拥有200人群组,再以每张照片RM 2贩售。从报章资料所得,目前至少已有超过50名学生与校友受害。
从2018年韩国的N号房事件、2021年台湾的小玉Deepfake换照及2025年黄子佼创意私房事件,再到这起我国中学的不雅照风波,尽管社会、教育都已经加强网络科技的管理及性教育的推广,但类似伤害事件一再发生,似乎在多年的努力下还是无法达到有效回应,它提醒着我们,当科技落入恶意之手,它就不再只是单纯的工具,而可能会沦为加害者的武器,就算对方还只是个未成年少年。
在不雅照事件发酵后,网上开始出现一些评论:
最大的受害者是那个人的父母,因为要帮忙收拾烂摊子。
他们还小,接受辅导就够了。
不关我的事,我又不是处理这件事情的老师。
你们女生要把照片发去社交媒体就要承担后果。
这些回应反映了众人以为常态的强暴文化(Rape Culture),也就是对受害者贱斥,甚至把问题归咎于“没有说不”、“没有马上指控”的受害者,让受害者在求救时遭遇社会建构的强暴文化——针对受害者的责难(你们女生要把照片发去社交媒体就要承担后果)、肇事者免责(他们还小,接受辅导就够了)以及对伤害事件成因的错误观念(女生把照片发去社交媒体)而形成的二度伤害。
从以上种种就可以看出,尽管性教育在中小学已推行多年,但整体而言仍未达到成熟阶段。庆幸的是,如今年轻的孩子已经懂得勇敢表达及站出来捍卫自己的身体自主权。他们向前迈进的这一步绝对需要勇气,还有家人、身边友人的支持才能达成。男/女孩们,我欣赏你的勇敢发声,要记得,这不是你的错,你才是受害者。
一名女学生控诉,曾被男同学伪造性爱视频造谣,她一度选择沉默,但谣言越传越烈。男生被举报后道歉说:“我伪造传播性爱视频是为了得到她,想让她身边的异性看到相关性爱视频后不敢接近她。”
男生的行为属于性剥削及性犯罪。利用他人的弱势达致自身目的,这样的爱和喜欢是扭曲的,也是在伤害自己所爱慕之人。
受害者沉默不代表事情就会结束,恶意的谣言会像打开潘朵拉盒子的恶魔四处涌溢。如果我们要避免伤害,首先就要明确说“不”!当感到不舒服或者面对不情愿的事时,明确表达出“不”非常重要,只有说出“不”,并且学会当说出“不”后再採取必要的行为(如举报),那欺凌、取笑甚至侵害才会停止。
学校体建里的性教育课程都有在教不同年龄层的学生们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什么是身体的自主权、如何说“不”、尊重他人的身体等。
其实,性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认识性器官、生理结构和发育特征,它涵盖的内容范围相当广泛。根据美国性知识与性教育委员会(SIECUS)的定义,性教育涵盖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
可惜的是,因为一些特别因素,要真正教导性教育却也是挑战重重的。当我们到小学去讲性教育讲座,有些学校会要求不要说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勇敢”是这次中学生深伪不雅照事件,站出来的女孩收到最多的赞美,这有其社会脉络。长期以来,在“贞洁”至上的社会里,性骚扰、性侵等性别暴力事件中感到“羞耻”的往往是受害者。该死的“羞耻感”常年错置在受害者身上,让受害者反而被怪罪,变得不敢启齿。
报道/摄影:本刊 白慧琪
问及新闻发布会上,面对不停闪烁的闪光灯与瞄准她们的镜头有何感受,Rosé先是腼腆说,“一开始有点紧张,担心讲错话。”其他人接话,担心不小心讲错话又可能被拿来大做文章。
再来是一些报社的处理手法令她们感觉不受尊重。Lisa指出,有家报社报道发得特别迅速,但通常没有得到她们任何人的授权和证实,报道也被拆成很多个部分,又添油加醋。“很多网民看到以后误以为事情真的就是那样发展,搞到谣言乱飞,我们根本澄清不过来。”
Lisa直言,太多未经证实的资讯让她们更心力交瘁,不知道从何开始跟大家说清楚事情大发展。Jenny也担心,太多不实的言论和资讯,会大大降低受害者站出来的勇气。
没被接住的委屈
再问家长态度,众人异口同声,家人都全力支持她们站出来,也有部分家人到记者会现场陪伴。其实,有些人经历一些波折。
Jisoo说起发现自己照片被深伪处理后,告诉母亲。她先解释一遍事件的来龙去脉,但母亲一看到深伪照片,还是脱口而出“为什么你会拍这种照片?”
坦白说,母亲下意识的反应让她觉得委屈,只好再三解释,照片不是她拍的,而是被换成她的脸。她还纠正母亲,第一时间不应该责怪她。把话说开后,母亲提议要到学校找老师讨论。“可是我说不需要,因为我们已经把事情交给警方处理,等待后续更新了。”
世代之间的科技素养、对性别暴力的认知差异,就横在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无意中被母亲反应刺伤的还有Lisa。当她接到Jenny通知,得知照片被深伪成裸照后,第一时间告诉母亲。当时几个受害者还没来得及搞清楚来龙去脉,只约定报警处理,母亲也非常赞同和支持。但当Lisa继续向母亲抱怨不法之徒的干案手法,母亲回应:“把这些照片放到社交媒体,就是要承担这样的风险。”Lisa的委屈瞬间被引爆,当场崩溃大哭,与母亲大吵一架。重提那场母女对话,Lisa再度哽咽,花了一点时间平复情绪。
事情明朗后,母亲得知制作深伪照片的可能是同校学生,非常生气,差点要马上从外地开车回来陪Lisa到学校理论。这回换成Lisa劝母亲不要生气,生气也没用,她们已经报警处理。
“我收到她生气的情绪后,其实有被安慰到,至少妈妈真的不是指责我。”Lisa回忆,冷静后虽然明白母亲会脱口而出那些指责的话是出于保护,“但我还是不觉得那是应该讲的话啦……”
还有令Lisa意外的是,母亲的朋友圈原来早在半年前就曾发现“XX中学女生”之类的视频在脸书流传。她很不解,长辈竟误以为真,没意识到那是人工智慧合成,以为真的有学生在拍那种视频。
后记
#MeToo风起
一场跨世代的女子群聊,有笑有泪,彼此了解,再互相安慰。访问结束后,一起离开议员办公室,看她们的身影,像考完统考,人生解锁又解锁一个壮举。也许当时她们没想太多,自己勇敢站出来抵抗性别暴力的举动,能激起后来的中学#MeToo运动。学校该如何接住和保护遭遇性别暴力的学生?
相关稿件: 【校园性别事件簿/01】中学生深伪不雅照事件 进击的受害者掀校园#MeToo 【校园性别事件簿/03】校园性别暴力处理指南:没人再因同一个加害者受伤 【校园性别事件簿/04】校园性别暴力中的受害者、加害者与处理者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