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国还会确保第三名的实力不会太孱弱,未来可以再次扶持来打压第二名。现在,美国想要重点扶持,以压制中国的国家,很可能就是印度。
文章开始前,先问大家一道问题:“当你在赛跑时超越了第二名,请问你现在是第几名?” 答案先按下不表。
上个星期的文章写了美国关税政策背后总设计师——Stephen Miran的主要论述。没想到,才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关税政策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而Miran更是在4月7号的白宫官方声明重复他的基本论述,并直接亮明底牌。
虽然他是一名经济学家,但你也可以把那份声明解读为一封勒索信。我给大家翻译成社团老大发言的版本,大意如下:
我(美国)做大哥做得很辛苦,全世界都不感恩我的付出,只懂得占便宜。
不过呢,我也不打算退下来,这个大哥的位置还是非我莫属,因为我是众望所归(我的拳头也是最大),所以这个保护费要调高。
你们各位都有选择,要么是交更高的保护费(关税)、要么就是更多地买我们的产品(不保证质量和价格)、要么搞好自己的军事(也可以购买我们的波音产品)、要么来我这里设厂(这工厂就是战国期间的 “质子” ),要么就是买我的债券(当然,利率和汇率也是我操控)。
很多朋友都说特朗普完全不讲道理,批评他的文章也俯拾皆是。不过,不管你喜不喜欢,特朗普是美国总统,乃铁一般的事实。而且,美国在拜登执政期间非但没有撤回特朗普在第一任期期间实行的贸易政策,还强化对中国的贸易限制,提高中国电动车和太阳能板的关税,卸任前几天还搞出了一套限制AI芯片出口的禁令。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美国就爱针对中国?
无可否认,中国就是美国如今的首要假想敌。大英帝国作为美国的上一个超级大国就奉行 “大陆均势政策” (balance of power)思维,那就是扶持第三名来打压第二名,也就是此文开头那道问题的答案:当你超越第二名,你就是第二名。与此同时,超级大国还会确保第三名的实力不会太孱弱,未来可以再次扶持来打压第二名。大英帝国就在葡萄牙、俄国、普鲁士之间不断转换她想要扶持的第三名。
二战结束后,整个欧洲百废待兴,隔壁岸的美国自然就成为世界霸主。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就通过扶持中国,分化苏联和中国之间的合作,包括韩国;而中国之后也从美国打压日本的过程中受惠;现在,美国想要重点扶持,以压制中国的国家,很可能就是印度。
故此,美国针对中国更多是维持自身优势考量。谁靠得近,就针对谁。
而我觉得有些因素会让美国和中国的针锋相对持续得更久。
的确,Miran或者特朗普现在的主要论述都是以 “重商主义” (Mercantilism)为核心,只看贸易量(也就是经常账户),而不看资本流动(也就是资本账户)。不过,这些并非中国故意的,也不是美国故意的。谁叫你们美国就是不断买、买、买,不断消费?
但为什么美国就是喜欢买、买、买?
我认为有两大原因,而这两个原因互相影响。一为经济发展起点不同,二为储蓄率和金融产品普及的差异。
首先的原因自然就是美国在二战后,不管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空前鼎盛,让许多美国人的消费水平快速上升。那个时候,谁有钱就是最大买家。美国自然就成了全世界最大消费国。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快速的国家,会因为预期收入的增多,而倾向更多借贷。
到了近代,美国的低利率环境进一步强化此现象。虽然美联储在2022年激进升息来压制通膨(现为4.25%至4.50%),但相较于2000年之前,美国的政策利率都是偏高,80年代甚至超过17%,到了90年代也平均落在5%左右的区间。
美国人口年龄中位数是38岁,而最有消费能力的群体,也是他们的劳动力核心群体,有64%的年龄是介于24岁至54岁。这些群体里,要么是没经历过高利率时代,要么是从高利率过渡到低利率时代。而在低利率时代,借贷成本自然低,也成了许多人消费的资金来源。
与此同时,也有另一个重大事件在发生,那就是中国在2001年12月加入世贸后,美国每个月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额从不到百亿美元,上升到2018年期间的近500亿美元,这比例也从总进口额的8%左右,上升到近20%。即使现在,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也有300多亿美元(差不多11%)。
低廉的借贷成本和入口价格,让中国迅速成为美国主要进口国之一。因此,美国储蓄率低是内部(经济成长和低利率)和外部(中国物价较低)的原因。
而当中国也借此赚取大量美元。那么为什么在中国并没有发生Miran所设想的那样,把赚到的美元都转换成人民币,然后花掉呢?
如果你上网搜索,就很容易发现许多人都喜欢重复那套 “美国人没有储蓄概念所以喜欢借钱,而中国就有传统美德,懂得存钱” 等论述。不过这个论述的解释力并不足够。
目前,经济学家比较认可说法是,中国的储蓄率之所以这么高,是受到大环境和政策的深远影响。其中一个,就是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不光看老百姓有多少钱。奥莱利只盯着钱看问题,未免过于片面。
美国知名评论员奥莱利(Bill O’Reilly)最近嘲笑中国领导人访问东南亚,说像马来西亚这样的国家没什么钱,帮不了中国。首相安华公开反驳后,奥莱利又拿出数据回击,说美国人的家庭收入是大马的八倍,大马人几乎“没钱吃饭”。
作为一个在大马长大、亲眼见证“大马人吃不停”文化的人,听到这种说法,真是一头雾水,这说的是哪个平行世界的大马?
奥莱利提到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在大马生活,明显把大马和印尼搞混了,让人不得不对他提供的数据打个问号。不过仔细查证后发现,他提到的马、美家庭年收入,5731对比4万2220美元与CEIC网站的数据相差不大。
撇开奥莱利的傲慢态度不谈,大马人的情况,真的像他说的那样吗?问一问通讯部长,他说大马人均GDP已经超过一万美元,属于中上收入国家。可是一边说挨饿,一边又说中高收入,两者形成很大的反差。
奥莱利引用的是家庭收入,反映的是人民口袋里的钱;而部长提到的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不仅体现收入,还反映国家整体实力。毕竟GDP包括了政府支出和企业投资,不只是个人收入。
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不光看老百姓有多少钱,国家的整体影响力,同样关系到国民的尊严。奥莱利只盯着钱看问题,未免过于片面。
除了视角狭窄,奥莱利的言论也缺乏时间上的考量。比如说,根据CEIC网站,它的大马数据停留在2022年,正是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时期,当时经济受到重创,收入一度跌至谷底。但在接下来的三年,大马经济持续复苏,去年还多次录得超出预期的增长。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更重要的是,大马和美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美国建国已超过200年,是成熟的发达国家;而大马独立至今只有60多年,仍处于发展中阶段。
发达国家购买力较强,这是正常的事情,但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潜力往往更大。大马过去多年经济增长率稳定在4%至6%之间,而美国超过4%的增长反而并不常见。
看看一些网民的观点,美国人收入虽然高,但消费也高。从经济学角度,如果一个人每月收入1000元,而他所在国家一个汉堡只需5元,那么他可以买到200个汉堡;而另一个人月入1500元,但一个汉堡却要10元,他反而只能买到150个。
由此可见,收入高低并不是唯一标准,真正能衡量生活水平的是收入和物价之间的关系。这种比较方式,常被称作“汉堡指数”。
从食物、住宿,到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大马的生活成本整体上远低于美国。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若把购买力纳入考量,大马人均GDP(PPP)为3万6416美元,美国为8万2769美元,两者的差距缩小至不到3倍。
回到中国领导人的东南亚之行,东盟不仅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许多成员国也积极参与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虽然个别国家的购买力远落后于美国,但整体而言,东盟目前的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五,仅次于美、中、日、德。
奥莱利的“东盟国缺钱论”,停留在“能不能买中国货”的狭隘视角,却忽略了更广阔的国际格局。
从深化经济联系、抗衡美国影响力,到保障供应链安全等方面,东盟对中国的重要性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贸易往来。东盟并不缺钱,大马人也不挨饿,奥莱利的言论,缺乏的是多元视角与全球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