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学海》季刊

为了促进SPM华文报考率的成长,以及提升各校华文学会干部的领导能力,由关爱华文运动委员会举办、雪隆华校董联会主催的“第二届全国政府中学华文学会干部研习营”,于9月14日至16日在Nilai英迪国际大学成功举办。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雪兰莪、吉隆坡、森美兰、马六甲、彭亨、霹雳及砂拉越57所中学的200名学员,在丰富的活动与创新的学习模式下,学员们度过了愉快而充实的3天2夜。 此次研习营以“同学们,Tik华文吧!2.0”为主题,为各中学的华文学会干部们提供了为期3天的学习和交流平台。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学员们不仅在学习中收获了乐趣,还通过互动和团队活动,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和理解。 筹委会主席孙汉强:华文教育的先锋力量 筹委会主席孙汉强表示,华文教育的推广不仅仅是一项责任,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他强调,此次研习营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互动与实践中加深对华文的理解,并激发他们的领导能力和策划技巧。孙汉强希望,学员们能带着对华文教育的热情,回到各自的学校和社区,成为推动华文教育的先锋力量。 孙汉强还指出,本次研习营继续沿用了去年的主题《同学们,Tik华文吧!》,旨在结合现代潮流与文化传承,通过多元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们更加全面地掌握华文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他鼓励学员们把握这次机会,在未来为华文教育做出贡献。 安焕然教授:语言是民族的灵魂 文史研究学者安焕然教授的分享,引发了学员们对“为什么要爱华文”的深刻思考。他引用了马来谚语“Bahasa jiwa bangsa”(语言是民族的灵魂),说明语言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他指出,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民族文化和身分认同的核心。通过学习华文,学员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增强对民族身分的认同感。 安教授还强调,学习华文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责任,更是为未来职场发展铺路的重要技能。他指出,在全球化时代,掌握华文将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中,华文的竞争力不可忽视。 他还通过实例讲述了华文如何在日常生活和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他鼓励学员们通过此次研习营,加深对华文的理解,并将学习华文作为一项终生的任务。 甄子云老师:华文的美与实践 马来西亚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主席甄子云老师在讲座中,带领学员们穿越华文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史,回顾了从五福书院到现代华文教育的历程。他通过详细的讲解,使学员们认识到华文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他特别强调了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在华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这些艺术不仅丰富了学员的文化底蕴,还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思维方式。 甄老师还通过实际的例子,展示了华文在职场和跨文化交流中的实用性。他提到,掌握华文的外籍员工在华人企业中的升职率更高,这说明华文的竞争力已经超越了文化本身,成为职场中的重要工具。 林汶珊校长:华文是塑造人生的关键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主席林汶珊校长在与学员的分享中,叙述了她对华文学习的坚持。她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成长历程,指出华文不仅是她的语言工具,更是她成功的基石。她强调,华文在职场上的竞争力无可置疑,并通过自身的经历证明,只要保持对华文的热爱,成功必将水到渠成。 林汶珊特别提到,许多非华裔友族同胞和外国朋友都积极学习华文,而一些华裔学生却因为害怕难考A而放弃学习。这无疑是错失了宝贵的机会。她鼓励学员们要坚定信念,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她引用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激励学员们面对挑战时要坚持不懈,勇敢追求卓越。 林校长的分享还强调了教育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她提到,华文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工具,更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她希望学员们能够了解到,学习华文不仅是为了考试成绩,更是为了在全球化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 苏进川主播:华文发音精妙多变 电视台新闻主播苏进川借由自己的专业,分享了在说华语时如何准确发音,以及语音在表达时的重要性。他强调,发音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如果发音不准确,可能会影响听者的理解。 苏进川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展示了如何通过正确的发音提升语言表达的效果。他让学员们亲身体验当配音员的乐趣,学员们通过角色扮演,亲身感受到华文发音的微妙之处,以及如何通过语气、音调等变化来传递情感。 苏进川的分享深受学员们的喜爱,他们纷纷表示,通过这个环节,增强了他们对华文语言艺术的热爱。 邓文龙与林瞬铼:组织运营的力量 主办方特别邀请2位青运口才圈认证星级讲师邓文龙与林瞬铼,分享他们在中学华文学会的经历,以及展示如何通过学会活动提升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邓文龙回忆道,华文学会的活动帮助他在组织策划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为他后来的职场生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强调,华文学会的每一场活动都是一堂无形的管理课,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 林瞬铼则分享了他在辩论组的成长经历,强调辩论组不仅提升了他的表达能力,还帮助他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了如何处理不同意见。他鼓励学员们抓住每一个机会,通过学会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位分享者都指出,华文学会活动不仅是提升个人能力的平台,还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经验。 团康工作坊:团队精神的培养 为了增强学员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研习营特别安排了团康工作坊,由马来西亚团康协会的嘉宾们带领。学员们通过各种互动游戏,学习了如何在团队中有效沟通和合作。马来西亚体验教育认证引导师马国俊指出,团康活动的核心是通过团队合作和愉快的互动,增强学员们的凝聚力和领导力。精彩的团康活动也能对华文学会的活动增色不少。 在活动中,学员们通过游戏站点的挑战,不仅提升了团队合作能力,还增进了彼此的理解。每个小组都通过讨论和调整策略,逐步达成了更好的目标,展现了强大的团队精神。 王国刚与叶欣媚:坚持为青少年编辑好内容 星洲日报为此营会赞助了200本《学海》季刊,让在场每位学员都人手一本。同时,星洲日报文教部大专组主编王国刚及中学组主编叶欣媚,亦为学员们带来了分享。 王国刚点出媒体在现今的生态演变,即使读者的阅读习惯有所改变,媒体的角色依旧举足轻重。他抛出黄明志在愚人节举办告别式、以及去年台湾MeToo课题的例子,让学员们去思辨如何才是正确的新闻处理方式。 也是《学海》季刊主编的叶欣媚,向学员们叙述学刊对青少年的影响和教育意义,以及在编辑《学海》时如何用生动的内容,以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可折叠及撕开的封底明星卡片海报,让学员们惊呼不已。 闭幕典礼与马来西亚日的庆祝 闭幕典礼恰逢马来西亚日,学员们通过书写祝福和高唱《Saya Anak Malaysia》,以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与团结。活动现场充满了温馨的气氛,展示了年轻人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和团结精神。 此次研习营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一次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的盛会。学员们在活动中收获了知识、友情与团队精神,活动为他们未来的华文学习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為自己贏一次 930公里 徒步朝聖的救贖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读报纸的无用之用,我们培养独立思考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唤醒文学被忽视的力量 新纪元文学创作营&文学奖养成班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科技无法取代的人情味 乐龄照护服务日渐吃香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动手升级再造把垃圾变黄金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看清医美价值及概念误区 恢复原有自信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文化说】纸扎艺术需新血夕阳行业
1月前
推广文学教育并不容易。“中学老师的文学课堂”发起人伍燕翎认为,新纪元大学学院首办中学老师文学课堂,是一项跨学府跨领域的合作。该活动广邀所有老师前来,由大专及中学老师们针对华文课演绎分享,其他老师则观摩。 推广文学教育需涉及大专及中学老师。然而何谓文学教育? 也是新纪元大学学院文学院院长的伍燕翎有感于今日学界之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阶段,文学早已和许多人有距离了。大部分人对文学作品的看法,审美、语言表达已相对减弱,更别说文化情怀。因此,伍燕翎推崇的“文学教育”是广义的。她想做的文学教育,着重的是培养文学读者,提升学生对文学的审美,进而鼓励他们创作文学。在马来西亚推动文学教育,涉及在地文化情怀、民族情怀。如果学生打从小学开始就培养欣赏古诗,写出美文,提高对华文课本的鉴赏力,学生来到大专中文系,文学情怀自然不一般,更不会不懂经典,或不识作家。 马来西亚华中校长理事会主席林汶珊校长则认为,文学教育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与赏析,更是通过文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人文素养。文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海》季刊主编叶欣媚补充,我们可以培养“没有距离感的文学学习”。文学并非只给专业读者看的,文学也可以雅俗共赏,降低门槛,与任何人零距离。“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文学可以从生活出发,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可以亲近的。发展到最后,自然就涵盖院长说的民族情怀等因素。” 新纪元大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黄薇诗助理教授道:“文学教育也可以是思维方式训练的一种。学生透过文学作品学习的未必是单纯的赏析,而是内化到生活当中,文学可以是随时随地可以提及,感受的。它帮助我们培养思考能力,提升审美,感受文字。它可以升华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体悟、教会我们看到人性光辉。文学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应培养我们思辨能力,明辨是非。” 文学是美学,作家可培养 伍燕翎补充,文学不等同于语文或语言教育。文学是一种美学、人学,其涉及范围比较广阔。曾听过一个说法: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然而身为教育工作者,她认为作家还是可以被教育的。她在大学办读书会时发现,也许才华横溢如张爱玲者不多,但透过系统教育,还是可以用心培养出作家。“但要推广文学教育,必须在小学及中学时期开始,而且不局限于语文或语法教学。推广文学教育需要中学及小学老师一起共同努力推广。”大学注重理论、分析,当象牙塔里的理论派,和处于实践场域的老师结合,效果相得益彰。林汶珊也提及,中学和大学的文学教育各有侧重。中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文学素养和阅读兴趣,而大学则更注重理论深度和研究方法。 此外,媒体(如《学海》)及教科书撰写人也在文学教育起着极大作用。要把文学教育做好,需要各单位努力配合。大家有感写作已经不是光环,期待四方合作可以重现这种光辉。 星洲日报文教部中学组主编叶欣媚也分享,当她同事受邀当散文比赛评审时,发现很多参赛者不了解什么是散文,符合遴选条件的作品占少数。为此校长老师提出,是否可以有散文课让他们进修?无独有偶,最近副教育部长黄家和提出,在中小学场域办散文比赛。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未必所有在职老师曾接触文学。老师们对文学课的需求其实很大。大家都需要了解文学内涵、补充文学底蕴。 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并重 黄薇诗则认为,除了文学教育,语文教育还是很重要的。小学或中学阶段侧重于语言教育,是考虑到每个阶段的学习所需是不一样的。小朋友能从诗词歌赋里掌握词语含义,是和语文基础积累有关系。因此,文学积累需要逐渐增递。大学生赏析能力更高,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基本语言知识,自然对文学课题能企及更深层次。 她认为,文学教育理应是对现有语言教育的增补,而不是一种对立。它更像是两个体系的结合,从而达到同一个目标。“我们应该整合教学资源,增加文学教育,而非否定或削弱原本已有的体系。”学者可以和在籍老师积极分享教育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或课纲,肯定胜于从网络抓取教学资源。这是一种双向的资源共享,让大家了解整个教育生态并进行反馈。她也提出一个重点:“推动文学教育过程所面对的困难,也是研究案例,也可以是学者进行教育课题研究时的第一手材料。两者相辅相成。换言之,推广教育责任不全在中小学,大学也可以同步进行支援。” 读书会——文学不该曲高和寡 伍燕翎提及,文学有时不免抽象难懂。她自己教学生时尽量不要让经典曲高和寡,而是如叶欣媚所说的回到生活。为此,她鼓励学生把马华文学作品做成视频,辅以拍摄或朗诵,也积极办线上读书会。学生可以在一个月读两三本经典,日积月累下成果是很丰硕的。 林汶珊认为,通过邀请作家和学者参与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同时还可组织读书方法的培训,教授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笔记、分析作品和撰写读书报告。 黄薇诗则建议,中小学也应该开始推广读书会,学校若太注重绩效,家长老师则不会主动鼓励学生看文学类型的休闲书。有才华的小朋友往往有着大量阅读的习惯。由老师来导读并推广读书会可谓事半功倍。叶欣媚补充,校方需提供资源。若学校图书馆有这种类型的书,当书库充足,而老师对文学也感兴趣,带来的影响,往往是整间学校受惠。 这次活动难得邀请优秀作家曾翎龙、翁菀君、梁靖芬从文本里走出来现身说法。作家亲临现场将带来极佳效果。林汶珊认为作家可指导及分享创作,现场互动交流。 伍燕翎提及,五六年前,华文课本里没有马华文学作品。经过努力推广下,现在国中已超过廿篇(独中更多)。适时让作家现身说法,能起到关键作用。她分享去年游云南玉龙雪山时,被藏族作家阿来的一篇散文所惊艳。她觉得通过著名的旅游景点推介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实在是个好主意。“国外擅长把作家和景点配合起来,我们推广文学教育,自然应该让作家从课本里走出来现身说法。” 学府、媒体及作家们都已经准备就绪。想必这会是一次美丽的文学邂逅。 新纪元第一届“中学老师的文学课堂” 华文老师文学教学研讨和演绎观摩会 宗旨:提升文学教学和欣赏文学的能力、培育华文师资的生力军、提升华文教学质量、提供华文老师交流平台 日期:2024年6月27至28日 地点:新纪元大学学院黄迓茱活动中心 讲师阵容:伍燕翎、廖冰凌、安焕然、黄薇诗、曾翎龙、梁靖芬、翁菀君、萧雯佳、吕鸣仁、刘育龙、王修捷、王睿欣 相关报道: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利用“减法管理”克服“沉没成本谬误”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华校子弟为校募款,应该不应该?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冲突事件引发的饥饿危机
5月前
6月前
有亮点(Got Point)是一群辩手创立的辩论平台,核心目标是让辩论变得有趣并走近观众。 这个有着亮点的名称,取名时却是创办人陈宏耀偶然闪现的想法。致力于推动公开辩论(open debate)的他,一日和梁宝仪及外号光头律师的朋友一起脑力激荡时,闪现的第一个想法是:既然大家是辩论团队,讲话一定要有重点。当他看到朋友的光头闪闪发亮,瞬间有了一个亮点。于是平台中文名称就在他出卖朋友的光头后闪现了。 根据宏耀的想法,辩论不该只有严肃,也该有趣、有所启发、有亮点地输出你的角度。辩论是一种展现高度思维能力的活动。然而,高深的语言造诣与对谈能力是一回事,能否接引观众,提供不一样的视角让普通观众也能享受辩论,又是另一回事。 公开辩论之余,必须有亮点 在他的设想里,是公开辩论在先,亮点在后。从他的对谈中可以知道,他在乎群众的契合度。近期马来西亚涌现脱口秀潮,宏耀也曾想尝试发展脱口秀,却发现本身更喜欢辩论多于脱口秀。马来西亚的脱口秀尚处于起步阶段,却为他提供了想法:辩论也可以像脱口秀一样,逐渐演变成面向大众的活动。 马来西亚辩论历史悠久,更有不少辩手扬名海内外。既然都是被聚焦的一群,为何辩手不可更面向大众多一点?辩手也可以摆脱大专学术精英的印象。这种面向大众的重要精神,其实是借鉴于脱口秀中“开麦”(open mic)的观念。脱口秀表演者向来和观众有很好的互动,也注重观众的互动感。在参照脱口秀,以及中国节目《奇葩说》的机制后,有亮点开始完善自己的机制,包括正反两位辩手搭配主持人的模式,以及让观众于现场灵活使用手中卡片来表达立场,再辅以小任务、询问问题,使得观众打破传统辩论台上凛然不可侵犯的印象,让辩论活动与观众形成高度互动。 和观众高度契合 值得一提的是,有亮点所设计的游戏环节也带来有趣效应。游戏要求即席辩论,力求双方立场呈现反差。其中一场活动里,在表演开始前,主办单位现场收集观众伴侣最奇怪的癖好,然后让双方互相捍卫自己立场。癖好是坏是好,伴侣是棒是糟,全凭观众自辩。这种有趣好玩的线下活动,颠覆了人们对辩论的印象。 场域选择也是有亮点其中一个关键所在。有亮点到很多场域表演,包括殡仪馆、教堂、大会堂甚至中药店。特别场域适合特定主题,能够增加辩论的临场感。这种不拘场地形式的作风从季风带书店开始。宏耀特别提及:“有好奇心的人、喜欢阅读的人,也许就是我们的群众。书店气质更贴近我们。” 这样不拘小节的风格背后其实藏着宏耀的小小私心:书店一般没被镁光灯所聚焦。他希望借此带动一些人流。在那之后,他到各个场域尝试办活动。在推广生命教育的一圆殡仪馆办生死辩论、在传统中药店办药理辩论,现场让观众思考:如果你发现长生不老药,你是服下或销毁? 5月5广邀中学生体验公开辩论 5月5日,有亮点将和《学海》季刊合作,在星洲日报总社举办一场公开辩论。届时,他将会让老辩手带领年轻辩手展开辩论:对现在年轻人来说,追求读好书找好工的人生观还管用吗?默默耕耘是否还是可行的选择? 这就是有亮点尝试让辩论变成一种通俗娱乐的努力,让大家更普遍的享受辩论之余,抛出了思考点。 宏耀认为,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表演,大家都是喜欢舞台的人。而这样的形式,这样的舞台更适合辩手。传统大型辩论,机会掌握在特定几个人身上。他想把这个严肃的水平线稍微拉下来,不要让辩论那么沉重。看一场辩论无异于看一场表演。他希望它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表演,甚至很欢迎各界将这个已经反复实验并获得成功的模式拿去使用。 专业化意味着与观众的距离 我们回过来看待辩论这回事:为什么辩论并非十分流行的活动?从某种意义来说,辩论圈太成熟。专业的术语、陌生化的语言、专业的评审机制,都会让辩论变得制式化或变得高深。而当我们以通俗角度,或文化收费的角度去看待辩论,这类陌生的语言甚至专业的裁判会导致辩论活动不需接地气。举个例子,传统辩论就像学术期刊,但因为这份专业化,使得阅读期刊的读者只能是专业读者。他积极在扩展辩论的另一种可能性。 他对辩论的另一种改革,是丰富了辩论技术。面对群众是另一种技艺,其中包括控场能力、讲说艺术、表现张力、互动能力等。当传统辩手在面对真实场域里的群众,试图说服大家的时候,将进入完全不同的游戏。传统辩论人活跃的舞台,不外乎参加公开赛、成为教练并带队、成为辩论赛评委。他希望辩手可以出现第四种选择:走向群众。他的抛砖引玉,渴望的是对辩论界的改变。“这是这个固有的圈子或产业的一种新的叙事。”他如斯总结。 相关报导: 【《学海》少年/名人推荐】《学海》季刊 页页皆黄金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世界宣明会扶贫 贫困带来的饥饿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出国深造前的心理准备
7月前
《学海》季刊是中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阅读刊物,更是中学生青春岁月里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因为它内容丰富精彩,举凡时事、娱乐、文学、旅游等等,无一不缺。拥抱它吧,让它陪着同学们一起成长,并让自己在中学时期开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让中学生获取知识、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俗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学海》季刊页页皆“黄金”,文字更像跳跃的音符,带你愉快地畅游知识的海洋。 知识让你的梦想展翅,知识让你的灵魂飞翔。知识哪里找?《学海季刊》也。 【为何《学海》季刊非读不可!】推荐比赛 ⒈ 参赛者须详读《学海》季刊内容。 ⒉ 阅毕写出200字内推荐文,附上参赛者与《学海》季刊的合照一张。 ⒊ 文字需求:具体点出推荐《学海》季刊的部分,如提及内容、栏名、作者等,有助提高得奖机率。 ⒋ 照片需求:须清楚看见参赛者五官及《学海》季刊,勿置过多滤镜影响观感。 ⒌ 参赛截止日期:5月15日 ⒍ 评审裁定为最终结果。 ⒎ 得奖名单将公布于2024年7月号的《学海》季刊。 【奖项】 首奖:Xiaomi Pad 6, 8GBRAM+256GB(价值RM1,499) 鼓励奖(3份):大众书券RM100 相关报导: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世界宣明会扶贫 贫困带来的饥饿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出国深造前的心理准备 【《学海》少年/名人推荐】干货满满 开拓思维
7月前
7月前
7月前
7月前
7月前
MBTI人格测试,是一项透过回答一系列问题后,分析出16种不同人格结果的测试。近年来的爆红,可说是全球性的。 第一期的《学海》季刊,我们找来几位《学海》学生记者,针对一些状况题,为自己的MBTI人格发言,究竟身为I人或E人,面对不同情境时会怎么做?此番讨论激烈又有趣,一时半会连身为主持人的学记负责人都难以控制局面! 为了延伸探讨这个课题,本刊针对逾200位中学生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也请来一位临床心理师剖析MBTI的优劣,怎么运用它才是最佳选择。 临床心理师陈宗元透露,近期流行起来的MBTI并非新鲜事,十多年前他在大学修读心理学系时便已有所耳闻。“最近MBTI突然冒起来时我有跟同事聊起,推测是韩国那里流行起来的。当时韩国媒体在介绍一些韩星时,便有提及明星的MBTI人格属性,进而带起这股风气。” 当然,MBTI大肆流行的原因,除了是韩流明星效应之外,还有最核心的关键便是——人人都想要了解自己。 陈宗元说到,MBTI的测试方法是回答一项问卷,在问卷中针对一些描述个性或生活状态的句子做出选择,最终就会计算出回答者属于16种人格的哪一种。“这样的测试方法是很简单且快速的,所以容易广获大众的接受。”然而他提醒大家,MBTI的测试结果虽然有大致整理出个人的性格倾向,比如说个性较为外向或内向,判断事情是多靠直觉或推理等等,但它容易在群众之中引起“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陈宗元解释道,巴纳姆效应指的是一般大众容易接受较模糊且普遍的人格描述,其放诸四海皆准的特性,容易让人们觉得这番描述正是为自己量身定制,最后深信不疑。而MBTI在这一点上便与星座有相似之处。“我顾虑的是,一旦接受了MBTI的结果,人们就会变得刻板且自我局限。比方说你的测试结果是INFP,属于内向型的,那么之后你就顺其自然地不去社交。但MBTI只是在叙述一种倾向,并不是指你是100%内向的人。” 性格组成因素千丝万缕 从另一方面来看,MBTI也有一套说法,阐明哪些人格之间更为匹配或不适宜结交,如此一来当你发现对方的MBTI结果与你不合,你就不和他结识,或是相处遇到问题时,就把责任归咎于双方MBTI的测试结果而放弃解决,这都是过于信赖MBTI可能造成的结果。 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性格,陈宗元表示过程并不简单,因为每个人的性格是经过很多方面的组成,比如家庭成长环境、社交圈子、学习智力发展等都会造成影响。“我们在为个案做心理评估时,都会尽可能了解他的成长历史、亲密关系的经历、求学经历、求职经历等等,而面对这些不同的状况,个案是如何反应的。”陈宗元打个比方,有些人天生很喜欢与人分享,但日子久了他发现没什么人愿意听他说话,结果就逐渐变得内向,这也是可能的。“有人说MBTI在不同时间点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正是因为每个人在人生阶段中不断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形成的。” 他指出,市面上大部分的心理测验,都无法准确地分析出每个人的个性,除了因为测试过程过于简单,也因为心理测验大都是含有一定的娱乐成分。陈宗元认为大家应该抱持一个开放的态度看待MBTI,不要因测试结果局限了自己的发展潜能,或是带着偏见去结识其他人。“MBTI的盛行,让大家多了一个有趣的话题,也为人们在了解彼此时带来一些参考,这本来是没问题的,然而若是因MBTI而造成先入为主的观念,那就得不偿失了。”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有活动】“走出去,动起来”中学生学佛营 我们看到了希望与阳光 【动力青年/有话说】《学海》就是一个年代 写的青春少年梦。 〈动力青年/有话说〉小贩的苦,阿宏看得见
8月前
8月前
      交流会有两个目的, 一是探讨过去,展望未来, 瞭解国内校园刊物的成长与衰退; 二是探讨当今年轻人的阅读取向, 以期在迎合市场需求与坚守 社会责任之间,可以取得一个平衡点。   张永庆校长╱董总《中学生》主编 阅读是时代永远的需求 张永庆说,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学生刊物工作者不应该绝望和气馁,因为阅读是时代永远的需求,学习是每个人必需,亦是成长过程必需的事情,所以要坚持下去,尤其是当今电子化和AI时代,更需要透过阅读去做更有效的学习。 “以前的文化沙漠,你给他什么,他都会爱上,还把你当偶像。现在是更复杂的时代,阅读需要更丰富的内涵,包括如何选择阅读的类型,以及怎样去理解一个文本,以快速找出重点,所以课堂上教学的内容,其实应该是教导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从阅读中得到更需要的讯息。” 《好学生》的成功及打下的基础,孕育了学生刊物后来遍地开花的盛世,董总出版的《中学生》及星洲日报出版的《学海》、《星星》及《小星星》等,成为当代中小学生炙手可热的学生刊物。 张永庆披露,董总的色彩是独中,当时为了跨越独中的框框,并延伸至国中,进而创设《中学生》,并从1986年开始透过此刊物举办生活营及文艺营,吸引了无数学生参与,刊物的销售巅峰期超过1万份。 “八九十年代是学生刊物起飞的年代,知识的海洋学习流向大海,《中学生》是其中一条汇入大海的学生刊物。我们培养学生,给予他们方向,这是一个社会教育。” 他认为,随着阅读口味的改变,我们必需随着改变,而且新冠病毒疫情改变人们的观念,对青少年可能产生更多的改变,形成想做就做的冲动型性格,所以我们更要学习及掌握年轻人的阅读心态,并在迎合与引导年轻人阅读之间取得平衡。 “《中学生》电子版邀请独中生网上座谈,以小专题或时下关心的课题为吸睛点,因为年轻人不看你写的,所以我们要抓重点,不论纸媒或影音,抓住这个概念就可以了。” 他劝请学生刊物工作者不要迷失在眼前,而失去关怀社会的责任,毕竟报馆需要扮演社会教育的角色。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非常重要,透过各种实体的活动如写作营或文艺营,不但可以重新建立连结,还能引导年轻人正确的阅读方式。 “现在更需要的是接触,我们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少。我觉得关系是持久,影响力也是持久的,所以我们要相信接触和谈话的温度,而多办一些文艺营。我们应该反省自己是否有更努力去接触,然后相信温度带来的一些体验,证实年轻人有这个需要,不然他们就会冷漠,只顾着看手机。”   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兼《学海》前主编曾毓林   《学海》,文化教育的珍贵版图   星洲日报《学海》周刊是许多人成长过程中,一份非常熟悉的平面教育刊物,其内容丰富但不沉重的知识文化,轻松又不失深度的活动与资讯,陪伴青少年走过青涩的岁月。然而,经历互联网时代的巨大变迁,创刊30年的《学海》与很多平面刊物一样,逐渐消失在历史的洪流里。 作为教育文化的推手,星洲日报始终没有放弃《学海》,从2024年4月起,《学海》不再是周刊,而是转型为每3个月出版一次的季刊。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阅读始终是生活上必需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这个电子化的AI速食阅读大时代,《学海》要如何走下去,以期适者生存,而我们的坚持与努力,又可以持续多久? 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兼《学海》前主编曾毓林邀请了2位曾经负责校园刊物的教育工作者,即《中学生》主编张永庆校长与《好学生》主编锺宝颜,联同前《学海》主编曾翎龙、前副主编梁靖芬、现任主编王国刚及曾经是《学海》忠实读者的卢姵伊,让老中青三代一起交流与探讨,如何为《学海》谋求全新的出路。 曾毓林强调,《学海》的本质是星洲日报为了栽培学生记者及未来媒体人而设,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海》读者减少又不赚钱,但星洲日报秉持的社会责任,不能因此失去《学海》这一块文化教育的珍贵版图。 他说,这次的交流会有两个目的,一是探讨过去,展望未来,了解国内校园刊物的成长与衰退;二是探讨当今年轻人的阅读取向,以期在迎合市场需求与坚守社会责任之间,可以取得一个平衡点。   锺宝颜/《好学生》主编 《好学生》不敌互联网 《好学生》是七八十年代相当火红的学生刊物,亦是国内学生刊物的开山鼻祖,其首创的“小记者制度”,可说是往后《学海》学生记者的原型。 从台湾远嫁大马的锺宝颜,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其已故丈夫陈毓平于1972年创办《好学生》半月刊,一年后她嫁来大马,并担任其助理,夫妻联手把《好学生》经营成为当时校园最响亮的学生刊物。 “我当时发现这里没有学生刊物,小孩没有东西看,我丈夫也是新闻系出身,在报馆工作。经过市场上的了解,我们认为要给学生读物,就与几位朋友全马跑透透,拜访学校的校长,并获得校长和老师们的积极回响与支持。” 她说,《好学生》是国内最先进军校园的学生刊物,当时的年代乃“文化沙漠”,市面上缺乏阅读刊物,所以《好学生》广受欢迎,巅峰期销售量达5万多份,并销售至东马。有些学生没钱购买一份60仙的《好学生》时,老师还会允许他们赊账。 “我们是连发行也一脚踢,到各州找代理,然后用报车运送,以最快速度送达。《好学生》出版了26年,最终败在互联网之下。” 锺宝颜披露,《好学生》是提供给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的学生阅读,刊物内特设“小记者专页”,出题投稿,并拟定小记者制度及前往各地举办小记者座谈会,鼓励学生申请成为小记者,并可凭着写稿表现而晋升为优秀小记者。曾毓林就曾经是《好学生》小记者。 “我觉得读者的参与度很重要,因为这不是看故事书,所以我们的口号是正餐以外的水果,学校的功课是正餐,我们则供应水果。”有鉴于此,《好学生》设立读者投稿区之余,亦提供各种活动,占据了整份刊物一半的内容,这包括造句、看图识字及漫画等等。 她补充,在那个“文化沙漠”的年代,国中生比独中生的投稿更踊跃,而且当时加入漫画还遭受一些校长的极力反对,认为漫画对学生的身心无益,几经辛苦劝说是世界儿童漫画,才成功说服校长。     曾翎龙/文教部主任兼《学海》前主编 编辑与读者渐行渐远 曾翎龙指出,大马目前最缺乏的是可以撰写长篇,又有内涵与深度网络文章的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去开拓这一片版图,之后逐渐会有更多人经营。 他说,目前国内有很多人在经营网络上的梗图、搞笑或娱乐成分的影像,而中国及台湾则是影像与文字并重,达致两者平衡的情况。 “若一味地迎合读者,我们很快会被淹没,很难建设下去,因为他们看了也没有太大的印象,而且太多人在做,反而经营深层的东西,比较可以留得住读者,经营起来比较有成果的累积。” 曾翎龙大学毕业后,在星洲日报《学海》担任编辑及主编,过去15年来,他发现编辑的形象一直在转变,从跟读者有很强的互动,逐渐变成互动越来越少,而且编辑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与学生渐行渐远。 他披露,他初期在《学海》里介绍很多他的偶像歌手给读者认识。“那个年代,编辑会把自己的喜好放进去,从而引导学生来影响一代人。” 他说,当时的编辑比较显形,就如厨师煮菜给顾客吃,顾客可以看到厨师在煮菜,所以读者大略了解每位编辑的性格;惟演化至今,编辑逐渐没有很显形,而是退居幕后,因为读者未必会喜欢编辑所推荐的事物。 “现在的读者是我有自己要看的东西,我未必要跟你。再說,编辑也成长了,喜欢的东西,离中学生更远了,所以也没想把自己的东西放进去,因为距离有了。”   梁靖芬/星洲日报副刊副主任 年轻人抗拒长篇大论   梁靖芬说,学生刊物工作者不需要抗拒影像,而是坦然地接受影像来拥抱年轻人,但同时可以透过影像的内容,对年轻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引导他们去阅读文字。 “我们不要因为你要影像,就全部都给你影像。你要什么,就给你什么,除此再给你别的,我们要做的是别的部分。我们要用影像找出还是可以进入文字的读者,而不能讲文字很重要,就塞你很长的文章,这样他们就抗拒了。” 她强调,网络新闻一些看似微小的事情,其实可以对读者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让读者学会分清轻重;例如人咬狗及飞机失事的新闻,篇幅与标题一样大,若在这一方面作出适当的调整,就会让读者有所觉悟。 她认为,学生刊物并非没有读者,而是这些读者都隐藏起来了,所以我们应该把他们找出来。“阅读张爱玲的人会比鲁迅更多,但阅读鲁迅的人在社会上拥有的权力及所扮演的角色,他们更能影响别人,所以我们应该寻找这一群人。” 梁靖芬曾经是《学海》90年代的副主编,亦曾是《学海》第六届学生记者,当时互联网及手机尚未盛行,学生对于资讯来源的选择不多,故编辑会依据本身的阅历,把资讯纳入刊物内。 她说,当时学生刊物百花齐放,她透过《学海》的活动及笔友方式广交朋友,彼此之间互相交流,而她亦因为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就把阅读的文本纳入《学海》刊物里,属于非常文学的小众。 “无论时代如何改变,与读者交流还是要有的,《学海》有〈编辑的话〉跟读者双向交流,而网络则有〈小编和老编的话〉,我们在做着一样的工作。”   王国刚/《学海》主编 办活动吸引学生参与   王国刚说,我们不能只是把资讯传给学生,而是要走进他们的世界,并在他们的世界里,用他们的方法及他们惯于吸取资讯的方法来传达资讯。 他披露,近几年来《学海》趋向网络化,如脸书及IG,而他也特别加入“只限中学生”的网络吹水站,以真正了解学生阅读的心态与想法。 “吸取资讯的东西还是会有,但媒介不一样,因为网络有他们要看的东西,但要不要看,还是取决于是否对他们有益或纯娱乐的部分。” 他说,随着《学海》从周刊转型为季刊,他们预期会拥有更多时间举办各种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参与,亦有更多的时间用在社交媒体上,包括制作视频及活动宣传。他希望这次转型可以更契合学生的方法来接触他们,并提供比较优良的资讯给他们。   卢姵伊/前大将出版社副总编辑 文字是创作的基础   卢姵伊认为,所有创作内容的基础是文字,就算是Podcast及优管等社交媒体,我们都应该让群众了解这些平台背后的基础仍然是文字,让他们知道文字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一直跟着影像的思维跑,我们就会被淹没在影像的大海里。” 她说,当今群众有兴趣知道影像背后或幕后的东西,包括如何制作影像,而她过去就会去了解论坛、部落格是如何设计及操作。 她提到,中国、香港及台湾拥有很多进阶的读者,他们对于文字的要求很高,依赖心很强,并有很好的叙述能力,所以他们可以接受长篇但具有深度的文章。 “他们觉得文字是一个除了影像以外,可以跟他们很贴近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培养读者对文字的依赖。” 卢姵伊不但曾是《学海》读者,也是“学海部落”的一员,曾经积极投稿文学作品到《学海》。交流会当天,她携带历年来出版的《学海》刊物,与大家重温当年。她说,当时还是以文字取向为主,但随着影像普遍化,占据大量阅读文字的时间后,就很难找到读者。 她强调,通过举办活动如写作营,学校通知大学生前来参加,参与者才发现自己并不孤单,因为主流是喜欢展现自己的自媒体,而文字取向的小众则不爱展现自己,所以我们要把他们找出来。        
9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