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万事达卡

2月前
4月前
9月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
万事达卡宣布将于明年第一季率先在美国、澳洲和英国推出类似先买后付的“万事达卡分期付款”,显示在欧美兴起的“先买后付”支付方式,将威胁信用卡作为主要支付来源的主导地位,不得不加入战局。 电子钱包营运商和第三方支付服务公司早前在马来西亚市场推介的“先买后付”(Buy now, pay late)支付模式,在欧美也吸引不少消费人和金融业的目光,更成为业者争相抢夺的市场大饼。如今就连国际信用卡巨头之一的万事达卡(MasterCard)也宣布抢进“先用未来钱”这个战场。 由于“先买后付”这种崭新支付模式,威胁信用卡作为主要支付来源的主导地位,万事达卡于9月28日宣布推出“先买后付”计划,其实是在意料中,而在宣布加入战局后的布局也备受市场关注。 [nonvip_content_start] 根据万事达卡发布的发新闻稿,称为“万事达卡分期付款”(Mastercard Installments)的全新支付计划,预计2022年第一季率先在美国、澳洲和英国推出,为消费人提供灵活的支付方式,以等额无息分期轻松购物。 不过,万事达卡阐明,它只是作为消费人与商家之间的支付媒介,不是承贷方,而银行和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可借由串接“万事达卡分期付款”服务,直接为消费人的消费处理分期付款,无需再通过商家或收单机构进行结算。 据了解,巴克莱美国消费人银行(Barclays U.S.consumer bank)、美国的线上个人理财公司SoFi Technologies、消费金融服务公司Synchrony Financial和金融基础设施新创公司Marqeta,已表示计划通过万事达的新项目推出分期付款贷款服务。 Mercator Advisory Group的数据显示,相比2019年的30亿美元,美国的2020年“先买后付”支付额激增至390亿美元。随著越来越多电子钱包、第三方支付服务公司、银行和商家开始提供“先买后付”,支付额到2024年时预计将超过1000亿美元。 根据万事达的数据,“先买后付”贷款平均增加高达45%的销售额,并减少35%的“购物车放弃”行为。 万事达卡北美区总裁克雷格.福斯贝格告诉外媒,“先买后付”被商家视为推动更多销售的一种方式,而消费人则将这些贷款视为比传统循环贷款更便宜及更方便的选择。 “消费人对这种支付方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们计划利用公司网络及特许经营权的力量扩大在市场的规模。” 尽管许多计划开始时是免息,但在利息支付方面却各不相同。对此,万事达卡表示,贷款利率以及是否允许使用信用卡支付分期贷款都将由贷款人决定。 有关分期贷款可能会削弱循环信贷,对万事达卡和威世卡(Visa)等传统信用卡公司构成威胁的说法,福斯贝格则表示,这是“附加的”,许多用于贷款的付款往往是用万事达信用卡交易,公司从中收取少量费用。 有人对额外信贷及所谓的“债务堆积”,(也就是利用使用传统形式的信贷为这些分期贷款提供资金)的风险提出警告,福斯贝格指出,贷款机构不希望发放无法偿还的贷款,他们也不希望看到贷款机构这样做,所以他们正积极努力提高消费人偿还贷款能力信息的可见度。 在美国,不少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已加入“先买后付”的竞争,如支付公司Square于8月份宣布以290亿美元收购澳洲的AfterPay,以进军“先买后付”领域;最早进入这个领域、知名度较高的金融科技公司Affirm,最近与亚马逊合作,在后者的电子商务网站推出“先买后付”选项。 另外,PayPal、Klarna、费哲金融服务(FISV)、美国运通(AXP)、花旗(Citi)和摩根大通(JPM)也都有提供类似的“先买后付”贷款产品。 根据巫美媒体报道,苹果也计划与高盛(Goldman Sachs)合作推出分期付款贷款服务,而万事达卡的竞争对手威世信用卡(Visa)据知也正在开发一种类似的产品。
3年前
信用卡使用的磁条技术简单且成本低,但全球冠病疫情促使零接触支付兴起,加快了磁条的淘汰步伐,美国支付巨擘万事达卡公司日前便宣布从2024年开始不再发行磁条卡,以安全性更高的晶片密码及使用指纹的生物识别卡取代。 冠病自去年肆虐并成为大流行,防疫措施下要求的身距促使零接触支付在疫情期间兴起,但却也导致一些老技术的步向死亡,如上世纪60年代研发,并广泛应用在信用卡、借记卡、银行提款卡的磁条──一种允许将卡信息编码到卡背面磁条上的技术。 磁条卡的逐渐没落,当然也与信用卡技术于近年出现不少转变不无关系,如安全性更高、更便捷的晶片卡。 [nonvip_content_start] 磁条卡只是一个简单的存储介质,就像硬盘一样,信息就直接写在磁条上面;晶片卡则像是网络上的一台计算机,必须通过机器对你的认证才能获得你要的东西,无法直接复制,因此,晶片卡也就比磁条卡安全。 美国支付巨擘万事达卡(MasterCard)公司日前宣布,从2024年开始,万事达信用卡及借记卡在包括欧洲在内的大多数市场,将不再发行磁条卡,而以安全性更高的晶片密码及使用指纹的生物识别卡取代。 虽然万事达卡公司表明,美国的银行从2027年起不再发行磁条卡,但美国和加拿大的预付卡则不受这变化的影响。 由于晶片卡已经在欧洲广泛使用,万事达卡公司预测磁条卡将最先在欧洲消失。 据了解,苹果及其合作伙伴高盛,也设定于2027年开始发行没有磁条的全新Apple Card。 英国则早于2006年便将所有卡片支付手段转换为晶片密码卡(chip-and-pin)。 不过,万事达卡公司强调,它是第一个逐步淘汰磁条卡的海外支付网络。 英国广播公司引述万事达卡公司一名发言人,晶片密码在全球的接受度已经很高,达到了可以开始逐步淘汰磁条的程度。 他宣称,选择逐步淘汰,是为向各公司转为晶片密码支付提供一条“长跑道”。 万事达卡公司也坦言,冠病疫情突显了人们对不同支付方式的兴趣,也让磁条卡这种支付方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万事达卡公司制订的时间表,旗下信用卡及借记卡到2033年时都不再出现磁条卡,完成晶片迁移的终极目标。 磁条卡技术源自上世纪60年代。为了替中央情报局(CIA)员工制造身份卡,IBM公司的工程师弗洛斯特.巴瑞(Forrest Parry)想到将经过编码、位于磁带条上的信息贴到一张塑料卡上的方法,但却无法将磁带条与塑料卡粘贴在一起。结果,他的妻子多洛茜想到可以用高温将磁带条与卡片粘合在一起,于是用自家的熨斗实现了这一步。 巴瑞夫妇没有意识到,这项看似简单的技术对零售业、运输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多大的变化──通过磁条与销售点设备、数据网络及交易处理计算机的结合,全球信用卡业务得以蓬勃发展,全世界的人每年通过“磁条”读卡器刷卡超过500亿次,每年处理的交易量超过6万亿美元。 去磁条迎晶片,提升交易安全性 可是,冠病疫情的爆发,人们为了避免感染而减少接触,进而带动了无接触支付。在2021年第一季度,这种可以用于卡片或智能手机上的支付方式的使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超过10亿次。 与此同时,生物识别支付系统的实验也在继续,这些系统允许通过人脸识别及掌纹扫描等方式进行支付。 提升交易安全性,其实也是信用卡“去磁条迎晶片”的一个重要发展过程。 EMVCo早于2000年就颁布了银行IC卡相关标准,但介于晶片卡的成本比磁条卡更高,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晶片卡迁移时间略有不同。 EMV三个字母分别代表Europay、MasterCard(万事达卡)和Visa(威世卡)三家支付网络,也是制定该标准最初的三家公司,成立于1999年2月。目前标准由EMVCo机构管理,由威世卡、万事达卡、JCB、美国运通、中国银联和Discover共同负责,Europay则已被万事达卡收购。主要任务系发展制定与主管维护EMV支付晶片卡的规格、标准与认证,监督并确保该标准在全球的安全互通性与其付款环境的可用性 根据万事达卡公司制订的时间表,旗下借记卡及信用卡到2033年时都不再出现磁条卡,完成晶片迁移的终极目标。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