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三毛

愛上三毛的那時候,只是安靜地沉溺在三毛的文字中,讀著她萬水千山走遍的事蹟,卻沒有隨手拿起手機搜索她口中的足跡。畢竟十幾年前還不是智能手機的天下,沒有一機在手搜索的便利。 愛上三毛,是在18歲那一年。那是一個敢敢做夢、敢敢追夢的年紀,嚮往著天涯海角。三毛的文字猶如任意門,打開了世界大門,注入揮灑青春的勇氣。通過三毛,一文一字地認識了撒哈拉沙漠、認識了加那利群島。在那愛做夢的年紀,心裡默默許下心願:總有一天要踏上那片土地,去遊走三毛逍遙暢遊的加那利群島、去看看三毛曾經定居的大加那利島,去窺望三毛想要終老的故鄉帕爾馬島。 愛上三毛的那時候,只是安靜地沉溺在三毛的文字中,讀著她萬水千山走遍的事蹟,卻沒有隨手拿起手機搜索她口中的足跡。畢竟十幾年前還不是智能手機的天下,沒有一機在手搜索的便利。世界真是瞬息萬變,不過是十幾年前的事卻猶如兩個陌生的時代,更不說三毛踏足西班牙的40年前,連網絡也沒有。若是,我說若是三毛活在這個年代,她還會不會用文字慢慢訴說,她遠在他方的生活?還是會適應常態,通過社交媒體即刻分享她的所見所聞呢? 官民齊打造“三毛之路” 三毛在那年代,通過文字向讀者分享了她的足跡,相信不少讀者對她書中探索的土地必有所好奇,也有所向往。三毛逝世30年後,通過三毛侄女——作者陳天慈的《我的姑姑三毛》(2021年出版),知道了在地球的另一端還真的開啟了“三毛之路”。“三毛之路”位於三毛與荷西曾經定居的西班牙大加那利島和帕爾馬島,特別的是這條三毛之路是由當地政府和居民打造出來的。當地居民因為好奇總有許多陌生東方人前往位於帕爾馬島的荷西墳墓,就算不識中文,也一點一滴地拼湊出了三毛與荷西的故事。通過當地居民的努力,西班牙政府也將此地打造成旅遊路線,重現了三毛生前的足跡。 聖克魯斯島博物館的三毛展示廳、以三毛命名的三毛公園、三毛學溜冰的聖胡安教堂、三毛故居,甚至是令人傷心欲絕、荷西遭遇潛水事故的海岸邊也建起了紀念公園,稱作“荷西之憶”。多虧了三毛之路推動者,包括帕爾馬島觀光局塞恩斯先生、荷西墓園管理員聖提先生、花了整一年時間收集翻譯並且整理三毛生平的年輕小夥小勝,因為他們的熱情與用心,才有機會將三毛與荷西40年前的愛跡重現,一一呈現在世人眼前。 給青春一個交代:沒有白愛 雖然心裡曾默默許下心願想要踏足這塊土地,但是內心總有些猶豫,是一種期待又害怕受傷害的感覺。害怕在沒有太多照片記載、資訊不太普遍的那個年代,是三毛的文字過於觸動人心,若是現實有那麼一點不符合期待,也許會很失望。可是很感謝通過作者探訪的三毛鄰居、三毛朋友、荷西家人等等的口中,核實了三毛的真性情,總算是給了青春一個交代,沒有白愛過三毛。 2019年正式開通的三毛之路,相信免不了受到冠病疫情的影響,推廣活動必然受到侷限。不過愛上三毛永遠不嫌遲,無論是愛上她的文字或是愛上她的足跡,只要真真切切存在過,都值得讀者、旅者細心回味。希望未來的世代不要忘了曾經有這麼一個瀟灑的東方女子,70年代闖進了撒哈拉寫下了一篇又一篇的傳奇故事,用文字牽動著整個華人世界,直到今日還是有許多讀者深深地為三毛的文字而著迷。 而愛上三毛的人,終究不會忘了三毛。 相關文章: 鍾雪芬 /人的靈魂是打開的布袋:司馬中原 鍾雪芬 / 活出自己才是生命最重要的事:三毛  
1年前
2024年1月4日上午,知名作家司馬中原因急性肺炎離世,享耆壽90歲。這位臺灣國寶級“鬼故事大師”,華人界的“史蒂芬金”,不止文筆卓越,一生更是充滿傳奇。早期作品帶有獨特個人風格,奠定了文學作家的地位;而後轉型講鬼故事,塑造一代臺灣人的難忘記憶。 今天,就來緬懷這位“鬼故事大師”的傳奇人生。 “中國人怕鬼、西洋人也怕鬼,全世界的人都怕鬼,恐怖哦!恐怖到了極點哦!”喜歡聽鬼故事的朋友,肯定對司馬中原這句經典開場白不陌生。你知道嗎?司馬中原除了說鬼了得,他也是臺灣1950年代文學代表作家之一,擅長鄉村、懷舊、武俠及《聊齋》風格的通俗小說。 軍中三劍客之一 1933年2月2日,本名吳延玫的司馬中原出生於中國江蘇省。15歲時曾參與國共內戰,未受過任何正統學校教育。1949年,隨國民黨軍隊遷徙至臺灣。好學不倦的司馬中原,憑著自學的卓越文筆,在軍隊裡陸續被委派擔任師旅新聞官等文職宣傳工作,與段彩華、朱西甯號稱“軍中三劍客”。 1962年,司馬中原自軍隊退役後專心投入寫作事業,在此期間發表出版了大批小說,長篇有:《狂風沙》、《魔夜》、《荒原》、《驟雨》等,中篇有《山靈》、《雷神》、《霸頭》等,寫作範圍相當寬廣。除了“反共”文學,其鄉野、懷舊、武俠、《聊齋》式鬼怪通俗小說,均頗有特殊之處。 主要作品有《狂風沙》、《荒原》、《失去監獄的囚犯》、《月光河》、《駝鈴》、《雲上的聲音》、《大漠英雄傳》、《鄉野奇談》、《醫院鬼話》、《春遲》等。《狂風沙》是司馬中原的代表作,名列“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第四十二名。《春遲》獲得臺灣第22屆“國家文藝獎”。另外,描寫斑鳩的散文〈火鷓鴣鳥〉(選自散文集《雲上的聲音》)則被選入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被視為“以文字描繪聲音”的極佳示範文學作品。 鬼故事大師 對多數人而言,司馬中原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在中廣主持的深夜節目《午夜奇譚》。從70到90年代,守在收音機旁聽司馬中原講鬼故事,是很多臺灣人的難忘記憶。在《午夜奇譚》裡,他將自己親眼目睹或耳聞的一些詭異鄉野奇聞與聽眾分享,在當時是非常受歡迎的廣播節目。 一句“中國人怕鬼,西洋人也怕鬼,全世界的人都怕鬼”從此深植人心。其傳神的說故事技巧,也讓這位50年代文學代表作家搖身一變,成了大家心目中的“鬼故事大師”。但也有人批評自從“司馬中原講鬼故事”之後,其作品變得非常商業化,再也沒有類似《狂風沙》、《荒原》、《失去監獄的囚犯》等傳世作品。 與三毛的生死之約 在臺灣文壇,司馬中原另一個被人津津樂道的身分,就是三毛的“司馬叔叔”。他們一同演講,一同論文學,一同古玩淘寶。司馬中原和太太,與三毛感情甚篤。這位奇女子的離世,讓司馬中原感觸良多。 原來,同樣在1月4日離世的三毛,與司馬中原有“生死之約”!“彼此說好誰走後,要把死後的世界讓這幾個朋友先知道!”司馬中原後來告知友人,在33年前三毛離世當日,自己在家中睡覺時,窗口緊閉但窗簾突然高高掀起,並見到一身毛衣的三毛,當時司馬中原只淡淡地說:“哦,你走了!” 鬼神之說信不信由你 司馬中原曾在訪問中承認自己相信世間有鬼之說。“你信了,才能把鬼故事講好!”他認為,世間很多事物是無法用純粹的科學理論去解釋的。“人是有軀殼的鬼,鬼是沒有軀殼的人,人不做虧心事,無需怕鬼。” 事實上,在司馬中原的一百多部文學著作中,關於鬼故事的作品並不是特別多,但真正讓他聲名鵲起,就是早年經由學生推薦,到電臺講鬼故事。這個轉變,使其人生從此變得不一樣。“講故事要傳神,要能用語言傳達出精神,一種大家都能接受的精神。” 至於題材,則是從各地逃難鄉親講述的古老傳說中獲得靈感,其中很多都是鄉野鬼怪故事。從小就博聞強記的司馬中原,把素材都記在心裡,成為後來創作的不竭活水。在司馬中原描述的鬼世界中,處處蘊含著處世道理和做人原則。比方說,在職場上,一個人若沒有融入同事間,就會被當做“隔世鬼”。而他也很願意,改編各類鬼怪故事,讓年輕人明白“鬼世,亦通人道”。 談到講鬼故事,司馬中原表示,很多時候,玄冥的東西可以引導人向善,不能非用所謂科學的標準去衡量。“打開心性,感受萬物,把萬物的悲憫之心,抖出來付給天下人。” 人生感悟:感心悟智悟人 司馬中原說,自己有3點感悟最深:一是感心,萬物都有心,萬事萬物皆為師;二是悟智,知識不是智慧,日進新知方得智,打開有限的心靈學習無限的知識,是人生漫漫長路的永恆之道;三是悟人,要做個有擔當、頂天立地的人。 除了文學創作,司馬中原一生更以振興中華文化為志,多年來在臺灣文壇擔負組織領導工作,通過演講和文藝等宣傳活動,教育和培訓了大批文學青年。並經常率團出訪,到世界各地進行思想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文化。 “人的靈魂是打開的布袋,關鍵看你內心是否存正念。”他表示。人活一輩子,靜心而已,俯仰無虧就是快樂,不虧不欠最快樂,手朝下,有能力多助人,與世無爭,自然多快樂。 【延伸閱讀】 司馬中原的作品多以出生地江淮平原為背景,80年代轉向鬼怪故事的創作。卓越的文筆讓他從軍時屢獲升遷,與段彩華,朱西甯號稱“軍中三劍客”。退役後從事文學創作,而後更開始書寫鬼故事。“嘗試從鬼的典型裡尋找人的感情。”撲朔迷離的情節,訴說著人世間無盡的情慾,加上出神入化的說故事技巧,奠定了他“鬼故事大師”的稱號。 今天,就來看看司馬中原最具代表的3部作品。 ❶《狂風沙》 《狂風沙》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也是司馬中原的代表作。此小說名列“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第四十二名。故事描繪義薄雲天的血性漢子關東山,原為北洋緝私隊的隊長,因為看不慣軍閥割據,抓伕、抽丁、迫稅種種不平的亂象,決定挺身而出,帶領當地老百姓起而反抗,又頂罪坐牢,出獄後帶領私鹽幫,成為神一般的傳說人物。只是這樣的英雄人物,註定了要品嚐寂寞與死亡的威脅,然而他的精神早已深植人心…… 此小說歌頌了關八爺的英雄氣概,展示了他明辨是非、棄私保公的草根智慧。關八爺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梟雄或武夫,他是一名“儒俠”,在兒女私情與公眾利益的取捨、家族恩怨和民族大義的分辨等方面,都有著明智的分野和清醒的界線。在智取而不是力搏的戰略運用上,以及義殺而不是奪命的取捨上,都顯示出他追求在情、義、理之間尋求平衡、黑白分明的民間義俠形象。  ❷《荒原》 《荒原》講述民國三十年到民國三十六年間,日閥佔據了城鎮,八路盤據了四鄉,土匪橫行,偽軍不但仗著“皇軍”的威勢欺凌鄉人,更勾通“八路”胡作非為;再加上天災瘟疫的無情,洪澤湖四野到處堆滿了苦難。蘇北紅草荒原上,老百姓在一位赤肝忠膽保國衛民的俠義漢子歪胡癩兒的感召下,接連抗日、反共,用頑強的生命力抵抗著命運的捉弄。 司馬中原在書中運用精煉的鄉土語言並糅合圓熟的現代技巧,鮮活地刻繪出那些在苦難中奮鬥不屈的中國農民,也嚴肅地透視中華民族的特質,更象徵民族延續的新生力量正不斷地生生不息下去。 ❸《狼煙》 銳筆縱橫文壇的司馬中原,以抗日剿匪兩大時代為背景,使用色彩濃烈的筆觸,悲天憫人的情懷,鮮活地呈現出一頁英烈悲壯的時代事蹟。《狼煙》所展現的時代和人物,都曾為作者親身所經歷,經過他的透視和體察,掌握了人性的神髓,更融合了作者的生命情感,鑄成了這部鉅著的時代性、生活性和高度的藝術性,在陰鬱中迸射出人性的火花。 從時空背景上看,它發生在抗戰期間的淮河流域,正好是《狂風沙》那一時代的延續。 《狼煙》是我童年期真實存活的世界,這世界,是萬千陷區同胞共同存活、並共同感受的。也許由於那種魔魘般的世界帶給我的沉重壓力,它使我對於若干掘起於鄉野上的英雄人物,有著極強烈的嚮往,在《狼煙》這部篇幅浩大的書裡,我將用筆舉出另一個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嶽秀峰。——司馬中原 ▲▲作者 鍾雪芬 簡介 倫敦大學資訊及管理學學士。喜歡閱讀,熱愛寫作,更享受說書。現為全職閱讀推廣人,以優雅之心品讀人生。每週三在YouTube頻道《雪芬說書》說一本好書。每週日在臉書以文會友,分享生活點滴和閱讀樂趣。 《雪芬說書》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hirley813/  
1年前
有時去到一些辦公高樓,辦完事後,在等電梯時,若是周遭無人,我喜歡佇立在玻璃前,望著下方家家戶戶的屋頂,感覺一個時代又一個時代很快的過去,人們的靈魂也從那裡飛遠了。詩人曾說:“……我們便如飛而去。” 喜歡聽媽媽講述的50年代,那時大家鄰里都未有電視機,那到底有什麼節目可以天天追捧的呢?媽媽說,午後四五點,主婦們在廚房忙著切菜煮飯的當兒,大家像是約定了,一瞧到那位美美的女老師出現,大夥就停下來在窗口、門口,等著看她今天穿的是什麼款,是什麼樣的搭配。有時無意中被她發現有人看自己,她也會頷首微笑。媽媽還說,下雨時她撐的傘,也一樣搭配,像是雨中一朵花。(我在想像,別人撐的傘不是舊了就是傘骨歪了,都摧殘得褪色破舊。) 美美老師除了教育孩子,她回家的路途,還是婦女們現場直播的午後節目。 而男人的歡樂呢?是晚飯後到咖啡店,那時有咖啡女陪坐,沒有提供酒的時代,只有咖啡女談心說笑。媽媽說:“白天咖啡女來工作時穿著普通阿媽衫,很是刻板。到了晚上,換了高跟鞋與裙子的打扮,走起來搖擺像一尾魚。”又說:“那家的咖啡女漂亮呢,那家就更旺。” 一九六幾年,那時我們住在大街店屋的樓牆快要倒塌了,只得趕緊找個地方搬。新搬的地方是一棟大樓,上上下下住了六七戶家人。除了房間,沒有廳,只有長長的大走廊。有人要開生日會,開了音響喇叭聲,熄了燈,就在那大走廊,仿如燈暗了的夜總會舞池,男男女女跳著舞著。在這樣的年份,大家似乎都懂得不多,沒人有大知識大智慧,只需肚子溫飽,身體快樂。 70年代,開始翻閱《學生週報》;總覺得裡頭有許多真心話,俏皮話,特別是編者們的回覆。編者作者讀者,個個年輕年少打成一片。裡面常介紹外國電影,那令人響往的巴黎,還有杜魯福。那時中國出版大大本的期刊,封面總是陽光普照,臉色紅潤的農民,這真不像我們這裡的世界。我還是每週尋找《學生週報》,這刊物窮得連封面也永遠是單一顏色,這樣的簡單,十六七歲的我們各有幻想美夢,夢裡一色亦無妨。 80年代各有各精彩 走到80年代,愈來愈前進了;喝啤酒已不是男人的專利,記得有女子在雜誌寫專欄,名為:“喝黑狗啤的女郎”,女性更是昂首獨立。那時楊紫瓊還沒紅,在比賽中被選為雜誌封面的冠軍,後又在大馬小姐奪冠,就這樣進了電影圈。這時候的港臺作家,也都活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亦舒發奮半工半讀去了英國,三毛流浪的風在吹著,林燕妮的文字與風華也在綻放。真的各有各精彩。 感覺一切繁華都在眼前,我們的未來一片光明。 可是到了90年代後,是疲憊了嗎,是一切都飛遠了嗎。記得那時聽說林青霞拍戲至半夜也不知為何哭了,後來就嫁了人,且不是有情人終成眷屬。而鄧麗君愈來愈潔癖,常戴自己的手套,帶著法國小男朋友,嫁也不是,不嫁也不是,都累了,憔悴了。連戴安娜皇妃“從此與王子過著幸福的日子”也沒了。張愛玲住得像在雪洞一般,也死了。 真的是意興闌珊的年代。 最近翻雜誌,很厚重的一本,許許多多的廣告,護髮護膚美甲,保健營養養生,從嬰兒的奶粉至老年人的奶粉,頭到腳,小到老,千萬種的物質,生活也是重甸甸的,感覺活著是飛不上了,唯等離開身體後。
2年前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三毛,像風一樣飄逸,因講述撒哈拉的故事而聞名的一代才女。她的一生雖短暫,卻活成了千千萬萬人眼中的傳奇。這期【全民讀書會】,我們一起來重溫三毛的流浪人生。 三毛,一個鐘情於流浪的奇女子。“人一輩子,太短暫了。活出自己才是生命最重要的事。”流浪,是上天給三毛最好的禮物。她在流浪中尋求心靈的自由和解放,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精神上的豁達。 ◢自嘲只值“三毛錢” 三毛,原名陳懋平,1943年出生在重慶市,1948年隨父母移居臺灣。幼年時的三毛已經表現出她的特立獨行。因不會寫名字裡的“懋”(音:mào)字,最後乾脆改名為陳平。在小學的作文課上,她寫下的志願是當一名拾荒者。取英文名字Echo,是用來記念最敬愛的美術老師顧福生(顧老師英文名為Echo)。三毛是她在撒哈拉時開始用的筆名,率性的她自嘲“只值三毛錢”,故取名三毛。後來發現和張樂平所著的《三毛流浪記》主人公同名,這讓三毛又驚又喜。 ◢休學後開啟寫作之路 三毛自幼熱愛文學,對數學卻一竅不通,考試時常得零分。國中二年級時,她發現數學老師的出題方式,就將題目背下來,接連6次都考了滿分。數學老師懷疑她作弊,當場出題考三毛,結果還是得了零分。為了懲罰她,老師用毛筆在她眼睛周圍畫了兩個代表“零”的大圓圈,讓她羞愧得無地自容。此事讓她大受打擊,因而患上嚴重的憂鬱症,最後被迫休學。 休學之後,三毛向畫家顧福生學習繪畫。顧福生注意到三毛的文學天賦,鼓勵她進行文學創作,並將她的第一篇文章〈惑〉推薦給《現代文學》主編白先勇。1962年12月,〈惑〉被刊登在第十五期《現代文學》雜誌,正式開啟三毛的寫作之路。 ◢撒哈拉追求真愛,開創“沙漠文學” 三毛的一生都在流浪,足跡遍佈許多國家,最後與摯愛荷西在撒哈拉結婚,並定居於此。荷西這位西班牙人,打從高三認識三毛時就已經認定了她,歷經多次離合才能與三毛廝守一生。荷西送給三毛的結婚禮物是他在沙漠中找到的一副完整的駱駝頭骨。三毛非常喜歡這份禮物,一直珍而重之。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 沙漠的環境雖然艱辛,幸福的婚姻生活卻讓三毛提起筆,用文字記錄下與荷西相處的點滴。1974年10月6日,她一篇名為〈中國飯店〉的作品於《聯合報》副刊刊出。這篇以撒哈拉沙漠為背景,描寫自己異國婚姻的作品因風格迥異,引起了廣大的注意。而後,在三毛活潑逗趣的文筆帶領下,一篇篇充滿異國風情的作品源源不斷在《聯合報》副刊刊出,大受全世界華人讀者歡迎,開創了獨樹一格的“沙漠文學”,掀起了一股“三毛熱”。 ◢荷西意外喪生,擦乾淚水再次流浪 1979年9月30日,荷西因潛水意外喪生。“走得突然,我們來不及告別。這樣也好,因為我們永遠不告別。”失去摯愛是三毛揮之不去的痛苦,荷西走後的12年裡,三毛無時無刻不在回憶和想念,追憶他們相濡以沫的愛情,並忠貞不渝地堅守著對荷西的承諾:今生是我的初戀,今世是我的婚姻。 荷西走了,三毛的靈魂丟了一大半,以為自己活不下去了。“我的愛有多深,我的牽掛和不捨便有多長。”所幸,三毛在父母及身邊好友支持下度過低潮,重新執筆創作,繼續她的流浪人生。 ◢用愛情譜寫《滾滾紅塵》劇本 聽說如果特別思念一個人,你們就會在夢中相遇。夢裡花落知多少,不是花落,不是夢,而是我在想你。1990年,三毛創作了《滾滾紅塵》,她今生唯一一部中文劇本。此劇以張愛玲的故事為藍本,講述抗戰時期女作家沈韶華和為日本人辦事的章能才之間的愛情糾葛。 三毛和張愛玲一樣,將愛情視為生命,雖然她們的愛情都不圓滿。人生無常,蒼天弄人。自荷西走後,三毛就以滾滾紅塵來代表註定消逝的愛情,將愛情信念傾注在女主角沈韶華身上。而後,導演嚴浩將《滾滾紅塵》改編成電影,由三毛擔任編劇。該片獲得第27屆金馬獎十二項提名,最後奪得八項大獎。據說三毛對於《滾滾紅塵》失落最佳劇本獎一事耿耿於懷。 ◢歲月極美,在於它必然的流逝 三毛用她對世界的眷戀與熱情,將所見所聞轉化為溫暖文字,忠實地呈現給讀者。自《撒哈拉的故事》出版後,“三毛式生活”讓後世青年為之嚮往,開始渴望波西米亞式的流浪,期待一場“三毛荷西式”的轟烈愛情。 歲月極美,在於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1991年1月4日,三毛被發現在臺北榮總病房內以絲襪自縊身亡,結束她48載的傳奇人生。三毛,一個為夢想漂泊一生的女子,她獨特的人格魅力,讓這個世界多了一份無可取代的浪漫。時間會流逝,但靈魂不會褪色,我們永遠會記得這位愛流浪的傳奇女子。 三毛,這個因講述撒哈拉的故事而聞名的一代才女,生性自由奔放、浪漫灑脫,永遠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她的一生很短暫,但卻活成了千千萬萬人眼中的傳奇。她讀過許多書,走過許多地方,一個人走遍萬水千山,歷經人世間的紅塵滾滾。難得的是,她始終像個孩子一樣,細細探索生活中的樂趣。所以她的作品充滿了靈氣,讀來讓人愛不釋手!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三毛最具代表的3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滾滾紅塵》和《夢裡花落知多少》: ❶《撒哈拉的故事》 流浪文學的經典代表作品,掀起“三毛熱”的《撒哈拉的故事》,是認識三毛必讀的一本書。19篇散文,記錄了三毛在沙漠定居的樁樁樂事、悲事、趣事,書寫了她與荷西神仙眷侶般的婚姻生活,也展現了奇異有趣的異域文化。三毛以清新柔美、真誠幽默的文字,傳達她熾熱的勇氣和溫柔的包容心。 “明明是一片陌生的大地,卻以前世回憶的鄉愁在呼喚她!”世界上再也沒有第二個撒哈拉了,也只有對愛它的人,它才向你呈現它的美麗和溫柔。這個在生命道路上無畏前行的女子,在《撒哈拉的故事》中縱情燃燒著自己,面對生命的千般可能,綻放出萬丈的光芒。   ❷《滾滾紅塵》 《滾滾紅塵》是三毛創作生涯裡唯一一部劇本,也是她最後一部作品。導演嚴浩將之改編成電影,上映後轟動一時,造成很大的迴響。此劇以張愛玲的故事為藍本,舊上海為背景,講述抗戰時期女作家沈韶華和為日本人辦事的章能才之間的愛情故事。“在劇中人,能才、韶華、月鳳以及余老闆的性格中,我驚見自己的影子。”三毛以感性的筆觸,寫下最動人的邂逅與最悽美的告別! “想是人世間的錯,或全是流傳的因果,紅塵中的情緣,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語的膠著。來易來去難去,數十載的人世遊。分易分聚難聚,愛與恨的千古愁。”可惜的是,《滾滾紅塵》最終失落於金馬最佳劇本獎,據說這是三毛一生中最大的遺憾。 ❸《夢裡花落知多少》 《夢裡花落知多少》是三毛作品中極沉重的一部,記錄了荷西過世後的生活,共23篇散文。 荷西遽然離世是三毛揮之不去的苦痛,唯有將悲傷宣洩於文字。在這裡,三毛以深沉的筆,表達了走出陰霾的勇氣。行文中平靜的語調掩藏不了死別的傷痛,而哀慟過後的堅強,讓這位深情女子更加美麗。 加納利的月光清明如水,星星很淡很疏,群山如巨獸般守護者荷西;臺北的夜空中,那些十彩流麗的霓虹燈,兀自照耀著孤寂的三毛。命運無情,人生無常,卻也讓三毛懂得,對一個人的愛有多深,牽掛和不捨便有多長。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隻鳥。飛越永恆,沒有迷途的苦惱。東方有火紅的希望,南方有溫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殘陽,向北喚醒芬芳。如果有來生,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成永恆。”三毛的一生充滿傳奇。無論是在撒哈拉沙漠上的多彩經歷,還是她和荷西的曠世之戀,都讓我們感受到她獨特的魅力。 ▲▲作者 鍾雪芬 簡介 倫敦大學資訊及管理學學士。喜歡閱讀,熱愛寫作,更享受說書。現為全職閱讀推廣人,以優雅之心品讀人生。每週三在YouTube頻道《雪芬說書》說一本好書。每週日在臉書以文會友,分享生活點滴和閱讀樂趣。 《雪芬說書》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hirley813/
2年前
2年前
這是一個處處有精神啟蒙的年代,也是一個步步陷入迷惑的時代;這是人生步伐塵埃落定的時刻,也可能還是歲月懸而未決的時刻。 資深多能、有地位又具有傳奇色彩的愛薇老師,終於在這樣的時刻向世界攤開了自己完整的生命行跡!她用一支優秀的筆,毫無保留地報答了歲月的試煉。這一本《我的人生》真好讀!愛薇用自己生命裡的人、事與物作為敘事角度,俯瞰了馬來西亞華裔超過半個世紀的人文滄桑,儼如記錄了幾十年以來的馬華風土人情史。 年少讀愛薇小說,如今剛接觸她不久,即為她的總結作品寫第一篇讀後感,我是感意外、榮幸與激動的!沿著往事並不一定如煙的行文,我從她的人生軌跡,讀到了隱然的社會的激盪跳躍,酌嚐了人世間不一般的煙火,還有大小深淺的悲歡離合。 我把個人閱讀的感觸和發現分為幾個層面談談。 鐫刻馬華風土與“現實南洋” 作為一個受馬來西亞風雨洗禮了八十餘載的本地作家,愛薇在自傳裡不大肆鋪陳任何家國曆史事件,也不刻意複製一般華裔慣常的生存經驗。她以個人的回憶進入本土歷史,又以反思的方式進入生命的敘述。不加修飾的馬來半島地理文化、從往到今走過的馬來西亞人物、從淳樸到多元的民俗風情,一併進入她的自述筆端。相對於祖輩的原鄉,這些馬華事物書寫成為歷來中國論者輕易辨認的“南洋符碼”。 從武吉摩鄉鎮的懷舊民俗志;動盪的緊急法令時期的歷史;娛樂匱乏年代的政府電影放映隊暢談;民族賴以為生的膠林描繪;重男輕女的為父形象的刻畫等等一系列的導覽,愛薇採取“以輕寫重”的策略來銘刻她的“現實南洋”。她不斷地將個人的心靈活動與“國境之南”的映像組合成完整的片段,使故事裡的人事物在過去與現在的時空裡,構成豐茂的生命情態。我們幾乎看到了一個連續性的,頗為完整的“南方以南”的演變發展過程,還有“接地氣”的閩南情結的內在精神歷程。 以自述完成的懷鄉紀實,照理而言會傾向於文勝於質的“地方誌書寫變體”。不過當一個歷盡千帆的愛薇以知性的敘述聲音,以切身體悟的審美,完成了潛在的歷史承諾——貢獻了非純粹文學想像的鄉土或南洋圖像之時,我們可以如此斷言:愛薇以一本自傳,建構了獨立於地方誌、民俗志與人物誌之外的“歷史馬華風土”/“歷史南洋”,為馬華地方民俗志資料庫,添上了寶貴的一冊! “他”作為生命的重要註解 《我的一生》在自述的每一章、每一頁,幾乎都有“人”,都有“具有分量的人物”。愛薇是一個對人有特殊敏感氣質的作家,只要她將自己的觀察與感受放在某個靈魂身上,她的創作實踐與描述慾望似乎獲得了“一揮而就”的釋放。書中一個個陸續登場的人物,都可以在她精簡具體的敘述中成了一個個具有魅力的個體。我們會驚異地發現,愛薇竟在自傳裡成就了一則則“微型人物誌”。他們在愛薇具體明確的形塑與呈現裡,似乎打破了時空的侷限,演繹著我們熟悉的民間歷史和故事。 〈春雨潤物細無聲〉的數篇恩師銘記,可謂補上了幾則華教鬥士裡默默耕耘的“無名英雄”的小傳。當然,愛薇也同時帶給我們名師薈萃的悸動。這些如今被化為筆下美好且真實的藝術形象,即使有些只能寥寥數筆,但我們可以感知他們如何在歷史時空中與愛薇的生命形態同形同構。雙親、一眾恩師,一群忘年交,甚至在某段插曲走過的人物,都是“我”性格發展邏輯的組成部分,也是“我”特定階段生存狀態的象徵符號。這些人物在愛薇的話語中,帶著自身的鮮活情狀,閃耀在濃墨重彩的描述或者雲淡風輕的細節之中。他們點綴著愛薇的命運之境,也是愛薇人生一路向陽的重要註解。 眾多人物誌的陳列,我認為不僅僅是愛薇賴以致敬的儀式,也不僅僅是表達人際愉悅的書寫策略,而是表達個人處世取向,反映個人看待事物價值觀念的選擇。這表明了胸懷的廣闊與品格的謙虛,她對於“我”的陳述,已經大幅度讓位給身邊的“他”,讓“他”來為我們提供更多世界的美好。 不可複製的女性生命之舞 愛薇勵志積極的自述裡,無可避免地折射出以往苦難的生活氣息。苦難的片段裡承載了她對於社會傳統性別觀念的懷疑與抗爭。男尊女卑的家庭環境、艱難的求學經歷、婚姻的挫折,到後來的破繭而出,甚至外國遊記裡的一路愜意的欣賞萬紫千紅,都使愛薇的人生蛻變歷程有了現實的重量。因而受難、抗爭、奮鬥與雲捲雲舒看人生的纏鬥交錯,應該是屬於《我的一生》中之所以不一般的因素,是它之所以精彩耐讀的原因。 我們也可以說愛薇的“反叛”,讓她敢於攤開一切的美麗與不美麗,敢於以身試法直露她對世界的審視與體察。〈山月不知心底事〉裡給帶著悲苦色彩的“單親”紀事設立了獨立篇章,但她並沒有以意識形態來訴說苦難的流程,而是以自己的哲學來為生命做判斷。 無論是在困頓中掙扎與救贖,或是在荒謬中揭露與批判,又或在反思中自省與承認,愛薇皆坦誠地展示一個女性從無助到蛻變,再到漂亮轉身的本真狀態。她如今樂於運用輕逸的方式來表現曾經的沉重與苦難,與其簡單地把這種觸及傷痕的方式歸結為“舉重若輕”,不如強調那是因為在苦難滲透生命之時,愛薇從來不喪失抗爭的勇氣。這是一場可以作為女性標杆的生命之舞!舞著歲月的痕跡和所有的感知。 過往人生境遇的苦難,可以是使《我的人生》具有更高閱讀價值的資源,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那更多的是衡量作者體現本身超前精神的標尺。我們可以看見,貫穿在愛薇身分變化的敘述當中的,是一種“有違常態”的女性成長之路;是一條馬華女性不可複製的蛻變的道路。 北大的戴錦華教授在其著作《電影批評》裡指出世界存在著一種為歷史話語權所抹殺的女性記憶;那麼女性的文化掙扎便是試圖將這無聲的記憶發展為話語,然而這種努力常常遭遇被迫化裝成“花木蘭”的境遇。此段話反映了語言的桎梏與牢籠是女性的困境。《我的人生》的面世,某種程度上以潛然的反叛姿態進行了女性話語的另一種實驗,在更深刻的層面上,對於女性的成長境遇進行頑強而執著的探索與展示,對於人世間的各種困境進行了必要的解構。這是愛薇在人生,在創作上不斷追求的審美境界。 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敘事 〈閒處看人忙〉的行走歲月,是承接〈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等一系列遊記散文的擴寫與續寫。其實縱觀全書,幾乎都以“輕”來直面苦難,但尤其這一章,讀起來特別輕盈愜意,卻將《我的人生》的悲憫基調和否極泰來的感懷展示得豐沛淋漓。這一篇章就像一部人生苦難史在激盪人心的高潮中,找到了美麗的支點,然後以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語調,落下圓滿的帷幕。 旅遊手記寄寓了創作主體在歷史長河中觀看世界的姿態,是凝聚在生活層面的認知與智慧,也可以是另一種覺醒與感悟。重大的歷史命題,深邃的人生思考,似乎都悄悄藏在愛薇行走歲月的背後,而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更多是美好的琳琅滿目,輕盈愉悅的敘述話語。愛薇對於“輕”的理解與把握,使她掙脫了固有的羈絆而激活了詩性的精神品質,讓敘事保持著飛翔的姿態,不緩不急地進行,讓話語與腳步在輕與重之間相得益彰。 其實〈世事如雲任卷舒〉的開篇標題設定,已經反映愛薇一開始就定下了敘事選擇與基調:讓話語越過生活,超越命運自身的沉重。在看來曲折的人生情節當中,也可以持續但平和地叩問存在的本質。 我的小結語 《我的人生》是本年代逆襲女主的難得好劇本!在豐饒的各種片段中,蘊含著愛薇不同階段的逆襲與奮戰的激情,她始終用不死的信念和充沛的活力,跟這個世界拉鋸、妥協、抗衡、作戰,再握手和擁抱。 她是現實逆襲劇本的典範女主,是憑著獨立又強大的能量來探索與開拓生命無限可能的作家,她是大家熟悉但還可以繼續勘探精彩內容的馬華作家——愛薇。 (編按:本文作者莊薏潔,馬來西亞人,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目前受聘為中國鹽城師範學院文學院副教授。)
2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