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不育

2月前
2月前
6月前
不婚、不育,是導致生育率和人口降低的其中一個原因。 報道:郭秋香、林金蘭、劉玉萍 不婚、不育,是導致生育率和人口降低的其中一個原因。 大馬不婚男女越來越多,44.68%人口單身,是東南亞排名第三的國家。 選擇單身的人認為可以更專注於事業,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些則是錯過了婚姻和生兒育女的機會,如今感到遺憾,希望年輕人引以為鑑。 何小姐:拼事業錯過成家時機 何小姐感嘆,“我覺得可惜,為什麼年輕時候不把握先成家,後立業?” 何小姐年輕時離鄉背井到大城市賺錢拼事業,以為等工作和經濟穩定才談婚嫁,到她想成家時已經40好幾,也錯過了懷孕的黃金時機。 她去相親,男對象誠懇地告訴她:“說年輕你不年輕;說老又不老。” 如今57歲的她依然單身,她勸勉年輕人,“我們永遠不知道財務何時才穩定,經濟穩定的定義又是什麼,都是未知數。” 她相信,可以把家庭管理到美滿的人,才可以管理好一個國家,而且孩子帶給父母的快樂會邁入新的人生篇章,生活不是隻有拼命工作。 黃先生:不婚自由不受約束 黃先生(55歲,行政人員)年輕時曾交往兩次,皆因性格不合分手。40歲過後,他選擇不婚,享受自由自在、不受約束的生活。 他坦承對男女感情問題感到疲累,即使遇到心儀對象,也不會主動追求。這些年來,目睹一些朋友分手或離婚,加上要謹慎提防假意親近圖謀不軌,他認為保持現狀是最好的選擇。 鄭俊發、王麗琴:憂無法給孩子幸福未來 生兒育女不止責任重大,而且是永遠的包袱,年輕夫妻不止憂慮有了孩子生活品質受影響,更擔心不能給下一代美好的生活,一直拖延生育,甚至決定不要孩子。 結婚之前,鄭俊發和王麗琴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否能給孩子一個幸福的未來?” 結婚一年半的王麗琴表示,張愛玲說過:如果孩子的出生,是為了繼承自己的勞碌、恐慌、貧窮,那麼不生也是一種善良。 她和丈夫深深認同張愛玲的這一番話,兩人決定不要生育。 考量經濟能力不要生育 王麗琴說,結婚前,生育從來不在她的考量範圍內。雖然身邊朋友步入當媽媽的階段,然而她的首要考量是經濟能力。 儘管她和另一半都有工作,惟面對生活開銷上漲、養兒育女的鉅額費用、擔心生活品質受影響等原因,她害怕及不願意生育小孩。 “以現實考量,我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點,而我自認無法給予孩子贏在起跑線。 “生育屬於個人選擇,沒有對或錯。” 他們坦言,父母還是希望他們有下一代,但知他們的決定,雖感無奈,還是給予尊重。 董澤鈞:求子多年學會放下 有人不想生育,也有人想生卻不能,年輕夫妻面對不育問題是現代社會常見的現象。有的還在繼續努力,有的看透人生,認為生兒育女不能強求。 和太太結婚19年的董澤鈞,為了“求子”從西醫看到中醫,再到問神,還是無法如願。 他們嘗試宮腔內人工授精,最終醫生的結論是:“不明原因不孕症”(unexplained Infertility)。 他們吃中藥調理身子、問神拜祭,求神明賜仔,然仍無法如願,最後連“通靈者”都找了。 “我們瞭解到‘生死簿’都沒帶‘孩子緣’來到這世間。” 兩人學會接受、看開和放下,猶如卸下了一切煩惱。 “有孩子是一種福氣,沒孩子也是一種福氣。” 許文霜:是否生育隨遇而安 結婚16年,習慣了2人世界,今年39歲的保險從業員許文霜與丈夫對於生孩子這件事,是“可有可無”和“隨遇而安”。 來自關丹的許文霜23歲與丈夫結婚時,也是認為要有孩子家庭才算完整,不過年輕時經濟不穩定,加上未做好準備,用避孕來推遲生孩子計劃。 當年紀差不多31歲時,覺得兩人生活也挺好,加上與丈夫各有各忙,兩人溝通後就打消生孩子的念頭。 許文霜說,雖然沒有孩子,但不會覺得婚姻不完美。他們沒有面對長輩要求傳宗接代的壓力,也沒有新時代女性不生育的思想,抱著隨遇而安的態度,不應該因為沒有孩子就要被“道德綁架”。 “我們2人的身體健康,儘管沒有生孩子的計劃,孩子‘意外’到來也不排斥。” 每天雖忙到沒Metime多子家庭 樂事多 報道:郭秋香,陳淑婷 現代趨向少子家庭,但有些人對孩子是“既來之則安之”,育兒過程有苦有樂,大家庭的熱鬧和歡樂,是兩人世界無法感受的樂事。 劉思翰、黃杏蕙:手足可當彼此明燈 來自沙亞南的劉思翰(43歲)和太太黃杏蕙(42歲)育有4個年齡介於2至11歲的孩子。 黃杏蕙說,生了長女後,懷第二胎時想要兒子,希望生個“好”就收工,然而老天還是給了他們女兒。懷第三胎時,已經不是為了搏兒子。 劉思翰說,時代不同了,很多人不介意有沒有兒子繼承香火,所以生了三女後決定停止。沒想到行動管制令時,老天又送來兒子。 他本身有4個兄弟姐妹,蠻享受這樣的大家庭生活。 “我相信孩子親同手足,生命裡可以結伴同行,做彼此的明燈,互相幫忙。即使將來各聚一方,大節慶時會給彼此一句暖心的問候。 婚姻需滋潤平衡家庭 黃杏蕙說,到目前為止很開心,仍然能夠在個人時間、家庭時間和夫妻時間找到平衡點。 問她會不會鼓勵多生育,黃杏蕙認為至少要有兩個孩子才有伴,婚姻也需要一些滋潤讓家庭更和諧平衡。 楊全銘、陳佩玲:教育家務互分擔配合 育有4名孩子的楊全銘(42歲)說,孩子是上天賜予,只要妥善規劃開銷及時間,一樣能把孩子養大。 他與妻子不管教育孩子還是做家務都是互相分擔與配合。育兒過程有苦有樂,但大家庭就是熱鬧。 楊全銘是馬六甲一名設計師,自己開公司,太太陳佩玲(40歲)在一家公司任秘書。4名孩子分別為13歲的長女、3名兒子分別12、5及2歲。 兩名年長孩子是與前妻所生,5歲及2歲的兒子是與現任妻子的愛情結晶,他說妻子健康不太好,本來計劃只生一胎,但行管令時,上天再賜第四名孩子。 雖然每天都為4個孩子忙碌,夫妻甚少有自己的時間,但一家六口樂也融融也滿足了。 相關文章: 華裔不想生?(一)| 不婚不生新浪潮來襲 人口減少 華社煩惱 華裔不想生?(三)| 會館生育大作戰 生仔獎勵反應淡
11月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