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专业

主持人: 你好。我是一个想要追逐梦想的青少年,到底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是什么? 我从小到大的愿望是想要读动漫设计,我的父母认为这是一门没有前途的专业,试图说服我换专业,为的是确保我以后不至于“饿肚子”! 我真的很不愿意,明明自己已经下定决心要努力去学习设计,但父母百般阻拦,让我感到不开心! 我可以如何与父母表达自己想法?应该如何做,才能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决心? 无助的青少年 试着了解父母担忧  耐心沟通展示决心   无助的青少年: 谢谢你的来信。能感受到你的无助,普遍上青少年都会面对理想与父母的期望,两者之间存在着冲突。 此外我也能理解父母的担忧,我想他们的担心,或许是建立在现实考量的层面,例如你有没有能力养活自己? 或许我以不同的角度,来帮助你看待你所面对的问题。 1.识别负面思维 青少年感到困惑和挫败,害怕自己无法实现梦想。似乎你认为父母的反对会阻碍自己的未来,试着分辨哪些情绪和想法可能是过度的担忧,或夸大的负面结果?例如:“父母不支持我,我就不能实现梦想”,这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模式。 设定具体的行动步骤,比如:与父母深入讨论自己对设计行业的了解,向他们展示职业前景与潜在的就业机会。展现自己已做的努力,如学习相关的技能、参加比赛或设计项目,以证明自己的决心和能力。 2. 同理心沟通 a. 换位思考 尝试从父母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他们可能担心自己的孩子进入一个不稳定的行业。我想这或许并不是对你的梦想的否定,而是出于关心。学习理解父母的担忧是什么?同时也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耐心的倾听,之后再下定论) b. 情感表达 通过“我”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我感到困惑,因为我很想追随自己的梦想。我理解你们是为我的未来担心,但动漫设计是我真正热爱的东西,我愿意付出努力去争取成功。” c. 建设性沟通 可以尝试准备好一些有建设性的讨论材料,例如动漫设计领域的成功案例、已经掌握的技能或参与的项目等,并让父母看见自己的决心。这样或许能帮助缓解父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3. 探索“折中”方案 或许可以找相关经验的老师和父母一起探讨折中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追求动漫设计的同时,辅修一些更为“稳定”的专业,或者考虑双学位。研究动漫设计行业的其他发展路径,如视觉特效、广告设计、游戏开发等,向父母展示这些领域的多样性与就业机会。 亲爱的你,看见你有一颗愿意追逐梦想的决心,但追逐的过程中或许是挣扎的、是沮丧的、是彷徨的。与父母的对话可能不会一次性解决你们之间的分歧,但相信透过耐心沟通、逐步展示自己的计划和成长,总有一天父母会看见。 主持人上 ■小启: 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不愉快;人生的道路上,偶尔会跌倒、甚至受伤。《让心亮起来》愿意听你的细诉,并安排辅导机构为你排忧解难。 读者无论在亲子、生活、学习、职场、家庭、爱情、友情、感情、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困扰或感到迷惑,都欢迎写信来交流,寻求心灵咨询。 不过,《让心亮起来》并不是一个来函必答,有求必应的专栏。主答机构有绝对权力拒绝答复不宜在报上讨论的议题,或是性质类似的问题,希望读者予以谅解。 来函请寄: 《让心亮起来》负责人 12, Jalan Maju, Taman Maju Jaya, 80400 J.B. Johor. 或电邮至:[email protected] 博爱辅导中心新山分会 地址:02-45, Jalan Masai Jaya 1, Masai 81750 Johor Bahru, Johor 脸书:新山博爱 电邮:[email protected] 电话:016-275 9195 工作时间: 星期二至星期六(9.00am – 5.30pm ) 服务收费:半津贴制 如有任何疑问, 欢迎您拨打 016-275 9195。
2月前
2月前
“缥缈一生,火里寻冰。梦中追梦,云上筑城。” 这一篇文章想献给所有在读,对未来或憧憬或迷茫的建筑生。 我一直保留日记的习惯,有时未必是文字。毕业前我一直以为,我未来的工作处在艺术和理性的边界上,是充满创新和理想的,而灵感和作品是血汗和试错的成果。 我接受的建筑教育培养了我的审美和思维方式,教科书上的设计理论看似平铺直叙,却时常蕴含很深刻的意义。建筑伟人的名著更甚,他们的语言经常晦涩难懂,给我带来很大的阅读障碍,却是让我对建筑理论的求知萌芽的契机。我开始期盼能一直看见“见所未见”的事物。 关于我的职业生涯,我想从大学的某个节点开始回忆。 第一次看见S老师的时候是在课室里,她和我另一位导师正兴致勃勃地交谈,几度情绪激动到拍桌,引起了我的注意。后来我才想起她还有个身分是国家注册建筑师,名字带着令人敬畏Ar.前缀。去年她在大学教课的闲余读了博,顺利穿上红袍。她是第一个登台的,我在现场。上台前她握着我的手笑着和我说恭喜,我一直记得。她是我大三最后一个学期的导师,也是我的恩人。 当时有一种刻板印象是,建筑设计行业好多都靠关系和介绍。我年初对求职和薪酬就有焦虑,断断续续问了当时的前室友,给我最大影响的还是我那届的班长P。她和我说可以请S老师写推荐信,我便去找了。老师根本没给我第二选择,就让我进那家事务所。我答应了。这公司我从C导师口中隐隐听过,相传大老板是总给职员酒喝的慷慨英国人,待遇和福利也在业界很有名。 老师的原话是:“你想加入XX?作品集传给我吧。” 我在新年的初三夜晚仓促写好了简历和作品集,传了过去,而后在云顶清水寺的佛像前接到面试电话。 下一次见到S老师,是在公司30周年的年会上。她难得穿了裙子,我和她一起走,就像一对母女相伴而行,我狐假虎威地跟在后边打招呼。我笑谈来公司是寻亲的,这段时期同事的温暖对待就像家人相处。这点我和我部门总监D也说过。他说,只有我才觉得公司里的人都很温暖。 但的确不是所有建筑师都如称谓那样听上去那么严肃。还在里头的,大家都已学会苦中寻乐。早上刚见完事业有成的生意人,落到工地又要监管工程,皮鞋踩在灰泥上,像游走在世间两面的使者。建筑从设计到落地的过程复杂得像人体系统,对于大项目,实际工作会被拆分成更细致的区块。以前的建筑师描绘骨骼肌肉,现在得要窥见血脉根须。 从来没有真正白费的努力 我前个星期才见了S老师。她一个四旬,刚完成博士学位的人,和我说她迷茫。她是我的榜样,是我想成为的人。我想至少要走过她走过的路,但她和我说迷茫。工作后,还有更多这样停驻在我心上的印记,我上司从工地载我回公司时抑制不住烟瘾的样子,经理看着我软件界面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刻,我们公司设计师在汇报上对着客户因为紧张而颤抖的手。 D离开公司的那个星期三特别平静。他总是说着类似他休息的事情要“低调”的话,询问他想休息多久,他又会赌气地说:“不会回来了。”我说不上来那种感觉,和我经理E谈起时被他一语道破。我从未设想过,毕竟他比我大了整10年,我不可能用这些词汇评价他。 E的原话是:“你不觉得这样很不专业吗?” D是我的面试官。他的名片是我面试那天拿到的,上面有3个满是含金量的称谓,长得快装不下,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在我眼里一直是优秀又努力的人,年纪轻轻就考到了许多从业者梦寐以求的资格,长得又一表人才,从来都不可能和这些词有联系。 原来在这里,稍微卸下壳子,松弛下来就会被打上“不专业”的标签。 有太多不得不面对的责任和不可控,躺在公司服务器落不成的废案和图纸,好像上班每一天都在参加项目的葬礼,每一刻都在经历妥协和遗憾。 但建筑的本质是人类欲望的释放,我听见诉求还是会激动。我从没有挡板的铁架往下眺,会想这是人付钱也看不到的景色。夜晚行走在光怪陆离的街道,隐隐看见埋在群楼里的筑城者们,会觉得好像从来没有真正白费的努力。强者因历经艰辛的道路产生高尚的道德力量,这是一种人间罕见的巨大力量。 因为如此,我每天都在见所未见,梦中追梦。
2月前
8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因从事物业管理,受气是常态,尤其是基层员工。许多新人熬不过第一年便愤而辞职。每位就职人员无一例外,都会遇到素质不高的奇葩业主,自认为交了物业费便高人一等,对物业人员颐指气使。 自从1985年分层地契法令推行后,马来西亚进入密集的都市化发展已经第37个年头。根据马来西亚土地与矿务局202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 分层地契发展项目已达: 1)21,254个个别项目;其中带有 2)1,749,152个大大小小的个别单位; 坐落在中马的雪兰莪州拥有全马最多分层地契发展项目,以10,714个排在第一位,州内的个别单位有708,041个之多。首都吉隆坡位居老二,拥有3,357个建竣的分层地契发展项目,个别单位数达443,897。排名第三的是北马的槟城,一共拥有1,960个分层地契发展项目,个别单位数达262,361。南马的柔佛也紧追以上大数据,建竣的分层地契发展项目已达 1,749个,个别单位达174,105个。 加上大众对物业管理者的直观印象,就是办事不利索,收取排第一,典型的“干啥啥不行,收钱第一名”的贬义,日常工作不外是进行简单的收钱、保安、保洁的基层工作。对物管专业不了解的民众认为这工作毫无专业可言,从事物管太丢人了。干物管的无非就是开门佬,干巡逻,坐柜台收钱,接待投诉电话,安排简单的协调工作,这有什么可学的呢?故物管专业的文凭,在马来西亚属冷门专业。这“吃力不讨好”的职业,都是二线人力资源才成为物业管理者,进而导致楼宇管理专业人士严重稀缺。 [vip_content_start] 殊不知在每一栋管理良好的建筑物背后,都有一群煞费苦心、无时无刻都在努力照料这些建筑物的物业管理经理。而官方数据显示,向马来西亚估值师、估价师、房地产经纪及物业管理局(Lembaga Penilai, Pentaksir, Ejen Harta Tanah dan Pengurus Harta,简称LPPEH)登记在册的合规物管经理人却只有2,776位;有营业执照的合规合格物业管理公司也只有区区514家而已,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人力资源的稀缺该如何填补呢? 这意味着到目前为止,市面上21,254个分层地契项目只能在2,776位物管经理及514家物管公司中寻求管理者。发展项目需要合格的房产管理经理,而且还在逐年增加中。 雪兰莪州政府更是在今年3月份表示,大约50%左右的中低价共管楼宇属于脱管状态,因缺乏运行资金,联合管理机构也无法正式成立。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且,套句物业管理市场上广为流传的话:“上辈子作孽,这辈子做物业。”因从事物业管理,受气是常态,尤其是基层员工。许多新人熬不过第一年便愤而辞职。每位就职人员无一例外,都会遇到素质不高的奇葩业主,自认为交了物业费便高人一等,对物业人员颐指气使。每每一个电话,就得随叫随到。业主不开心一个官方投诉,或在“满意度调查”里一个差评,都会导致该雇员需面对内部纪律调查。 还有,物管人通常都离不开“背锅侠”这称呼。如果遇到责任心低的甩手发展商,建筑缺陷,设计遗留等等难题,业主往往都是朝物管人开飙!代发展商受气,背别人的黑锅。 虽然工作压力很大,从另一个角度探讨物业管理,其实属于刚需服务行业,楼宇的经济寿命可达60年,平均每位物业管理经理就得分担大约7.7栋楼宇。 假设每栋楼宇平均有500个单位(现在新建项目几乎都超过800个单位),每个单位平均居住5人,那么7.7栋楼宇就累计了3,850个个别单位,那物管经理的间接服务群众就达19,250人。这推算显示了物业管理的服务人力资源与用户的比例之强度其实非常高。 从马来西亚公务员数据推算,我们已经是高公务员国家,而公务员平均服务公民比例如下: 1)马来西亚是1对19.4人; 2)新加坡是1对71.4人; 3)印尼是1对110人; 4)韩国是1对50人; 5)中国是1对108人; 6)俄罗斯是1对84人; 7)英国是1对84人。 注:物业管理人却是1对19,250人 笔者个人觉得最麻烦的还是楼宇管理专业人士的严重缺乏。如果政府不开办更多物管的专业课程,栽培物管新人,不改善物管人的薪酬待遇,未来马来西亚将有更多共管楼宇面对人力资源稀缺的困境,这还不包括开办培训技术技工的需求呢。 希望新任地方政府发展部长倪可敏与人力资源部长西华古玛正式入职后,可多多关注物业管理行业的人力资源培养课题,因共管楼宇居住着大约马来西亚三分一的人口。这不再是业主与管理层的摩擦与纠纷而已,而是人力资源不配位而导致的市场问题,进而演变成政治课题。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