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專題

12月前
2年前
2年前
也不是沒有試過網購書籍,但和逛書店買書不同,我很少能夠在網上漫無目的的遊覽中找到自己想買的書,只能透過預先準備的採購書單,在搜尋欄裡一一鍵入書名,把書找出來完成下單,過程乾脆高效,但完全失去了“發現”的樂趣。像照片裡的書影就是最近在兩家書店入手的戰績,走進書店時我完全沒想過會買這些書,但在摸一摸翻一翻的過程中往往會有驚喜,那些平時不在視野內的內容便是這樣進入眼簾,引起好奇,這是大數據操縱的網絡世界所無法提供的。 基於以上的原因,網絡再便利發達,我相信實體提供的經驗仍無法被取代──不僅是買書,也包括閱讀。只是這樣的想法有些“老派”,有時難免還是會引來“不合時宜”之譏。 無遠弗屆的網絡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無論是資訊的傳達和獲取、生意的經營方式,都比以往來得更便捷許多。未來一直來一直來,怎麼能讓人不義無反顧地投入其中?人工智能的進步,更是發展到可以代替人類創作藝術作品,雖然很多人都說人類情感的“溫度”是機器無法複製的,但想深一層,網絡世界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解構”了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方式,比方說,上一秒還沉浸在烏克蘭遭戰火蹂躪的憤怒和哀傷中,接著手指一滑,下一秒便為度假好友共享美景和美食的歡樂氣氛所感染,這樣的情緒轉換,久而久之,難道不會人格分裂嗎?許多的感受即使再真實、情感再有溫度,會不會也開始變得何其廉價而矯情猶不自知? ──彷彿有某個環節開始鬆動、剝落,遲早坍塌成廢墟。 如果連情感都存疑,那還有什麼是真實的?我們的價值體系──公義、廉能、民主、人權、誠實、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些我們以往相信的事物,還能靠什麼來維持? 2023年元旦的這一期跨年專題,便從這裡發想。《活力副刊》從過去一年發生過的司法案件、政治發展、網絡和打工詐騙、土崩水災、網紅代言風波、NFT和元宇宙前景、教育藝文等事件,回顧荒誕的現實究竟如何顛覆了我們向來認知的事物,反思還有什麼值得我們相信?這些提問也許有答案,大部分無解,無助於阻止更大的崩壞到來。 那還能怎麼辦呢?就像我相信不合時宜的“老派”永不過時,答案也許很簡單,許多大師、GURU開課收你十千八千,所要教會你的,也不過就是類似淺顯的道理而已,而我以下要告訴你的,免費── 我們可以從安華和梅西說起。安華拜相和梅西登上“球王”寶座,二者有什麼共同點?如果有那麼一點勵志的意義,那大概就是他們的堅持了。凡人都是因為看見了才相信,而能夠堅持到最後的人,則是因為相信才看見。新的一年裡,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相信的信念,即使在更大的崩壞到來之後,便有還能堅持下去的力量。   更多文章: 梁馨元/趁著雨季做記者 梁慧穎/Oh my 尬聊 陳星彤/初來乍到,大家最好奇的是___ 葉洢穎/我參觀了首次對媒體開放的JDT
2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2020年尾結束居家隔離後,年終我們以“重新出發”為題,期許受困之後的破繭而出,孰知東馬一場州選又讓疫情趨嚴,2021出發不久即變成裹足不前的窘境,如今市場重開又遇州選,情景相似得何其荒謬。回想這一年,腦海中記得的事,除了迷人嫣紅的風鈴木花開(見9/6副刊專題),又有哪些是印象深刻的呢? 上一期記者慧賢在本欄細數了過去一年寫過的【東西】專題,在疫情之下,看似風花雪月的題材也有其文化意義。這樣的反思何其珍貴,因為懂得事物的價值,才不會妄自菲薄。當然,“風花雪月”之外,我們也追蹤了不少“貼近時代脈搏”的題目,憑印象信手拈來的就有: 一探防疫前線人員的“直擊現場”系列,包括包裹物流中心(5/5)、疫苗接種中心(21/7)、ICU病房(17/6)、法醫和化驗室(30/5)等;“疫情下的XX”系列,如疫情下的環保(10/3)、疫情下的水災(27/1)、疫情下的我們2.0(21/3)、疫情下的同理心(27/4)、疫情下的時尚(5/7)、疫情下的華文教育(5/10)等。 其他與疫情相關的內容還有:冠病兒童隔離記(26/5)、冠病遺孤(27/10)、快樂缺氧(11/6)、代茶飲(18/6)、網課窮則變,變則通(26/10)、復課後的當務之急(28/9)、分辨信息真偽的媒體素養(20/4)…… 因為一則校園強姦玩笑,副刊也一連製作了3期的專題回應:女孩,謝謝你說出來(6/6)、亂開黃腔的性騷擾(2/6),以及學校的性別平等教育教什麼(8/6)。 今年7月17日是馬航MH17空難7週年,副刊從鑑證的角度追緬事件的發生(11/7)、因國家語文局在社交媒體上一則關於粿條的規範拼寫,引起議論的語文規範問題,副刊也有專題探討(21/4)、UPSR廢除後,教育改革該怎麼走(25/5)、關注工程意外現場,特別是外勞的傷亡事件(30/6),甚至是預算案引起月經貧窮的議論前,副刊也早已在8月18日探討過相關議題。 此外,還有日本排核廢水影響了誰(16/6)、傳統醫師註冊之路(14/4)、音樂人不是點播機(7/4)這些專題,不知可有勾起你記憶中當時的那些事件? 副刊的定位,本來是想在新聞之外,為大家提供心靈上的另一扇窗,發掘生活中的品味和情趣,但世事擾擾,有時想獨善其身也不能免俗;尤其是從事媒體工作的,除非力有未逮,不然在眾聲喧譁中能夠提供不同角度的觀察,實不應錯過回應當下的熱門話題,即使有抽水之嫌,大部分時候也是狗吠火車,但始終是一個“機會教育”。這一點副刊同事在過去一年的表現,以上種種已足以交待,表現也讓我與有榮焉。但願即將來臨的2022年,終於可以邁開大步向前走,活力副刊也將在原本應該著力的生活和文化議題上火力全開,敬祈期待。   更多文章: 黃紫盈/我還在學 葉洢穎/造夢空間 梁慧穎/很高興我們又見面了 黃琬焮/副刊小編upgrade中…… 白慧琪/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線”上掌聲 陳愐壯/我沒有抄襲啊!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