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凡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丰子恺
星云
【如意安详】看风景/何国忠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这是唐朝皇甫松〈梦江南〉中句子,1953年丰子恺读词学名家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不禁“率书志兴”,“抄〈梦江南〉二阕寄奉”龙榆生。读诗读到凄馨味,控制不住激情,拿起毛笔随性而写,自然不过。梦中江南,青梅正熟。静谧雨夜,小船传来笛声,桥上驿亭边出现人语。如诗如画,江南让文人墨客沉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皇甫松是睦州新安人,丰子恺出生于嘉兴桐乡市石门镇,来自江南的人有更多难忘的闲适故事。 “从我乡石门湾到杭州,只要坐一小时轮船,乘一小时火车,就可到达。但我常常坐客船,走运河,在塘栖过夜,走它两三天,到横河桥上岸,再坐黄包车来到田家园的寓所。”这是丰子恺〈塘栖〉句子,他翻译《旅宿》,想到夏目漱石不喜欢火车。夏目漱石生活在19世纪及20世纪交接时,鲁迅和周作人都受其文艺理论影响。夏目漱石说火车是蔑视个性的物质文明:“把几百个人装在同样的箱子里蓦然地拉走,毫不留情。” 丰子恺说他理解夏目漱石的顽固,体谅他的心情,因为他也嫌恶火车。他说自己和夏目漱石一样顽固是自嘲,心底比谁都清楚“走它两三天”是趣味,是理解闲适意义的人才能体会的心情。江南水乡,边走边停,大自然和人合一。他留画作,实则自己在画中,在水乡中。艺术细胞是上天所赐,应该珍惜,节奏放慢才会衍生灵感。 丰子恺有童心,纯朴的世界是他建构美学的基点。若在太平盛世,慢慢走慢慢看,只要经济条件许可,为自己建立净土绝对可能。战乱之时,一切变样变味。规划好的生活增添变数。 因为二战,丰子恺被迫离开上海,携家小内迁。丰一吟整理《丰子恺传》时说他“生平有轻财之习”,发现家中只有数十元存款,大吃一惊,幸亏6个孩子平时把生日红包储藏,共得四百余元,暂充旅费。丰一吟说丰子恺带着未完成的日本侵华史画稿,战战兢兢,担心日军发现,最后忍痛把画稿扔到水里。安定后丰子恺重画,始终达不到初稿水平。此次扔画,带来遗憾。当然也有温馨场景,逃难期间,遇到很多丰子恺漫画散文爱好者,解决不少舟车宿食难题。丰一吟说丰子恺没有停止作画,“友人曾戏称丰子恺的逃难为‘艺术的逃难’。” 艺术家逃难,艺术跟着逃难。丰子恺前后走了6000里,沿途见流离失所人群,难掩激愤,他通过创作表达波动思绪。日子回不到从前,重点是不忘初心,不弃佛心。依旧是“护生”守信者,那是他对弘一法师的承诺。 战乱中的闲适是境界 误解丰子恺的人不少。他的同学曹聚仁是其一,听说丰子恺孩子都不喜欢艺术,曹聚仁断然叫好,又说“《护生画集》可以烧毁了”。原有的同学关系因为看法不同而出现裂痕。二人文章一来一往,曹聚仁认为局势恶劣,“不必要护生”。丰子恺不同意“救国杀生”。“杀敌”是因为敌不讲公道,侵略中国,违背人道,荼毒生灵,所以要“杀”。“我们是为公理而抗战,为正义而抗战,为人道而抗战,为和平而抗战。我们是‘以杀止杀’,不是鼓励杀生,我们是为护生而抗战。”丰子恺说。 丰子恺留下不少反战漫画和文章,原有的创作风格还是保存,平静淡然色彩一样不减。实际生活也是如此,虽是逃难,尽量让自己保持闲适心情。“桂林山水甲天下,环城风景绝佳,为战争所迫,得率全家遨游名山大川亦可谓因祸得福。”丰子恺写信给朋友这么说。朋友将信转给《文汇报》编辑柯灵,以〈丰子恺由湘抵桂〉为题发表。署名若霖的读者指丰子恺在抗战期间不该游山玩水,忘记“千万同胞的血腥气”。柯灵读后大骂若霖说风凉话,他说丰子恺家都毁了,只因为看了风景,“就连抗战行动和作品,都给抹杀。” 战乱中的闲适其实是苦中作乐,也是境界。周作人在〈自己的文章〉将闲适分作两类:一是小闲适,即在和谐的环境中产生的趣味与自由。一是大闲适,即在不和谐或遇残酷环境,依然以有趣的态度对待。他举死为例,死是无奈何的,“唯其无奈何,所以也就不必多自扰扰,只以婉而趣的态度对付之,此所谓闲适亦即是大幽默也。”闲梦江南和战时闲适是一体之两面,境界何等珍贵,夜深读丰子恺点滴,一些小事真耐咀含。
2年前
星云
星云
【如意安详】襟怀孺子牛/何国忠
1972年周颖南到中国,行程包括在上海见他仰慕的丰子恺。见面虽然开心,却有感触。丰子恺在文化大革命中饱受摧残,经过多次打砸抢抄,家徒四壁,生活凄惨。周颖南过后到广州,飞回新加坡前,清理行李,作了决定。除了身上便服,其他衣物邮寄上海,包裹上写“上海市卢湾区陕西南路39弄93号丰子恺先生收”。 千禧年前后,我经常到新加坡参加学术会议,见过不少学者和作家,有没有和周颖南碰过面?擦肩而过,应该有的。为了写丰子恺,无意中读到1972年这一段温馨故事。可惜了,我之前对他一无所知。 周颖南1929年出生,在福建仙游长大。福建省立仙游师范学校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师。21岁时随父到印尼从商,在工厂担任会计和生产管理员。1955年时进入汽车配件贸易,过后转向保险金融业。1970年迁居新加坡,合资创办纱厂,又经营植物油提炼厂、针织厂、染整厂、成衣厂、塑胶厂。后来转战餐饮业,经营8家餐厅,随后以“同乐饮食集团”在新加坡挂牌上市。 刻苦耐劳的履历值得后代铭记,马新不少商人都有这种脚踏实地的特色。周颖南是不折不扣的儒商。他比有文化修养的商人多走一步,转换跑道后没有停止舞文弄墨。他多次往返中国,拜访作家始终是行程重点。 除了丰子恺,他和叶圣陶、俞平伯、刘海粟等人关系最为密切。巴金、冰心、夏衍、丁玲、艾青等人也和他有缘。当文化遭受浩劫,周颖南念念不忘从前阅读前辈著述所得熏陶,怀着赤诚之心,倾资出版他们的思想结晶。其中包括《海粟老人近作》、《海粟大师山水小景》、《丰子恺书画集》、《玄隐庐拓印》、《紫山老人八十大寿》、《钵水斋近日论诗一百首》及《映画楼藏画》(5集)等著作。 北京师范大学在2006年将周颖南著作辑录成《周颖南文库》,王蒙担任编辑委员会主任。15册中,其中3册分别为周颖南和叶圣陶、俞平伯、刘海粟通信集。3人都是大师级人物,周颖南和叶圣陶共往来信件255封,和俞平伯往来信件302封,和刘海粟往来信件172封。周颖南收信后全部细心保存,自己的信也全部复印。热诚和坚持,最后化成珍贵史料。周颖南写信频密,和他通信的前辈垂垂老矣。萧乾为《叶圣陶周颖南通信集》写序时幽默地说:“从后期的信中,可以看到叶老有些应接不暇。” 到底什么样的动力让周颖南锲而不舍?1983年萧乾到新加坡,在文华大酒店见周颖南。“叶老之外,还有刘海粟、丰子恺、俞平伯几位先辈的,一封封信札都按年月顺序用玻璃纸厚厚包起,在他脸上我看到崇敬、虔诚,也看到海外赤子对中华文化的挚爱。”后来朱开平写了一篇有关周颖南和叶圣陶、丰子恺、俞平伯交往的文章,题目为〈虔诚:周颖南拜师集〉,强调的就是萧乾所提的赤子概念。 失不悲,得不骄 马新两地对前辈作家的崇敬虔诚,时有所闻。文人和商人联合主办中国作家讲学节目,我参与不少,马新华人社会尊师重道理念的实践,中国知名作家了然于心。周颖南的出现,时间点更为珍贵,那是文革及改革开放初期。文革伤痕难愈,文人彼此谨慎互对。周颖南主动和受苦受难的作家交往,几十年后他被赠予的书画或名人字迹变成“天价”,都是无心插柳。萧乾的话最能表示当时情况,那是“不带功利主义色彩的友谊”。 周颖南的努力让不少心境黯然的作家找回温暖,巴金特别在意这种情谊。1987年12月,周颖南三访巴金,担心巴金劳神,一段时间后主动告辞。巴金有挽留之意,但还是站起送行。“我再三谦避,他仍送了几步,又送几步,依依之情,使我心潮难抑。”这是周颖南在〈情真压冬雪〉的文字。 职业是一回事,做人是一回事,但是两者之间用真情贯穿,肯定是有意思的人生。“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这是叶圣陶自拟的对联,浅白易懂。上联塞翁失马的故事家喻户晓。得失之间,不易判断。失不悲,得不骄,才是正确的人生观。下联取自鲁迅句子,胸怀要像孺子牛,不谄媚不迎合,该服人则服人,该刚强则刚强。或静或动,处处要反省,也处处显露锋芒。对叶圣陶,周颖南以弟子自称,从叶圣陶身上,他坚信不斤斤计较,待人处事认真以赴更能成就精彩人生。我翻阅《周颖南文库》,想到马新儒商和前辈作家,他们身上有不少值得一谈的故事。
3年前
星云
星云
【如意安详】几人相忆在江楼/何国忠
“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疏水国秋。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 这是晚唐杜荀鹤的〈题新雁〉。也有人说是另一位晚唐诗人罗邺所作,诗名为〈雁〉。内容说黄昏时刻,大雁在沙洲上盘旋。红蓼花开了,水国秋意正浓。想起从前在园苑相处的日子,在这个月夜,当中有几人会在江楼上思念我呢? 丰子恺以“几人相忆在江楼”为题的一幅漫画,端详以后触动心弦,想起不少朋友。漫画作于1925年,纪念春晖中学日子。1921年,经亨颐在商人陈春澜赞助下,回老家浙江上虞,在白马湖畔创办春晖中学。他找另一位同乡夏丏尊协助。夏丏尊人品好,声望高,先后拉了丰子恺、匡互生、朱自清、朱光潜等助阵。这个中学之所以特别,因为学校也聘请游访学者。弘一法师、俞平伯、叶圣陶、刘大白等曾到此短暂居留。趣味相投的文人凝聚一起,成为文学史上的白马湖作家群。 “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朱自清在〈白马湖〉中说他喜欢到夏丏尊家里。夏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夏丏尊好客,太太烹调极好,朱自清经常到他家喝酒。“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话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 美丽故事后面藏有不少柴米油盐的烦恼。朱自清本在温州省属学校教书,由于战祸连年,地方军阀把持财政,薪水常被拖欠。经亨颐兼任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校长,入不敷出的朱自清到白马湖后,可同时在两校教书增加收入。朱自清如此,丰子恺也一样。1921年丰子恺到日本学习,逗留10个月便耗尽全部储蓄,回国后先在上海教书,1922年经老师夏丏尊安排,到春晖中学工作。 缘起缘灭 接受安排 不必担心经济上的负担坏了心情,净土就在左右。这些中学教师发现白马湖让他们安详开放,爽朗少虑。好友难遇,知己难寻。他们像挺拔而立的树,彼此互相依靠。又像锦绣花簇,散发幽香,制造温馨氛围。他们的感情是明镜似的、真挚的。陈星在《白马湖作家群》中说这批作家,在彼此坦荡的对话中找到乐趣。“他们有相近的文学风格,更有共同的理想:张扬艺术,提倡美育,在教育上做一些实际的工作。” 空口说白话的人,不容易在世间找到意气相投的朋友,“做一些实际的工作”是对的。确实,言谈要有味,处事必须认真实际。丰子恺的漫画和散文,是在白马湖正式起步的。朱自清未到白马湖前,已有文名,但是他的第一本诗歌散文合集《踪迹》,却是任教春晖中学时出版。至于夏丏尊,则在此处完成《爱的教育》中译本。另外,他的〈白马湖之冬〉,让白马湖名气更大。杨牧在〈中国近代散文〉中将近代散文归结为七类,其中记述散文以夏丏尊为前驱:“〈白马湖之冬〉树立了白话记述文的模范,清澈通明,朴实无华,不做作矫揉,也不讳言伤感。” 风起云涌的时代故事不缺。五四运动加强学生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的速度。夏丏尊提倡新式教育,对激进学生充满谅解。当时江浙一带不少学校闹学潮。非孔和尊孔、白话和古文、自由和专制等都是议题。1922年夏丏尊受同乡经亨颐之邀到春晖中学,最后却因男女合校的问题二人意见分歧,学校最后因专制管理引发学潮。夏丏尊在1924年冬离开白马湖,其他人过后也相继离开。 短暂的世外居所虽然消逝,记忆却在。抗战初期夏丏尊给丰子恺信说:“去秋屡承寄画相慰,及后闻石湾恶消息,辄为怅惘。无可为君慰者,唯取〈几人相忆在江楼〉的横幅张之寓壁,日夕观览,聊寄遐想,默祷平安而已。”人生艰难,但是一些场景让人觉得日子踏实。 所谓因缘,有其奇妙和凄美处。我们思人,想到别人或在同一时刻思念我们,“推人思我”把异地同心的情意表现得更为深沉。“几人相忆在江楼”之所以隽永婉曲,其理在此。农历壬寅年前以此为文,纯为表达心情一二。缘起,缘灭,不知什么时候来,不知什么时候去,从容地接受安排。过去不少片段是甜美的,想到这些,人生就不虚此行。
3年前
星云
星云
【悼念丰一吟居士】 护生丹心一片情/姜联招
报章消息得知,丰一吟居士于2021年12月11日,示疾往生,享年92高龄。 26年一晃,再听到的竟是永别之音讯。 1995年8月,一项首度在我国展出的“丰一吟护生佛画展”在槟岛佛总大厦举行,主办者是马佛青总会,我时任马佛青文化委员会主席,负责统筹一切。 丰居士时年66,她带着一位侄子来,惟身子硬朗,精神爽利的她,总步履稳健走在前头;她朴实的平头发型与年轻20多岁的我有点相似,只是一把折扇在手,彷佛有点不适应大马热情的天气,一直大力地搧着。 我与丰居士可谓一见如故,在她亲和的示意下,招待这位来历不凡的画家,饍宿随意,住的是佛友邓银英的家,吃的是路边小食档,近一周的交通就我俩轮流接送,最远的是趟太平之旅,一路上雨水伴行,偶看白鹭鸶横空掠过,也在太平湖畔赏湖光山色,不亦乐乎! 此趟大马之约,她共带着其创作四十多幅来,其中绝大部分是重现其父亲丰子恺的画风,以“护生画集”所收的作品为蓝本,再创作一番。惟其神似度,让人一看还以为是丰子恺原作展,可见其画功之不凡。 由于画意透露着良善意境,这场画展吸引不少观众与佛友入场观赏,也为马佛青筹得一笔不小的基金。 当年的这场护生画展,真正让我体会到父女连心,艺术细胞一脉相承的神奇,联带的也看到丰家经历刧难(指十年文革)后,那颗护爱众生的善良初心,一丝也没有改变。 善良者必有善缘牵,祝愿丰一吟居士与乃父皆往生善趣。阿弥陀佛!
3年前
星云
星云
【如意安详】昏昏灯火/何国忠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 ,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这是王安石的〈示长安君〉,少年别离,情意不轻。老来相逢,也一样情绪波动。简单酒菜,边吃边聊。别后所见所思灯火昏昏中倾诉。刚感慨分隔两地已有3年,却又要冒着风沙,远去万里外的辽国了。你问何日再相会,我说不出日期,只能回答鸿雁南飞时会带回消息。 1059年冬天王安石出使辽国前和妹妹王文淑相聚。3年未见,见面后又要分别,心中自有感触。 我的书架上几本王安石传记,都是以政治活动为主线,叙述其一生。其中比较详尽的《王安石传》,由毕宝魁所著。王安石排行老三,其父王益先娶徐氏,徐氏病逝后娶吴氏。徐氏生有两位儿子。王安石为吴氏所生,下面还有4位弟弟。王安石的父亲王益和祖父王观之都是进士出身,王安石这一代也出5位进士,他和两位弟弟王安礼、王安国素有文名,被称为“临川三王”,当中又以两任宰相王安石最为人所知。在毕宝魁笔下,王安石兄弟几人名字都有,妹妹则缺。我找来王晋光《王安石的前半生》重读,始知除了王文淑以外,其他两位妹妹的名字都无法查证。其中一位妹妹嫁给官至大理少卿的朱明之,称“朱氏妹”,最小的妹妹嫁给进士出身的沈季长,称“沈氏妹”。王安石有诗赠于她们,分别署“朱氏女弟”及“沈氏女弟”。我初识王晋光于1991年马来西亚国际汉学研讨会,他是郑良树老师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同事,《王安石的前半生》是1993年到香港开会时他送给我的。此刻翻阅,专注自己想知的人和事,竟找到不少趣味。 王晋光没提〈示长安君〉,只提辽国之行。奉命伴送辽使是苦差事,语言不通最为煎熬。路途遥远,天寒地冻,无话可聊,王安石天天写诗解闷。当然也非一无所获,沿途了解不少百姓困苦,边境政治更是其关心重点。其中〈白沟行〉说宋辽订盟后,宋军逐渐丧失警惕心理,可是辽军从不懈怠,种种观察都为他后来的变法增加凭藉。 喜爱王安石诗文的人不少,〈示长安君〉更是赏析者不曾忽略的作品。周锡䪖在《王安石诗选》说这首诗“以淡语写深情,最见出大家手笔。”我们读这首名诗,当然想进一步深化内容,也想知道王文淑事迹,可惜资料不多,只知道王文淑小他4岁,14岁嫁尚书户部郎中张奎,被封长安县君。张奎出身名门,其父张若谷为宋真宗所器重,几次被委以重任,官至尚书左丞。张若谷为官清正、务实、不搏虚名,有“循良”美誉。王文淑自幼才情出众,有文学天分,“近世妇人多能诗,往往有臻古人者,王荆公家最众,荆公之妹……佳句最为多。”周锡䪖介绍这位妹妹时不忘引魏泰在《临汉隐居诗话》中的记载。 王文淑资料不多,无所谓,诗歌最终还得回到内涵,回到眼界,回到巧思,回到韵味。“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二句最让人怆然,经历人生离离合合后,更能领略个中滋味。王安石的祖父和父亲虽都考得进士,但都是刚正之人,王氏家族虽然声名显赫,却是书香世家。临川属穷乡僻壤,王安石家族没有产业,家人一向节俭。请不起佣人,王安石自己役洒扫事。他的兄嫂客殡不葬,就是因为贫穷。王安石和兄弟妹以后一直延续简朴生活,不曾让物质惑心,习惯草草杯盘日子。 不变的是关怀和亲切 人一生涉及各种各样的交往或缘分,家人、朋友、师生、同事,在一起的日子有不少可能是刻骨铭心的,因为各种因素,很少见面或一别若干年。时光消逝,不变的是关怀和亲切。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说的是质朴和温情。1933年丰子恺在家乡石门建缘缘堂,挂了这副对子。因为火表不便宜,且电灯11时即熄,丰子恺干脆不装电灯,只用火油灯,不料更有格调。缘缘堂被毁以后,他百感交集。回忆亲戚老友常来闲谈平生,“清茶之外,佐以小酌,直至上灯不散。”又说油灯的暗淡和平的光度,使缘缘堂更有亲和力,“笼罩了座中人的感情,使他们十分安心,谈话娓娓不倦。”诗句也进入丰子恺漫画,画中二男人坐着聊天,明川在《丰子恺漫画选绎》的绎文说“东拉西扯谈只要不谈俗务是可爱的,但谈闷在心里的话更可爱。”
3年前
星云
星云
【如意安详】如此简单的幸福/何国忠
“帘卷春风啼晓鸦,闲情无过是吾家。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这是明朝临济宗僧人圆信的〈天目山居〉。山中清晨,卷起帘子,春风徐吹,乌鸦啼叫。没有其他地方比我住处更悠适自在。青山轮流伸头,探看我在庵堂中啜饮苦茶的姿态。 丰子恺有一幅画,题此诗最后两句。画中一引,诗句更是禅意绵绵。和周遭环境如何物我合一,于丰子恺不是问题,他是儿童崇拜者,羡慕孩子,认为人间最富有灵气的是孩子。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为此写文章,丰子恺回应是他不但“欢喜孩子,并且自己本身是个孩子”。有了童心,青山和人才能对话。 外物是有生命的,有童心的人知道真趣。丰子恺住过不少地方,寓所有名字。1922年在春晖中学教书时住简陋平房,墙脚处有杨柳,寓所命名“小杨柳屋”。1933年在家乡石门镇画图设计,建二楼房子,取名“缘缘堂”。“星汉楼”是1940年随浙江大学内迁遵义租屋。“沙坪小屋”则是1943年在重庆所住简陋平房。1954年,在上海长乐村得西班牙式小楼,取名“日月楼”,一直住到逝世止。 乱局所致,不断搬家。所取宅名,不离淡远初心,二战逃难时所住星汉楼,出自苏轼“时见疏星渡河汉”。偶然独饮,见夜空月明星疏,与楼前流水相映成趣。同样是逃难时所住沙坪小屋,也找到情趣,除了在空地种芭蕉等树木花草,另养白鹅怡情。晚年所住日月楼一样花草不缺,二楼朝南阳台可看书,白天坐拥阳光,夜晚星月相伴。 缘缘堂最值一书。1927年,请弘一法师为住所取名。弘一嘱在方纸上写下可以互相搭配文字,揉成纸团,撒在供桌上抓阄。两次都是“缘”字,遂名缘缘堂。弘一写缘缘堂横额,先是“灵”存在,几年以后完成心愿,在故乡石门湾建屋,形体真正出现。 丰子恺关注孩子,缘缘堂院里安装秋千,设儿童乐园。“爸爸请人在院子里搭起架子,上面铺上一大片竹帘,院子就晒不到太阳了。我们一大群孩子在竹帘下玩耍,摘几张芭蕉叶子,铺在地上,往上面一躺,叶子凉爽爽的,透过竹帘的缝隙还能看到闪烁的蓝天。”幼女丰一吟这么写。孩子开心,父亲心情宁和。缘缘堂日子是多产时期,完成4本闲适散文集,2本画集,1本和裘梦痕合编的音乐入门读本,3册艺术研究著作。孩子们的形貌进入父亲画作。丰一吟说有一次弟弟问为何种菜不种花。“要种的,先种菜,后种花。”吃重要,美也重要。 “倘用估价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见的世间就只有钱的一种东西,而更无别的意义,于是一切事物的意义就被减小了。”丰子恺在〈剪网〉这么反思,他苦恼为何许多让人愉悦的事物不能明晰显露。他想找一把剪刀,将妨碍事物本身存在意义的世网剪破。他自称三不先生,即不教书,不演讲,不宴会。有条件任性,就可耍耍性子。他的漫画和散文,不幸在充满战斗性的文艺圈子中遭人非议。世人如今通达,和他相逢恨晚。 弃离纷争 学习怜悯 “如果在现代要寻找陶渊明、王维这样的人物,那么就是他了。”这是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的话。日本人口稠密,压力大,不少敏感日人喜寡淡人间。人间最怕政治,还好有文化交融彼此。丰子恺教人弃离纷争,学习怜悯。不同国度的人相处时不一定得说利益,适可而止最好,童真才可双赢。理性交往虽是工作所需,却最为乏味,私心一来,更易生冲突。 “主人回来了,芭蕉鞠躬,樱桃点头,葡萄棚上特意飘下几张叶子来表示欢迎。两个小儿女跑来牵我的衣,老仆忙着打扫房间。老妻忙着烧素菜,……这里是我的最自由,最永久的本宅。”这是丰子恺在〈家〉的句子,如此简单的幸福在缘缘堂被毁以后得另找凭藉。乱世中有形体的家不再是避难所,他的半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澳大利亚学者白杰明著有《艺术的逃难:丰子恺传》,抽丝剥茧探讨丰子恺不平凡一生。他的切入点,让我们看到超脱的存在意义。白杰明说丰子恺在时局逼迫下不断利用艺术逃难,逃向诗歌,逃向儿童,逃向佛法。 不管是漫画或文章,表露的风格都是清新淡雅,明澈莹润,浑然天成。“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做能做的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勉强不虚伪。只言青山不言愁,即使日子贫困,精神上一样有出口,继续投入人生,体悟已知和未知的一切。
3年前
星云
国际拼盘
丰子恺幼女丰一吟逝世 享年92岁
(上海11日综合电)中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丰子恺的幼女丰一吟,11日在上海龙华医院逝世,享年92岁。 中新社报导,丰一吟是画家、翻译学家,1929年5月生于浙江省石门镇(今属桐乡市),也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自幼跟随父亲丰子恺左右,书画风格一脉相承,是丰子恺艺术的嫡系传人。 1980年,她从上海译文出版社调往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同时开始研究丰子恺生平和创作;1990年起与丰陈宝、丰元草合编出版《丰子恺文集》(7卷本);1998年撰写《潇洒风神——我的父亲丰子恺》;1999年与丰陈宝合编《爸爸的画》(4卷本)。 网友们得知丰一吟离世的消息后,纷纷表示哀悼:“丰子恺先生漫画里的囡囡走了……”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丰一吟治丧小组发布讣告称,根据丰一吟生前意愿和家属意见,遗体捐献,丧事一切从简,不再举行追悼会和追思会。(互联网照片)
3年前
国际拼盘
星云
【如意安详】屡次承汇,受之有愧/何国忠
“病中回忆往事,时多感慨。弘一法师曾约画护生集六册,已成其五,尚缺其一,弟近来梦中常念此事,不知将来能否完成也,弟今年七十有二。” 1971年1月11日,丰子恺写信给广洽法师。广洽21岁在厦门南普陀寺出家,弘一晚年在闽南期间,广洽随侍长达9年。1937年抗战爆发,广洽到新加坡弘法,后来担任龙山寺住持。 身处新加坡的广洽在丰子恺晚年雪中送炭,除了钱,也寄赠食物、生活用品、药物、补品等。困厄时期,丰子恺除了以“屡次承汇,受之有愧”表达,就是寄书画回赠。 丰子恺不曾忘记承诺。《护生画集》第1集为纪念弘一50寿辰而作,弘一题诗50首,丰子恺绘图50幅。弘一60岁寿辰时,《护生画集》第2集出版,弘一题诗60首,丰子恺绘图60幅。弘一62岁圆寂,但是丰子恺依照约定,每10年出版1集,至弘一100岁止。 丰子恺冒险译作 1931年,通过弘一介绍,丰子恺和广洽开始鱼雁往来,但是1948年二人才第一次见面。丰子恺敬重弘一,广洽亦然。《护生画集》第4集由广洽募款,1961年初在香港出版。第5集丰子恺提前在1965年完成,广洽用自己管理的薝葡院出版。《护生画集》第6集诗100篇,画100幅。文化大革命期间,有宗教色彩的读物被视为洪水猛兽,丰子恺白天挨批,只能在夜深人静时暗中作画。1973年工作完成,他自知不久人世,委托好友,也是第6集文字书写者朱幼兰秘密保管。1978年,广洽从朱幼兰手里接过第6集原稿,翌年10月香港时代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全套1至6集,师生情终可交待。 我读《丰子恺书信集》,不只对丰子恺肃然起敬,连带觉得他身边的人一样难得,让人感动的画面不止一幕。丰子恺在文革所做的另一项工作是将日文版《大乘起信论新释》翻译成中文。1971年完成后,稿存放两年。1973年初广洽好友周颖南到上海,此稿方有机会出境。丰子恺给广洽的信说,“此稿系弟廿余年前旧译,今法师在海外出版,望不署我姓名,而写‘无名氏’。发行范围亦请局限于宗教界,并勿在报刊上宣传。再者:国内不需要此种宣传唯心之书,故出版后请勿寄来。专此奉告。”这是丰子恺冒险译作,“请勿寄来”四字特别加点标明,“廿余年前旧译”并非实话。这本书1973年在新加坡出版,封面印有“中国无名氏译”。 文革时,艺术家的身分带给丰子恺只是烦恼,不过他在马新的地位从来不受影响,其字或画始终让人喜爱。“妙莲花开弥勒坛高瑶草千春光佛刹,香云缭绕瑞烟笼罩庄严七宝壮槟城”。这是丰子恺为槟城妙香林寺所题对联。虽然丰子恺在1973年11月2日致广洽信中提“槟城广余法师所嘱大雄宝殿长联”,为丰子恺做年谱的潘文彦和陈星在1973年12月条目下还是出现为“新加坡妙香林”撰联。 广洽在马新两地声望很高。通过广洽得丰子恺赠字或画的人包括竺摩法师、广余法师、宏船法师、妙灯长老、陈光别、周颖南、黄曼士、郑子瑜、黄奕欢、连士升、潘慧安等,丰子恺给广洽信中都有记录。其中陈光别和周颖南丰子恺最为熟悉。二人在文革时有机会从新加坡往返中国。郑逸梅在《世说人语》写丰子恺的时候记周颖南趣事。周颖南子女多,大儿子请父亲为他代索丰子恺画,其他孩子嚷着各要一件,如此无厌要求让周颖南为难,子女却一再催促,只得以实情求助,“子恺慨然奋笔,居然每人一幅,如愿以偿。” 《丰子恺书信集》收录给广洽的信大约200封,居友人之冠。1965年广洽到中国,丰子恺接到消息后,异常兴奋。丰一吟在〈我所了解的广洽法师〉中说从没见过父亲如此费心地安排和忙碌。二人地方口音浓厚,丰子恺来自江浙,广洽来自闽南,沟通有障碍。“后来硬听硬讲,终于也能懂八九分了。这大概是因为两人心心相印的缘故吧。” “河渠握别隔天涯,落月停云殢酒怀。塔影山光长不改,孤云野鹤约重来。”这是1965年广洽告别上海时丰子恺赠诗。无法控制的事物太多,终究不能“约重来”。1978年广洽到上海丰子恺灵前拜祭,“当我向其遗像上香,为其诵经的时候,不禁悲从中来,老泪潸潸而下。”1985年9月丰子恺去世10周年,其故居缘缘堂举行重建落成典礼,广洽再度回到中国,并将《护生画集》完整原稿,字画各450幅,捐给浙江省博物馆,意味深长的弘一百年寿辰真品从此不再漂泊。
3年前
星云
星云
【如意安详】老树/何国忠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唯有君家老松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这是张在题于寺院的一首七绝。南邻北舍的牡丹花纷纷开放,年轻人一天来回几趟奔赴花区。寺院松树老神在在,春风来或不来,始终保持原有风姿。 丰子恺将此诗最后两句题于漫画中。卢玮銮用笔名明川写《丰子恺漫画选绎》,她说“松最含蕴,也最深沉;当百花放肆的时候,他依然默默,承受天地生机。”1970年她在香港《中国学生周报》写专栏,把丰子恺漫画配上文字 ,每星期一篇,持续两年多,完成一本书。 卢玮銮另一笔名小思,退休前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学术研究虽然以客观及方法为圭臬,但是她深知背后的真情才是决定文章的耐读与否。她小时爱看丰子恺漫画,初中读丰子恺散文,喜欢他的为人,喜欢他对天地万物的态度。当年诸多不便,她给丰子恺的信通过《大公报》工作的罗承勋转交,附上〈门前溪一发,我作五湖看〉和〈中庭树老阅人多〉剪报。前者绎文有如下句子:“心境是自己的,可以狭窄得杀死自己,杀死别人,也可以宽广得容下世界,容下宇宙。”后者则有“我已经很老很老了。历史的红尘冷雨覆我……有人折我以遗所思,有人借我系住征人瘦马。人忧、人乐,人乐、人忧,全都容在我心。” 依旧冒险偷偷画、偷偷写 丰子恺说卢玮銮“解释得不错”,是“知音者”。丰一吟为《丰子恺漫画选绎》再版写序时提起此事。此书初版于1975年,我收藏的是1991年修订第4版。 丰子恺漫画及里头所提不少诗句和其人生态度相呼应。他性格温和,宠辱不惊。朱光潜说丰子恺和儿女环坐一室,经常欣然微笑。他将画刻成木刻,拿着看着,欣然微笑。遇有趣事,他欣然微笑。朱光潜形容他“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 环境越是困难,越能考验境界。卢玮銮动笔时,文化大革命仍未结束。当时丰子恺作品受到恶意解读,他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批判丰子恺漫画的大字报,铺天盖地出现在中国画院和丰家外墙。他被批斗的次数,用他女儿丰一吟的话,“数也数不清”。 同样以漫画知名的张乐平回忆有一次被批斗时,几人匆匆被挂上牌子,推出示众。丰子恺是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他是副主席,往常批斗,都是丰子恺当主角,他当配角。不料他竟成千夫所指,低头一看,原来张冠李戴,丰子恺牌子挂到他脖子上了。丰子恺承受的是无情羞辱和时代荒诞。1969年丰子恺在上海郊区劳动,丰一吟带着女儿给他送寒衣,到达目的地,东寻西找,见一老农摘棉花,老人抬起头,正是丰子恺。他脸色憔悴,神态萎靡,胸前腹部挂着一只褴褛的棉花袋。丰一吟问父亲乡下饮食起居,他只说“很好很好”,又说“别人过得惯的,我也过得惯。我们抗战时期逃难的日子也过来了,现在就当它逃难嘛!”丰子恺带她们去他住的地方。低矮农舍,一进门就是地铺,潮湿的泥地上铺些稻草,并排着被褥蚊帐,他就宿在那里。丰一吟鼻子都酸了,“屋子显然透风,到了雨雪交加的季节,这日子怎么过啊!” 文革期间受苦受难的读书人不只丰子恺一人,丰子恺遇浩劫时的冷静却让人念念不忘。丰子恺为纪念母丧而蓄的胡须被红卫兵剪了,他用“春风吹又生”调侃。他被拉到黄浦江示众,他形容成“浦江夜游”。他自寻安慰,把牛棚看作参禅之地,把批斗看成演戏。即使漫画和文章给他带来祸害,他还是冒险偷偷画,偷偷写文章,偷偷做翻译工作。那是他存在的意义。 卢玮銮许过3个心愿,为丰子恺做传,把漫画用文字演绎,搜集和整理丰子恺的作品。她为丰子恺撰写多篇学术论文,是香港推动丰子恺研究最积极的学者。1973年她在日本时,买了竹久梦二小说《出航》,送给丰子恺。丰子恺收到书时,已是1975年初。他回信说“拙作子恺漫画实师法梦二。故得此大作,尤感欣幸。” “绘画已经不再只用眼睛来看,而是利用眼睛、耳朵、鼻子、嘴、皮肤以及第六感,也就是人的全身来感知。简而言之,绘画需要用心来看。”这是竹久梦二的名句。我在优管看丰一吟的演讲,那是2012年旧视频,卢玮銮主持,蔡澜也在现场。蔡澜文章用字用句得益于丰子恺不少,他说丰子恺教他个“真”字,让他受用终身。卢玮銮说蔡澜听演讲后哭了。我看到这一幕,想到丰子恺漫画中的老树。
3年前
星云
星云
【如意安详】爱和尚诗,不爱和尚/何国忠
“春风欲来山已知,山南梅萼先破枝。高人去后春草草,万古孤山迹如扫。巢居阁畔酒可沽,幸有我来山未孤。笑问梅花肯妻我,我将抱鹤家西湖。” 这是吴文溥的〈游孤山〉。春天快到,青山已经感知,山南梅花最先破枝而出。高人离去后,春天绿草如常。万古孤山,其痕迹如被清扫般明晰。所居住的楼阁旁,有酒可买。幸亏我来,山才不孤独。笑着问梅花,我是否可以把你当做妻子?我将抱鹤,开心地一起回西湖家。 袁枚在《随园诗话》提这首诗。1778年寓居吴中,名不经传少年吴文溥来访,说将去陕西抚军毕沅处就聘,从衣袖里拿出诗稿就匆匆告辞。袁枚读后,认为诗句“深得唐人风味”,非常高兴浙江后起有人。又赞毕沅有眼光,能够珍惜人才。 《清史稿》说吴文溥“为人有韬略,超然不群,能作苏门长啸。”所谓“苏门长啸”,说的是阮籍所遇之事。《晋书·阮籍传》记阮籍在苏门山遇隐士苏登,不料苏登一言不出,阮籍无奈,长啸而退。至半岭,听到苏登啸声响乎严谷,若鸾凤之音。 正史眼中的吴文溥类似苏登,是具有高士气质的人物。著名经学家阮元说他任浙江学政时,读吴文溥诗,禁不住誉他为“浙中诗人之冠”。阮元后来邀他编录《輶轩录》,在一次宴会中阮元出示苗刀要吴文溥成诗,吴文溥走笔做歌,震夺一席。吴文溥当时已是“诗坛老宿”,阮元说不能用诗人眼光看他,因为二人谈军事时,他“了如指掌,颇具才略”。曾经和吴文溥共事的陈鸿寿则形容他“飘然如神仙中人”,但有入世一面,吴文溥曾被派到台湾,“言大兵征林逆时事甚悉”。 “秀才衣钵传三世,选佛功名隔一尘。除却惊人诗句外,平生事事不如人。”吴文溥给儿子写诗时这么形容自己。他是军事人才,虽然跟过几位主兵者,可惜发挥空间有限,“有韬略”却不遇知音,所以有“事事不如人”之无奈。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二人15年后再次见面。吴文溥诗集刚出版,他说读后多“窒碍”,不如从前之明秀。 诗句打动丰子恺 袁枚说境遇影响人,莫过如此。不过不少诗句袁枚还是认为可爱的,其中包括一首七绝:“酒后客来重酌酒,飞花留客送残春。主人醉倒不相劝,客转持杯劝主人。”这首诗让我想到陈师曾将李白诗句“我醉欲眠君且去”入画,后来丰子恺临摹了这幅作品。 读吴文溥诗纯粹偶然,最近天天与书为伍,从前买的书一一重翻。1998年丰子恺诞生100周年时,陈星和朱晓江编著《几人相忆在江楼:丰子恺的抒情漫画》,书中解读丰子恺超过100幅漫画。两位编著者确实用心,其中一幅漫画,丰子恺所题诗句为“幸有我来山未孤”。编著者解读说:“从文艺理论上讲,这是移情。从哲学上讲,这是齐物论。从宗教上讲,这是有情世界。”文中没提吴文溥。我最近读《随园诗话》,袁枚补了空白。 吴文溥生卒年在人物辞典中被写成“不详”,1999年《文学遗产》出现一篇金陵生所写〈吴文溥生卒年考〉,才有“1741-1802”的交待。吴文溥身后寂寥,叶庆炳、刘大杰、章培恒及骆玉明、袁行霈等不同版本的文学史,都没提吴文溥。 丰子恺在不同的两幅画题过“底事春风欠公道,儿家门巷落花多”,可见吴文溥不少诗句打动丰子恺。朱自清称赞丰子恺漫画有诗意,一幅幅漫画如一首首小诗。丰子恺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 丰子恺漫画既有“味儿”,吴文溥诗句也可归在同一范畴。那是读好作品最大享受。我爱极丰子恺漫画,可惜对其题诗句经常不求甚解,不问出处。清朝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提及一事,金陵水月庵有僧名镜澄,有才,但是性格异常,诗成即烧毁,其名不为人知也就不奇怪了。吴文溥借住水月庵,见镜澄写诗,知其毁诗习惯,赶紧抄录,后给袁枚,袁枚大为欣赏,将诗出版,使之行世。吴文溥希望镜澄访袁枚,镜澄说袁枚爱诗,非爱和尚,终未前往拜谒。 “和尚做诗,不求先生知也。”不必理会他人看法是有道理的,镜澄有智慧。有人将诗和作者当作同一回事,有人却认为诗是诗,诗完成后和作者就无关系了。诗人何其多,诗句留而名不留是常事。怀才不遇的诗人读“爱和尚诗,不爱和尚”的故事,或可为声名被埋没的遭遇起一些疗愈作用。
3年前
星云
更多丰子恺
下一个
结束导览